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霞 劉 卓
(北京工業大學)
體教結合下健全高校體育育人培養機制的研究
◆劉立霞 劉 卓
(北京工業大學)
作為高校學生群體中的一員,高校體育特長生的培養異于普通大學生的培養方式。在體教結合的政策方針下,本文從招生就業管理、教育教學管理及訓練競賽管理三個層面來分析體育特長生培養的現狀,分析體育特長生管理培養狀況及潛藏的問題,提出相關的高校培養體系改進措施來建立健全體育育人的培養機制,助力體育特長生全面協調發展。
體教結合 體育特長生 培養機制 育人管理
“體教結合”是中國競技體育發展和教育改革進程中的階段性產物,是現階段依據我國體育全面發展而構建的關于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是新時期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動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訓練、為我國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勞動者和優秀體育后備人才的一項新的重要舉措,是整合體育、教育等資源而實施的人才培養戰略的重要措施。
近年來,作為體育后備人才的高校體育特長生培養遇到了瓶頸,傳統金字塔培養體系逐漸被打破。高校濃烈的教學氛圍對體育特長生的培養也受到舉國體制及“金牌體育”的影響,普遍出現專業隊、國家隊與高校運動隊互搶資源的現象,導致體育人才廣種薄收、教育資源遭到一定浪費。這與“體教結合”人才培養方略的初衷違背,使得高校專業體育人才的培養走向了偏頗的軌道。本文在分析體育特長生培養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力求探討高校專業體育人才的形成機理,以期在體教結合背景下能夠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養的全面育人機制,提升高校體育特長生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現行管理體制下的體育特長生培養不同于高校普通大學生的統一培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的培養管理:招生就業管理、教育教學管理及訓練競賽管理。
1.招生就業管理
高校體育特長生的招生工作是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國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委局的有關規定,我國高校體育特長生的招生工作由招生辦、教務處、體育部等共同負責。在招生的過程中,出現了以專業運動員和普通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兩大類考生,招生簡章對此兩類考生的要求不一樣。我國對于高水平運動員的報考資格僅僅做了運動能力和年齡上的要求,對于文化水平只是定性的描述為高級中等教育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歷。具體到全國體育特長生實際情況而言,各省市結合自身情況設定了不同的招生標準,甚至就連同一個地區的不同高校招生條件也存在差異。
在“體教結合”的背景下,體育特長生的就業已然成為落實全面培養人才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的興起,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愈發增加,就業與需求結構的不一致導致體育特長生就業管理成為高校體育特長生可持續發展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各高校體育特長生的就業指導往往是采取向企業、單位推薦學生,這樣在就業指導目標和教學目標之間存在脫節現象,造成體育特長生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從而就業時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難度。而體育特長生自身就業意識不強、入學成績較低、個性較強等因素,經常訓練及在外比賽等原因導致專業較差,常常被冠以“知識基礎差”“學習潛能低”“學習目標低”等詞語,容易被用人單位拒絕門外,最終大多數畢業生只能轉向其它行業,從事與其在大學所學專業課程相關度不高的工作。據相關調查統計結果來看,高校專業運動隊的平均就業質量遠遠低于普招生,其就業狀況亦不容樂觀。
2.教育教學管理
大學生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與體育訓練的矛盾是高校體教結合中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有些具有運動天賦的大學生運動員在初期招生時表現出較高的運動水準,但長期在高校內面臨著學業和運動訓練雙重壓力背景下,使得文化課程無法緊跟步伐,產生心理方面的壓力,導致運動成績也隨之逐漸下降。而對于專業運動員而言,通過在大賽上獲獎給予高校名譽、增強高校的影響力,某些大學與現役優秀運動員達成協議給予學籍,成立健將班,與其他體育特長生不一樣,平時訓練、生活、學習、管理均不在大學內,由學籍所屬學院派專業教師定期前去授課,學習一些大學的課程,學業要求相對放寬。因此,專業運動員除了訓練和參加比賽外,很少有時間兼顧文化知識的學習,結果是造成了運動員的文化素質不高,社會生存適應能力差。
