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鐵梅
(遼寧省遼陽燈塔市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中職語文教學的功效性探究
◆蘭鐵梅
(遼寧省遼陽燈塔市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校)
職業教育擔負著面向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階層、面向人人的教育,其任重而道遠。而作為基礎文化課的語文教學,將如何抓住機遇,“健康”發展,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服務性,亟待解決。
文化載體 知識框架 職業意識 感悟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社會對實用性人才需求量每年增加,作為培養實用型人才的中等職業學校來說,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語文課堂教學,堅持立德樹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構建高效課堂,從文化素質、價值認知態度、情感等方面,推動語文教學的功效性,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中職語文教學要與時俱進,在課程改革大潮的影響下,我們語文教師在處理
基礎文化與專業實踐的關系上,要有突破,要把專業實踐從延伸和應用的地位提升為主體地位,把基礎文化中語文教學的“基礎地位”轉變為“服務地位”,并促進其實踐能力的形成。
當然,課程改革的重心并非要否定文化知識,否定文化理論,或者說否定文化理論的應用價值,而是根據新的理念,新的原則對文化理論做出取舍,突出專業實踐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根據專業技能的實踐需要,選擇相應的基礎文化知識。要突出這一點,僅僅對基礎文化知識的深淺(特別是語文)進行調整是不夠的;而必須對原有語文知識進行結構性創新—重構知識框架,實施有效教學。
好的知識結構,還要配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沒有有效的教學和適合的教育方法,那我們的教育則是徒勞的。
(一)有效教學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教師要有“對象”意識。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學生的發展是全人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
(二)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
教師在教學中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量的結果。
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才能將自己的學習效益和時間聯系起來。
(三)有效教學要以服務為載體—設計教學活動
教師要以典型服務為載體來設計活動、組織教學,建立工作任務與知識、技能的聯系,增強學生的直觀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多數職業學校的就讀生文化基礎較差,要養成一種職業意識,深入領會自身今后的職業選擇,難度較大。而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學,學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那么,我們顯然就必須充分地利用這一點為學生搭建一座通向職業之路的橋梁。
(一)喚醒“人”的自我意識,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
要想培育學生的職業能力,首先得強化其職業意識,而要強化其職業意識,就必須喚醒他們的“人”的自我意識。只有充分喚醒“人”的自我意識,才能極大地解放“人”的最大潛能,有益于學生個人結合自身情況,選擇自己適合的專業,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可以利用教材,加強雙邊合作,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萌發、成長。巧設疑問,調動并喚醒“人”的自我意識。
(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職業發展
語文教學作為一門最易讓人理解,最易于讓人接受的教學課程,必須要起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作用。要堅持化枯燥為有趣,化單純的理論知識為實際運用知識的傳授,化單純的課堂教學為全面的課內外相銜接的語文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各門課程的濃郁興趣。
語文教學中應當寓職業養成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于課堂教學活動之中。一是結合教材篇目集中開展職業意識養成教育。二是結合課堂教學活動生發職業意識教育。三是利用課外教學活動培育學生的職業意識。
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我們必須構建具有職教特點的大語文觀。首先,我們必須樹立教學為就業服務的意識,樹立為市場服務的意識。其次,我們必須開展課內課外相銜接的語文教學活動,將語文教學活動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進一步加強對專業科目的實驗報告、總結等的寫作進行指導。再次,我們必須進一步密切語文科目與專業科目教學的聯系。最后,我們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類教學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以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養成。
隨著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從一篇篇凝聚著作者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通過教學互動場的構建,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和激勵,內化為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情操,影響他們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
[1]張煥芝.語文教師素質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17.
[2]周文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0,(6):12
[3]高奇.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與實驗[J].教育研究,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