任國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審時度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最新成果,也是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又有戰略舉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小康是目標、改革是動力、法治是保障、從嚴治黨是必然要求,而法治是不可忽視的根本邏輯與內在要求,是對黨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基本方略的豐富與發展。
一、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法治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內涵
沒有法治不成小康。“小康”最初是鄧小平于20世紀70年代末總結蘇南經驗時,與“翻兩番”、“中國式現代化”等一起提出來的,后來“小康”成為我們黨制定“三步走”戰略前兩步的目標。我們對“小康”的認識從最初的以經濟民生領域為主,逐步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的全方位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有經濟發展指標,更有社會進步指標,體現公正和諧、文明有序、民主平等的法治價值至關重要。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強調,今天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戰略舉措,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全面依法治國需要以改革精神扎實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打鐵還需自身硬”,永葆黨的先進性和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嚴治黨就成為我們這個執政黨的必然要求,就是要依規治黨管黨,確保各級黨組織嚴格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法治內核一目了然,貫穿始終。但從實踐來看,仍有一些干部在思想理論和觀念意識上,沒有真正形成認識論和方法論上的思想自覺和理論自覺,沒有真正樹立信奉法治、遵從法律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誠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經典原著中,主要是對資本主義法律本質的批判,對社會主義法治論述不多,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邏輯是揭露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中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分析了制度與革命的關系。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有目的活動構成的,人類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人民通過革命打碎舊制度,同時通過改革建設新制度,革命勝利后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就是用社會主義的新法治取代資本主義的舊法治。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只有不斷通過深化改革、健全完善法治,才能鞏固人民革命的勝利成果,才能保障并且實現人民的權利,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最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這個人類最美好的偉大目標。長期以來,我們在意識形態上對法治重視不夠,較多運用革命手段、運動方式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鄧小平歷史性地提出了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這一戰略命題,法律是制度的基本表現形式,法治是制度運行的基石,我們黨在改革開放以來,日益重視法治的重要性,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建設道路,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重任。“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厲行法治的戰略部署和系統詮釋,很好地回答了這一歷史命題。
二、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法治是涉及全局的戰略支點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國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基本支撐、基本保障的戰略依托。法治不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名不副實,全面深化改革難以為繼,全面從嚴治黨無法持久。從黨的十五大歷史地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后,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黨的十八大正式把法治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若干重要闡述和科學論斷,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的目標、任務、原則、路徑和方法,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遵法、學法、守法、執法,特別強調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等。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過程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表現在宏觀謀劃、頂層設計、戰略布局上,法治都被置于全局性的重要位置,強調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與黨的自身建設。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到第一個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我們的各項制度基本定型和成熟,到第二個百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按照美國戰略思想家約瑟夫·奈的理論,看待和衡量一個大國的崛起,有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判斷標準:經濟、軍事、國土、人口等是硬實力,思想文化、科技創造、制度文明等是軟實力,某種意義上軟實力更重要,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外溢效應,形成更為深遠持久的地緣影響力和全球感召力。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要義,沒有法治建設的現代化,就沒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化。
三、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法治是需要進一步補齊的短板
當下,貫徹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法治是一個需要補齊的短板。從歷史來看,我們的儒家傳統文化價值觀中缺乏法治意識,法家也只是把法治作為統治的工具,是以法治國。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歷經艱難曲折,形成了一系列經驗教訓。從現實來看,長期的人治傳統形成的權力崇拜,使我們的干部,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對把自己手中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不同程度地表現為不適應甚至存在抵觸情緒。如有的地方“一任書記一個規劃”,“領導上臺,規劃重來”,突出表現為“權力任性”、“長官意志”,這往往導致“決策一出臺,矛盾跟著來”。法治的核心要義是規范和制約公共權力的配置與行使,就是要將權力置于“法”的規制之下。按照孟德斯鳩的觀點:“沒有制約的權力是絕對的權力,而絕對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在洛克提出的分權制衡的理論基礎上,孟德斯鳩最終構建了“三權分立”的西方資本主義政治體制,美國是實踐典型。我們不搞西方的“三權鼎立”,但我們借鑒了對權力進行必要的監督和制約這一原理,建立健全規范權力運行制度體系和程序規則,切實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是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
如何補齊法治這一短板?一要在思想理念上灌輸強化,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抓住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制度,把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作為干部培訓的重點之一,我們的黨校尤其要加強對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教育培訓。要改革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真正把遵法執法、依法辦事作為考察識別干部的重要依據之一,把貫徹實施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實績作為考核領導機關、領導班子、領導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二要加強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總體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但有的法律法規過于原則籠統,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制度設計不科學、不合理,如環保、食品藥品安全等法律法規違法成本低,法律的震懾效果不明顯等。要打破部門利益壟斷,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公眾參與的開放民主的立法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立法的質量水平。三要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嚴格執行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實行“陽光行政”。改進執法體制機制,適當下放執法權限,適當賦予鄉鎮一級政府行政執法權限,大力推進綜合執法,解決“多頭交叉”執法和基層執法力量薄弱等問題,實現行政領域嚴格執法全覆蓋。四要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是定紛止爭、救濟受損權利、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當下我們的司法體系一方面不堪重負,另一方面權威不足,司法能力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科學配置司法權限,切實強化監督制約,全面提升隊伍素養,讓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刑罰執行權既相互支持配合,又相互監督制約,司法公信力才能有效提升。五要加強法治社會建設,著力提升全社會遵法、執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和水平。構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場、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格局,通過“三位一體”法治社會建設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把全民法治教育置于基礎性的戰略地位,突出國民基礎教育主渠道作用,從小培育法治信仰。切實發揮法治與德治的互補作用,把法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誠信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道德促進法治,以法治助推道德。加強對全民法治教育的組織領導,由黨委、政府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實施項目化推進、指標化引領、數據化考核,不斷夯實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政法委副巡視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