作為體育特長生發展及其教育教學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高校體育特長生的學籍管理一直都沒有統一、規范的標準。學校對于體育特長生的教育培養管理,有些側重于學校體育部,有些側重于學院;而學籍管理有些保留在學院。這樣學籍管理部門、所在主管院(系)及體育部三者之間的協調不夠,導致學籍管理與文化課學習和訓練比賽之間產生管理偏差,最終使得高校體育特長生的學籍管理也變得繁瑣復雜。目前高校體育特長生的編班管理主要包括集中編班與分散插班兩種形式,兩者各有利弊,同時考慮體育特長生的文化課功底及內在的性格特征,各校制定了適合校情的培養大綱及培養方案。就目前情況,大多數高校都是在人文社科類專業設置了體育特長生班級,這樣適合體育特長生自身的學習基礎,并且降低了文化課的學習力度,通過努力能夠完成他們的學業,達到畢業要求。但仍存在某些體育特長生由于紀律處分、運動比賽過于繁忙等因素無法完成學業,需要延長畢業時限的現象。
3.訓練競賽管理
高校體育特長生的培養是一般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運動訓練就成為普通教育培養的一種特殊形式,而比賽是體現訓練成果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體育特長生參與比賽的次數較少,除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和各單項協會運動會及各省大學生運動會外,只有少數部屬院校組織一些本系統的大學生聯賽。從競賽角度考慮,大運會中以各省為單位組隊參加無法說明高校體育培養結果的成效;以訓練角度來說,高校訓練時間具有業余性、零散性、階段性等特點,訓練時間、場地等受到多方面原因而具有固定性,這就無法自主安排訓練計劃時間。與此同時,多數高校的體育特長生沒有自己的競賽訓練計劃或安排,以至于在選擇比賽時很盲目,參與比賽時又很盲目被動,喪失了利用比賽來加強訓練、提高專業運動技能的機會。正因為如此,許多高校比較看重訓練競賽的結果,往往對運動成績優秀獲得較好名次的學生給予獎勵學分,以彌補文化課學習成績不佳的影響,鼓勵學生參加訓練和比賽的積極性。
高校以培養專業人才為基本目標,體育特長生與普通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具有一定的差異。普通大學生關注的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體育特長生的培養更注重選拔高水平的學生運動員,推動高校體育運動的開展,提升我國競技體育的整體水平。
近年來,隨著體育特長生規模的增加及體育特長生自身的特點,高校管理任務越來越繁重、性質越來越復雜、難度也越來越大,呈現出多樣性、復雜性、階段性和漸進性的特點,學校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體育特長生群體的需求。通過對體育特長生學習生活、訓練比賽采用以班主任、輔導員雙重管理為主的機制,有效地緩解了管理工作者的壓力,但同時也呈現出一些新的亟需解決的問題。
1.部門間協調不夠緊密
由于高校體育特長生主要受學校體育部、學院的雙重管理,但由于部門間的工作重點、工作機制不同導致行政管理人員對學生教育教學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部門間未能及時溝通協調可能會產生一些引致的禍患。即便體育特長生全部集中在學院集中編班,可不同年級、不同運動類型的運動員學生訓練及管理要求也不一樣,難于集中管理,統一協調安排,管理工作的時效性較差,這些管理需要部門之間的進一步緊密配合。
2.部門管理細則不夠具體
對于體育特長生這一特殊群體,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規章制度,但由于受校、院雙重管理,其中某些具體管理條款尚在校、院雙方的具體管理實踐中進一步摸索探討,未得到全面的執行。這使得具體管理人員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危機突發時只有“見招拆招”,很難具有針對性和預測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體育特長生管理隊伍的健康、和諧發展,也影響著體教結合培養的可持續發展。
3.管理的權責不夠對等
相關章程并未得到規范地執行,主要在于部門管理的權責劃分不盡合理,缺乏科學的劃分依據和標準。比如對于體育班的普通生和健將生的招生管理在體育部和學校,招生時重學生體育專業的考察,輕綜合素質的考量;又如健將班同學,院級管理部門僅掌握學生的學籍信息,而對學生的其它方面的管理均在體育部和體委。但不論普通生或健將生,出現思想問題時均需要學院主協調處理,這種雙重管理權責的不合理劃分,既不利于體育部單方面協調管理,又不利于學院后續工作的開展。
針對目前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學校需建立健全體育特長生的育人機制,明確管理目標,充分發揮校領導、各級領導及部門的管理優勢,加強體育特長生師資管理隊伍的建設,為此,關于體育特長生培養改進的建議,我們正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進一步明確體育生工作領導小組,理順各部門管理的職責,切實推動實行部門管理互動,合力培養全面綜合性體育人才。在制定招生計劃時,可考慮集中優勢的體育專業招生,這樣一方面學校可在后期針對優勢專業重點培養,另一方面也可縮減招生人數,逐漸過度到體育特長生不單獨編班培養,而是插到普通班中;在招生過程中,需從“學”與“訓”兩方面綜合度量,建議由學院與體育部共同派出專業老師對學生進行考核,選拔優秀的高水平運動員學生。有效區別地分配管理部門的職能,突出各部門的長處,體育部發揮體育訓練特色,學院利用專業育人優勢,權衡體育特長生的訓練與文化課學習。在統籌學生的學習管理與訓練管理下,實行部門分條分塊管理結合,相互配合合力開展育人管理工作。在體育部了解學生的日常比賽訓練時,而學院對它們的思想品德、政治素養及專業文化課較為熟悉,雙方需進一步加強聯系,各自分配本部門內部的任務,相互協調,取長補短,建立部門間的管理聯動制度。
