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蘋
醫療社會工作介入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能力的影響
田小蘋
目的:探討醫療社會工作介入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80例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以及康復訓練,觀察組同時予以醫療社會工作介入干預。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干預后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認知能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老年癡呆患者實施醫療社會工作介入干預,可以產生明顯的效果,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水平,值得推廣應用。
老年性癡呆;醫療社會工作;日常生活能力;認知能力
一直以來,由于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導致老年性癡呆具有極高的發病率[1]。該病與衰老具有密切關系,其主要表現為患者的認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明顯下降,逐漸喪失自理能力[2-3]。該病將為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較重的負擔。如果不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將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在目前條件下,針對該類患者實施治療護理,一般采用常規護理以及康復訓練,盡管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促進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方面,還是存在著較大的不足[4]。醫療社會工作是一種新興職業,該項工作可以通過“助人自助”的理念,激發患者參與醫療社會工作小組活動,提高其自理能力。我院積極探討醫療社會工作介入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的作用和影響,取得了有價值的經驗,現將方法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齡68~92歲,平均(76.6±5.2)歲。輕度老年性癡呆65例,中度老年性癡呆15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學20例,中學30例,大學及以上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ICD-10)診斷標準并診斷為老年性癡呆,均為輕中度患者,病程均為1年及以上,其Barthel指數為41~60分;已排除合并有心、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患者。將患者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癡呆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均接受常規護理以及常規康復訓練[5]。觀察組則同時予以醫療社會工作介入,具體方法如下:(1)組建小組[6]。成立由醫師1名,康復師2名,護士2名,護理員2名及醫療社會工作者3名組成的研究小組。由醫師按不同個體制訂針對性康復計劃;康復師實施康復訓練;護士實施常規護理及健康檔案;醫療社會工作者則積極實施人性化、個性化、多樣化的小組活動;護理員負責患者生活起居。(2)制定活動計劃[7]。以患者語言功能、感官、認知情感能力訓練為主。以10例患者為1組,每周開展1個主題活動,每次1.5 h左右,3 d重復1次。小組活動主題每季循環。(3)干預第1個月,積極開展語言功能訓練。主題1“相互認識”,引導患者自我介紹、交流;主題2“我的愛好”,引導患者以簡單語言描述自己最喜歡的人物;主題3“思想交流”,引導患者講述自己的故事;主題4“回憶之歌”,讓患者回顧當年流行歌曲和電影插曲等。(4)干預第2個月,積極開展感覺器官訓練。主題1“視覺訓練”,引導患者按標識找到自己病房;主題2“嗅覺訓練”,讓患者以鼻子分辨各種液體;主題3“味覺體驗”,讓患者品嘗各種佐料;主題4“聽覺訓練”,讓患者辨別各種聲音。(5)干預第3個月,積極開展認知情感訓練。主題1“年輕時代”,引導其以老照片分享故事;主題2“好幫手”,引導患者積極開展力所能及的事;主題3“我關愛你”,引導患者探視殘障人士,進行交流;主題4“生日會”,為老人舉辦生日聚會。
1.3 觀察指標[8]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以及干預后3,6,9,12個月時對應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及認知能力變化情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以Barthel指數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強。認知能力以ADAS-Cog量表實施評估,分數越高表示認知能力越差。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資料設計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情況比較(表1)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 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 對照組4046.22±12.9246.35±12.6546.25±11.1343.08±10.3540.05±10.56觀察組4046.31±11.3547.07±11.9449.74±12.0561.35±11.8662.88±11.96
注:兩組患者干預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變化情況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能力評分變化情況比較(表2)


組別例數干預前干預后 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 對照組4038.05±8.1838.97±9.0539.15±9.9141.22±9.5143.22±11.12觀察組4038.37±8.6237.23±9.1237.02±9.9536.51±9.7234.23±11.05
注:兩組患者干預后認知能力評分變化情況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近年來我國老齡化的加快,老年性癡呆患者群體越發龐大,針對該類患者,目前還缺乏有效的藥物以及治療手段。常規實施護理以及康復訓練,這些措施盡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患者生命以及簡單防護,但難以阻止病情的進展。因此,其效果受到局限。本研究結果表明,實施常規護理以及康復鍛煉的對照組患者,隨著時間延長,Barthel指數評分逐漸下降,而ADAS-Log量表評分則逐漸升高,說明患者自理能力以及認知能力均有所下降。證實了常規方式針對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認知能力作用的局限性。醫療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性的助人服務職業,其利用“內隱學習”“激勵理論”等原理,樹立“助人自助”的理念,借助社會力量,讓患者回歸家庭社會。內隱學習通過人們與環境接觸,下意識改變自己的行為,具有自動性,不受機能障礙和機能失調、年齡和智商影響,需經反復學習和練習,所以醫療社會工作每季度不斷重復進行患者語言、感覺器官及認知功能的訓練,以正強化方式,達到預期效果。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及ADAS-Log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經9個月醫療社會工作介入,老年癡呆患者認知能力可以得到改善,證明了該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1] 江芳輝.應用整體護理干預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8):721-723.
[2] 李春利,陳 艷.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分析[J].安徽醫藥,2014,18(6):1182-1184.
[3] 陳光玲,陳汝蘭,蘇保育,等.老年癡呆患者家屬心理狀況研究及護理干預[J].現代醫院,2014,14(5):101-103.
[4] 張 冰,馬 穎,陳 任,等.護理干預對中國老年癡呆癥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0-12.
[5] 譚曉雪,招麗溫,林春潔,等.家庭護理干預對晚期老年癡呆患者家居安全及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0,25(5):75-77.
[6] 王利群,關 青,王軍輝,等.吉林市老年癡呆患者社區護理干預現狀及對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905-1906.
[7] 邵 菁.社區護理干預對老年癡呆患者及其照料者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8):35-38.
[8] 葉 櫻,席 翔.老年癡呆患者臨床護理干預新方法的研究[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2,10(2):249-250.
(本文編輯 崔蘭英)
518029 深圳市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醫院
田小蘋:女,大專,主管護師
2016-09-06)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