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成會
(貴州省惠水民族中學)
淺談語法在初、高中語文銜接教學中的重要性
◆顧成會
(貴州省惠水民族中學)
在初中語文基礎教學中,已經淡化了相關語法的教學,不再帶領學生對詞性、短語結構、句子成分等進行規范而系統地學習。所以,當其進入高中后的語文學習就特別吃力。對此問題進行了探討。
語法 銜接教學 初、高中語文
語法可以讓人們從一種語言中由小的意義結合體組合成大的意義合體所依據的一套規則準確地進行思維表達活動。此處的語法是指現代漢語(狹義的現代漢語——普通話)語法,現代漢語語法有三大根本特點:分析型語言、重語用、重韻律。三者為“一體二用”的關系。所以,現代漢語語法能夠幫助我們現代漢語語法所覆蓋的體系——詞類、句子類型、句子成分等。
但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只指出初級中學語文在小學語文基礎上,要求學生進一步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提高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語文常識”中指出了“了解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的主要類型(限于二重)和常見關聯詞語的用法”,由于現代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及初中生學習的特點,在中考試卷中雖有病句、成語熟語的正確使用題型,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卻不會單獨地給學生講解、分析相關題型的出題意圖、錯誤原因,學生只靠自己的語感判斷正、誤,教師也只是簡單地點撥錯誤原因及改正情況。
多年來,在初中語文基礎教學中,已經淡化了相關語法的教學,不再帶領學生對詞性、短語結構、句子成分等進行規范而系統地學習。所以,當其進入高中后的語文學習就特別吃力。
眾所周知,初中的學習方式與高中的學習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及要求都在初中基礎上有所拔高,特別是初中語文知識,主要靠識記、積累,而高中除在初中積累、識記的基礎上,更多的是要求理解,融會貫通,即更注重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應用能力。
高中學生對語文學科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樹人”。其中最怕的應數文言文了,為何?這都與其初中語文知識及學習方法有很大的關聯。初中語文考試內容(包括每年的中考)基本上不會超出書本內容,學生只要認真地識記、背誦就能考出不錯的分數。而高中考試內容卻與初中截然不同。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實驗修訂版)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學習,要在初中的基礎上,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初中語文識記、理解的基礎上,更多是要對已識記、理解的相關知識具有“應用”能力。所以,高中對相關知識的考查已不再是簡單地考查識記、理解,而是考查對相關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這體現在幾乎所有的考試內容都不再是課本里的內容,但相關知識點是課內的,特別是對高中文言文中的150個實詞、18個虛詞的考查,不再用課本內的文本對學生進行考查,而是將相關知識點放在不同的文言文中對學生進行考查,所以,許多學生一進入高中就極度的不適應,每次的考試內容都不再熟悉,都是那么的陌生,往往感到手足無措。這就高中語文學習的考查方式:考點在課內,考題在課外。也就是對學生已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學生如果仍然采用學習初中語文的方法來學習高中語文,那是絕對行不通的。既然學生“怕”文言文,在此我說法以高中文言文為例,來分析一下高中生“怕”文言文的原因,說說現代漢語語法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初、高中語文學習的過渡中。
高中文言文知識點的考查總體可分為五個大塊: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能假字、特殊句式。
學生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并能在不同文言文中準確地把握150個實詞、18個虛詞的不同用法,就一定要弄清楚相關的現代漢語語法——現代漢語詞性、短語結構、句子成分。
不然,學生在上課時認真地聽并識記住相關的知識點,卻并不知道它的個中原因,只能靠死記硬背地記住這個實詞或虛詞的用法,等將其換到另外的一個句子中后,相同的字相同的用法,但學生卻難以理解其意思,此時就只能傻眼了。例如,
1.詞類的活用
在初中的《陳涉世家》一文中,有一句“陳勝王”,此中的“王”讀wàng,“王”在現代漢語中是名詞,理解為“王”姓、或大王,但在此處則應為動詞“稱王”,從詞性上就已改變,這種記性的改變,我們將其稱為詞類的活用,此處為“名詞活用作動詞”,在初中教學中,教師一般只告訴學生:這里的“王”理解為“稱王”,此句翻譯過來就是“陳勝稱王”。卻不會過多地向學生詮釋其為何要理解為“稱王”,學生也只是機械地識記“王”為“稱王”,幾乎也不會去質疑“王”在此為何就要理解為“稱王”。因此,當“王”出現在不同的文言文文本中時,學生就搞不清其到底是理解為“大王”,還是“稱王”了。如在高中《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一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樣的字,同樣的用法,可學生卻不知道這個“王”與“陳勝王”是一樣的用法。如果學生掌握了現代漢語語法中的詞性、句子成分、短語結構的相關語法,學生并不難推出此句中的“王”與“陳勝王”的用法與詞義相同。
從詞性來說,學生如果掌握現代漢語的12大詞性,即使是常用的8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數詞與量詞)、代詞、副詞、介詞,學生一分析這里的“陳勝”人名為名詞,而“王”如里理解為名詞“大王”,那就是兩個名詞并列了,從短語結構來說,兩個名詞連用,構成的是并列短語。
從句子成分來說,學生如果能準確地把握句子的成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各自由不同詞性的詞語充當,名詞作主語、賓語,動詞作謂語,形容詞作定語等,學生便能辨析出“陳勝王”一句中,兩個名詞一起使用,但根據上下文的句意,兩者并不能構成并列關系,所以,這就與古代漢語中詞類的活用有規律可循:兩個名詞連用,但兩者并不能構成并列關系時,后一個名詞就一定出現詞類的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充當該句的謂語成分。如此,學生便明了“陳勝王”中的“王”為何要理解為“稱王”了。
2.倒裝句
同理,在古代文言文中,由于語言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漢語最初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存在與現代漢語在語序上有一定的差異——倒裝句,它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這也是困擾學生理解文言文的語法點。
如在初中《陋室銘》一文中,有一句“何陋之有”,教師在講解時,告訴學生這句為賓語前置句,可很少向學生詮釋為什么是“賓語前置”呢。學生只知道這句理解為“有什么簡陋的呢”,學生只知道“何”疑問“什么”,代詞可以充當主語、賓語。在高中《鴻門宴》一文中,“大王來何操”一句,與本句的句式相同,但學生也難以理解,此句為何也為賓語前置呢,“何”代詞“什么”“操”動詞“拿、帶”,按現代漢語語序理解為“大王帶了什么來”,原句將疑問代詞“何”放到了作謂語的動詞“操”的前面,所以理解為賓語前置。
綜上所述,鑒于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學特點,學生在現代漢語語法上的知識相對較薄弱,同時,現代漢語語法本身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大多數時候我們得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推斷句中字、詞的具體意義,所以,在學生從初中向高中過渡的新高一時,教師不可不系統地給學生補充相應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詞性、短語結構、句子成分,這更有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語文的學習。
[1]安華林.論現代漢語語法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