2.加強部門職權的精細化管理,規范管理流程及執行程序。本著“管細、管活、管好”的宗旨,理順體育特長生管理部門的工作關系,包括招生注冊、學籍管理、競賽訓練、行為規范、學風建設、就業指導、心理咨詢、飲食服務、住宿管理、勤工儉學、貧困生救助、評優評先等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加強體育特長生管理隊伍建設、有利于體教育人管理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更多更好地培養出符合國家需要的全面競技人才。這要求學校進行頂層設計,從實際出發,合理劃分“體教”雙重管理部門的職權,設置民主測評表、考察表,確定管理執行操作指南,如國際賽事出入境管理細則的修訂、招生政策方面的修訂或專業教學方面的修訂等;同時盡可能地多方位搭建平臺,如家長平臺、學生交流平臺、雙班主任制、設健將班輔導員等,促進師生與家長、師生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3.縮減體育特長生管理者的范疇,隨著管理的日漸成熟,逐步過渡到由體育部作為體育特長生的主管理方,增強管理的實效性。另外,可針對體育特長生教育管理工作設立專項經費,吸引更多專職管理師資加入到育人行列,增強體育特長生管理的保障體系。思考引入社會資本加入體育特長生的管理培養體系,如競賽活動以企業冠名、與企業聯合培養等形式,多渠道融資。運用資本運作解決管理經費問題,確保專業師資隊伍無后顧之憂,從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進去,保障體育人才培養的順利實施。
4.加強學校體育氛圍的建設,鼓勵體育特長生群體與其它院系學生的互動,不定期地舉辦體育特長生與普通大學生的共同活動,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體現體育特長生的自身價值,增強體育特長生的歸屬感。通過專題活動宣講體育專業知識,既有利于體育特長生與普招生融為一體,為雙方學習提供平臺,也能提高體育特長生的學習動力,部分緩解學生“學訓矛盾”。在活動舉辦期間,為體育特長生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學生參與學校學生事務的興趣,從而樹立內心的責任感和自豪感。結合運動員較強的交際能力,支持體育特長生創辦屬于自己的體育社團,吸收普招生入團,有效地促進學生間的學習交流。
[1]鄭婕.“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畢業論文,2006.
[2]明宇,程嘯斌.中美兩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模式的對比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6,82(2):89-91.
[3]朱迅華,何志林,須曉東.新形勢下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就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9,25(9):83-87.
[4]李金林,申瑋,馮軍.從就業狀況探索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辦學改革[J].浙江體育科學, 2007,29(5):64-66.
[5]李艷,黃亞玲,王偉.對中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文化教育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9,32(12):82-86.
[6]丁海勇,韓冬,邵斌,等.我國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7,30(3):374-376.
[7]黃煒皓,張瞻銘,鄭戴娜.構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籍管理模式[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7,24(2):123-125.
[8]周奕君,鄭建岳.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籍管理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5,27(5):94-96.
[9]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因素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 2000,20(4):15-21.
[10]劉振卿,慕勇青,鄧雪震,等.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研究[J].山西體育科技, 2010,30(4):41-44.
[11]左小平.論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0(2):138-140.
[12]趙西英,程傳銀.基于戰略管理視角的高水平運動員培養機制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12,29(2):153-158.
[13]陶然成,龔波,何志林,等.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訓矛盾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0,33(10):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