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田甜
(北京四中國際區高二年級)
人性與“我”的意義
◆孫田甜
(北京四中國際區高二年級)
人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生而為人的基礎。古往今來,人類關于人性的思考與研究從未停止,關于人性善惡的辯論綿綿不休。在中國,有孟子告子人性善惡之爭;在西方,雖以《圣經》為代表的性惡論為主流,但也不乏思想界的巨擘高舉人性本善的大旗。我則認為,人性本身是多變的。我們每個人的反應、態度、情緒可能在瞬間就發生逆轉,正所謂,善惡只在一瞬間。
人性 “我” 善惡
人性中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人本身是追求利益的。除了低層次的生存需要,人還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有一部分人還會追逐名利、權力,對利益的追求永不止步。但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各種社會上的資源,為了達到高度的利己,或是追求“完美的利己主義”,每個人都需要與別人配合才能使個人價值、收益最大化。在這個過程中,人性的善是我們所謂的“與人為善”,而惡則指的是因過度的欲望而產生的欺騙、傾軋乃至人身傷害,總之就是有損他人利益或安危的事情。本性驅使我們追求個人利益,但當我們發現我們必須要與他人合作,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和安危時,多個個體聚在一起,構成了我們的社會。人性中的善使我們合作、相互體諒,但人性中的惡也往往會使我們的私欲不斷膨脹。這兩者都時時刻刻都存在,他們都代表了了不同的自己。
有人講過人若為獸,比獸還惡。在某些場合,只要有可能,人人都會成為暴君,這是非??膳碌?。當我們的行為只追求私利,人性中的惡的膨脹就會給周圍的人帶來危害;尤其當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權力,人性中的惡的危害就會呈幾何級激增。
譬如,中國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有人認為那是一個群雄并起、大氣磅礴的年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殺伐擄掠、生靈涂炭的年代。那時,時代動蕩不安,地方豪強割據,彼此混戰,不圖人民福祉與安樂,只謀他人地盤與性命。人口統計數據足以彰顯這個兄弟、民族相殘的年代的血腥暴力。據不完全統計,東漢最鼎盛的時期人口接近6000萬,至晉朝初年我國人口總數僅存約700萬,這是一個怎樣的殺戮年代?!用哀鴻遍野、血流成河來描述一點都不為過!這個時期人心是“陰暗”的,人性是“扭曲”的,整個社會被一種“變態”的社會意識形態所占據。
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近代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奪去了約5500萬~6000萬人的性命。希特勒作為這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他心中的惡與野心無限膨脹,給人類世界造成了非常惡劣、深遠的影響。
造就每個時代的不同的幕后人是政府。執政者如果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他就會驅使人民幫助自己實現這一切,個體的人性的扭曲就會危害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二戰后的德國人,沉痛地反思歷史,對于希特勒及納粹集團的深刻恥辱延續了很多年,在德國,很少看到國旗,學生們也很少唱國歌。
但是細細思量,二戰僅僅是希特勒一個人的錯嗎?這些無法磨滅的時期,文化、文明被無情摧毀。這些歷史常常被后來的人們,包括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抨擊。的確,現在的我們作為局外人,認為當時的人們是過分熱血的,是不清醒的,甚至認為他們的人性在那個年代發生了異變,失去了理性,個人私欲有了合法的借口。然而,如果我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能保證自己不受當時那種洶涌的時代浪潮的裹挾嗎?
人影響環境,環境也影響人,即使是在現代社會,我們也難免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前幾天,我父親給我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事情,他一個很好的朋友從江西某城市專程來寧波看他,小聚之后,相約次日早上十點去爬山。第二天,父親準時到了酒店,朋友卻還在睡懶覺。父親是一個守時的人,無法忍受別人的“不守時”。最后,父親終于想辦法叫醒了朋友。二人驅車前行,父親的朋友在車上吃完早餐,居然直接打開車窗將垃圾扔出!父親不由得氣憤不已,直接指出朋友的錯誤,令朋友非常難堪。父親這位朋友,在寧波的短短兩天時間內,兩次遲到,還在馬路上“習慣性”的扔垃圾,這些行為他都是“無心”與“不經意”的。他也曾對自己生活的那個城市的臟、亂、差表示非常不滿。卻不曾想到自己就是構成那個城市的蕓蕓眾生的一員,自己“無心”與“不經意”的行為正是構成整個城市的面貌的一部分?,F在,我們總是認為我們的祖國身上有各種毛病,但我并不認為我們自身就沒有類似的問題。“大我”,在一定程度上是“小我”的集合。所以,在抨擊之前,我認為我們應該從自己身上反思,民族的劣根性總是會在我們身上得以體現的。
事后,父親后悔自己的的直率讓朋友顏面盡失,無地自容。但我理解父親,他常常為我們國家現在嚴重的污染感到憂慮,為我以及所有祖國的下一代的健康擔憂,因此,他對所有破壞環境的行為深惡痛絕,甚至為他小時候掏鳥窩而感到深深的后悔。
盡管人性多變,但我認為,文明與教化卻使人有棄惡從善的自覺,我認為,父親就有這種向善的自覺,并且身體力行地去影響周圍的人。正是這種自覺,讓每個人變得美好,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和諧。和父親在一起時,我們常常討論國學問題,一部《山海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起源,《道德經》五千字滲透著遵從道、以善為根本,一部熱熱鬧鬧的《西游記》講的是唐僧師徒愿歷盡艱辛求取真經,佛祖愿送真經到東土,唐太宗開明皇帝愿用真經感化國民,這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向善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