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東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中學)
初中歷史教學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考
◆劉紀東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中學)
初中歷史作為人文性的學科之一,是培養初中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與人文意識的基礎內容。研究認為,充分運用歷史教材中的顯性人文內容與啟發學生挖掘隱性內容,是把人文知識教育與人文能力教育統一的科學方法。
初中歷史 人文教育 方法
注重人文教育是初中歷史學科及其教學的本源性要求與追求之一。透過人類歷史發展的歷程、事件與各種重大歷史時期的活動,去挖掘、反思與展現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與不同歷史階段,尊重人、關注人、愛護人與關心人的典型事件、人物及其發展規律。本文以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例,展開初中歷史人文教育的課堂教學研究。
選擇與集中運用典型的人文內容,是實現歷史知識教育、人文教育統一的有效方法。
1.人類進取精神
歷史作為人類成功發展的專業、科學記錄,是戰勝自然、戰勝自己與自我優勝劣汰的進取、進步過程。人類在不斷自我強大的奮斗中,以各種進取精神實現對生命的關愛與尊重。縱觀國際國內歷史,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人類科技進步。在中國史中,以石器的誕生到金屬工具的飛速發展,以及享譽世界的“四大發明”等為代表;在世界史中,三次工業革命最具有影響力,其中蒸汽機的發明、原子能空間科學技術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創新為代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普及運用,把人類不同時期的理想得到了最大化地實現。較為典型的章節有“燦爛的青銅”“科學技術的成就(一、二)”“蒸汽時代的到來”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等。第二,人類文化進步。從文字的發明開始,到各個民族不同時期代表性文化不斷誕生與發展,構成了人類社會浪漫進取的美好文化畫卷,如中國的詩詞歌賦與四大名著,西方的圣經與文藝復興,以及新時期的電影、電視、音樂與歌舞藝術等。代表性的章節有“中華文化的勃興”“昌盛的秦漢文化”“輝煌的隋唐文化”“世界的文化杰作”與“現代文學與美術”等。第三,社會制度進步。主要是指人類社會制度的更替,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與及其國家機器的運作辦法等。代表章節有“國家的產生與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戰后資本主義的發展”等。
2.民族自尊品質
人文精神要求對人類平等、無差別的尊重和愛護,沒有種族歧視、民族差異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等級等標準。對初中生而言,站在民族與國家的宏觀視角,對他們開展自尊、自愛、自強的人文教育,是切合學科實際與他們成長實際的。一方面,加強中華民族自尊品質的教育。要從民族繁榮的使命視角,去認知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發揮的作用、地位與做出的巨大貢獻,以激勵學生學習、繼承和發揚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例如,在“大變革的時代”“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對外友好往來”與“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等章節中,去認知中華民族在自身發展和對地區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創新。尤其在21世紀的新時期,結合新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引導或啟發學生全面認知中華民族做出的成就和創新。另一方面,加強尊重其他民族的品質教育。通過世界史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欣賞性與學習性的視野,去全面、理性與贊賞性地學習和認知各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和民族特點,如通過“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國際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亞非拉的奮起”等,了解世界其他民族和國家為人類的多樣性與幸福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創新與成果。
選用學生敏感、喜歡的教法,是突出人文內容及其教育實效性的有效舉措。
1.人類輝煌成就啟發教學
人類輝煌成就作為人文發展的結晶,是開展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如在教學“輝煌的隋唐文化”時,教師可以從啟發學生背誦唐詩或說出著名的隋唐詩人等人文內容切入,引導去梳理、總結、歸納隋唐文化的類型,如詩詞、印刷術、建筑設計及其建設藝術等,并在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的了解和拓展中,培養自己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創作興趣等。
由于歷史學科教材,是按照教育教育規律編排的人文知識體系。很多人文成就在教材中顯而易見,教師要善于把此類內容的學習下放給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能結合自己的興趣,或按照朝代、年代、人文載體類型與人物類型的方式,去開展更宏觀的人文學習與總結活動。例如,學生在學習中國史時,學生可以運用教材、網絡與其他的工具書等,去總結或歸納春秋戰國文化、秦漢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與明清文化,既去發現其一脈相承的人文共性,也去總結其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文特性。
2.人類挫折歷史反思教學
總結歷史的教訓,任何階段的人類挫折都是具有一定時間長度的人文災難。在這種的歷史時期,總是以戰爭、幸福生活的破壞、生命的死傷與壓迫、奴役、摧殘為負向的人文現象。如在“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們的抗爭”一單元時,殖民者在北美洲、澳大利亞、亞洲與非洲等地區,對原土著居民血腥的屠殺等;如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八國聯軍入侵、抗日戰爭等,對中國人民和中國文化的破壞等。
站在人類歷史的宏觀視角,加強人文災難與人文消極現象的反思,是教育學生、警示學生與警醒學生的有效措施,在培養他們歷史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人文建設能力、人文修復能力與人文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知識目標、情感目標與能力目標的限制,教師并不能占用大段時間的方式去開展人文教育活動,而是運用特定的知識點、時間點與環節展開,使其起到基礎性的教育作用,指導學生做人、做事與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