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嫣紅
(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
淺談如何構建中職德育活力課堂
◆朱嫣紅
(沈陽市汽車工程學校)
如何構建充滿活力的德育課堂,使教師彰顯教學魅力,使學生樂于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益。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認為要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教學效果、教學評價五方面進行重新思考,并提出對策。
中職 德育課 課堂效益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應該追求的永恒主題。從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20余年來,我曾聽過許多優秀教師的課,對于如何能上好課這一問題,已經不需要老生常談了。但是在新課改實施的今天,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怎樣才能構建充滿活力的德育課堂,讓學生真正喜歡,樂于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德育新課改確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首要目標。德育課的三維目標如同一張網,網的經線是認知目標,網的緯線是運用目標,運用目標是認知目標的抽象和內化,經緯線的交接點是情感目標。筆者認為,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而言,最核心的目標就是價值引領和實踐導行。在德育課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載體,以過程和方法為橋梁,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貫穿始終,以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整合。尤其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落實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它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責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促進認知的優化、內化和深化,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內容和情境的不同,選擇“探究—合作”“自主—合作”“接受—分析”等整合策略,落實德育課的三維教學目標,構建有生命力的德育課堂。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論》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本次課改倡導的回歸生活,要以學生的生活邏輯為教學主線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是德育課堂兩條主線,體現生活邏輯的課堂必須以現實生活為起點,并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現象,解釋生活問題,關注生活發展,把解剖生活、提煉生活作為課堂呈現的主要過程。通過學習大量的生活現象,進而內化對生活的感悟,并通過與理論邏輯的交融,達到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統一,最終完成課堂教學。
我在教高一年級《職業生涯規劃》課時,設計了一堂以《且行且珍惜》為主題的課。我深深地認識到,德育課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點滴的生活觸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這節課我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來測量學生對時間的認識以及利用時間的現狀,從而對學生是否珍惜時間進行分類評價。然后通過分組討論列出自己平時浪費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表現,最后制定出優化方案。整堂課,我并沒有說一句學生應該如何珍惜時間的話,更沒有對學生不珍惜時間的現象進行批評,但學生卻在活動體驗中受到了的啟迪,懂得了如何珍惜時間,課題效果很好。
由此可見,這種交融式課堂模式應該是以“生活引領、情意支撐、多邊互動、觀點生成”為核心元素的生活主題式教學模式,從而真正發揮德育課的課堂功能,實現德課課堂的和諧與活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而不是靜止的展示教學設計的過程。預設主要體現的是教學的計劃性、系統性和可控性;生成主要體現的是教學的動態性、開放性和創造性。預設要注意科學、精心,有彈性,要以學生為本位;生成要注意及時、準確、到位,要結合課堂的情形和變化。預設與生成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一節優質課應是預設與生成融為一體的課。二者統一于德育課教學的實踐活動中,統一于課程標準的落實和教學目標的實現的過程中,統一于師生互動和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完美的課堂必須具有“生成性”,每節課不完全是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教學中既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心靈交流、情感投入,又有智慧思維的啟迪,既有學習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還有創新領悟的生成。在德育課教學中只有讓預設和生成和諧共舞,才能演繹精彩德育課堂。
記得一次我在學校內做觀摩課,內容是《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我事先準備的學生演講環節,由于兩個學生連續緊張,不能將演講完整進行下去。當有的同學開始小聲嘲笑,有的同學竊竊私語時,我及時調整方法,讓同學們就這一現象進行討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見,一堂鮮活的德育課,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動態生成,既要對教學資源精心預設,更要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取舍,靈活調度,努力拓展生成資源,根據實際情況生成新的教法,從而使課堂的預設和動態生成達到和諧的統一,使德育課堂呈現生機勃勃、精彩紛呈的動態變化。
在德育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掌握教學節奏和過程以主流意識形態統帥教學,在思想碰撞中引領學生發展,教師角色定位是五位一體的:即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閃光點的發現者、向學生學習的學習者。教師要做到該點撥的點撥,該夯實的夯實,該糾正的糾正。教師應有敏銳性、適應性,及時捕捉、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予以肯定和鼓勵。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活動中學生應處于主動地位、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發展的過程。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是指自主性、獨持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一節優質課不僅是教師角色定位準確,學生參與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的課,更是促進師生雙方完整生命成長的課。在教學中既要防止學生主體作用的缺失,又要防止教師使命的淡化,只有將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創造活力的德育課堂。
新課改規定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遵循客觀、公正的原則,要對學生的知、行、信三個維度進行評價,以進一步發揮德育的激勵功能。評價不僅要重結果,而且要更重過程,以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
幾年來,我結合學校實際,依據教學大綱要求,運用三個維度,采用了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過程性評價占總評價的60%,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態度、課堂學習情況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等。終結性評價占總評價的40%,主要采取基礎知識測試方式。試卷實行開卷考試,由學校出卷或參加市統考。
總之,課堂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富有個性、具有獨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經驗的學生,不管采取何種方式,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體驗和感悟,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鮮活亮麗起來,才能讓學生真正體驗現實,感悟真諦,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德育課充滿生機與活力。
[1]馮青林.德育與教學融合更有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6).
[2]李亦菲,朱小蔓.新課程三維目標整合的KAPO模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01).
[3]曹小華.關于中職快樂德育課堂之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