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娟
(天津市少年宮)
與音樂同行,與快樂相伴
——談快樂音樂教學
◆朱亞娟
(天津市少年宮)
快樂是學生求知、求善、創新的“開路先鋒”。在音樂欣賞課中讓學生體驗快樂,這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直接、最具體的原動力。具體到教學中,就是讓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建立起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創設開放、活潑、民主的學習氛圍,解放學生,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體驗美,感受音樂的魅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課堂充滿人性與智慧,讓孩子們釋放自己的情感,與音樂同行,享受音樂,享受快樂。
快樂教育 音樂欣賞教學 輕松 自信 勇敢
《新課標》提出:“我們的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為教育目的的。”如何能夠讓校外音樂教育與時俱進,提升音樂的教學成果,從而推動整個學校教育的前進步伐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恢復音樂的天然“本色”——快樂教育做起。
校外音樂欣賞區別于校內音樂課堂,學生都帶著輕松的心態來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這是學科優勢。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往往就“進入慢”。經常會出現一幅“吵鬧聲、訓斥聲、聲聲入耳”的混亂場面,實在讓教師難以順利開始上課。此時若安排“課前一曲”聽賞,播放一個音樂作品給學生聽賞,就能放松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積極活躍起來,從而為我們的課堂所吸引,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并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精神振奮、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江蘇民歌《茉莉花》時,給學生先展示江南美麗的風景,創造意境之感。這首歌曲及富江南地方特色,細膩柔美流暢的曲調,迂回婉轉,易于上口,再加上親切溫柔的唱詞,學生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這首樂曲的播放不但穩定了學生的情緒把他們吸引到我們的課堂中來,更為學生主動參與全課學習中和為以下的課堂內容學習奠定了好的基礎。
聽賞的“課前一曲”音樂作品,它可以是經典作品、流行音樂,也可以是舞蹈、戲劇、影視等其它姊妹藝術作品,它可以不受教材規定曲目的限制。但所選作品必須是老師精心挑選的,必須重點突出“四性”:目的性、趣味性、指導性和實效性,而且既要為每堂音樂課授課內容所服務,也要與老師所授班級的學情相吻合。久而久之,學生會在“課前一曲”中感受著、想象著。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前幾分鐘,如果我們能合理地利用,巧妙設計,精心安排好“課前一曲”聽賞,就如奏響了本次課堂主題的前奏曲,在寬松的氛圍中既可以調節放松學生的心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又能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增設趣味性、生動性,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去。把“吵鬧聲、訓斥聲、聲聲入耳”的混亂場面變成“歌聲、笑聲、聲聲悅耳”的生動課堂。
美國的心里學家羅森塔爾曾研究過,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稱贊。這些認可和稱贊會使人們產生追求成熟的熱情。為此,在每堂課的最后5分鐘專門開辟了“我的舞臺我做主”欄目。此項活動得到孩子們的歡迎。每次2位單獨上臺表演的學生由老師抽號決定,表演者可以展示歌唱、舞蹈、器樂演奏等,評委由老師和上次表演的同學綜合打等級。一開始,有的學生準備得非常充分,非但能夠完整地將歌詞背唱下來,有的還能跟著伴奏有感情演唱,表演效果極佳,能贏得同伴們熱烈的掌聲。也有的同學則沒有準備好,拖拖拉拉不肯上來,有的勉強上來了也不能完整表演,效果自不用說了。于是,我對同學們說:作為表演者來說,首先是一種學習態度和勇氣,老師給每個同學都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希望大家都能把握每學期僅有的一次機會來表現自己,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漸漸的,學生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每次展示就像“星光大道”“中國好聲音”一樣,音樂欣賞課堂里此時充滿了掌聲與歡樂。一些原本內向沉默的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后也逐漸變得自信、開朗了,同學們總是期盼著每周一節的音樂欣賞課的到來,更有很多的學生要求加演。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每個孩子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我的課堂因為有了這群孩子而生動,他們的快樂感染了我,也將自己的快樂帶給了其他同學,快樂是可以傳染的,快樂是可以分享的,分享喜悅,分享成功,這是我所需要的快樂課堂。
合唱教學是培養學生能用準確、統一的聲音表達情感和與同學合作的能力。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如何將水平不一聲音,完整的演繹一首合唱曲目,是我一直深度研討的。為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課后知識填補進來,于是我就想到了錄音機的妙用,把學生課上演唱的歌聲用錄音機錄下來,然后讓學生自己聆聽,自己找出演唱中的問題,勇敢地聽出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方案,并積極努力地改進。
例如,一首中國民歌《茉莉花》是首復調式的二部合唱。學生由于對此首歌曲比較熟悉,演唱并不是很難,但要唱好兩聲部合唱不容易。我將學生的二部合唱錄好了放給他們聽,并肯定了他們的優點——演唱音準、節奏準確、情緒飽滿,然后又讓他們聽了一遍范唱,自己聽一聽,比一比,找一找有沒有演唱不足的值得改進的地方。有的同學說:“我們為了唱準自己的聲部的音,拼命唱,唱得太響了!”有的說:“我們的聲音太單調了!沒有優美的感覺……”于是,我先讓他們閉上眼睛,設想我們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在美麗的花園里,眼前是一片潔白無瑕,散發著清新淡雅的茉莉花的美景。學生用圓潤、悅耳、和諧的聲音,表現出了音樂的意境美,“聽聽你們的聲音多美啊!”當聽到錄音機里傳出的聲音,他們興奮地說:“我們多訓練訓練也可以去錄音了!”在這樣的聽辨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讓他們學得更快樂。
19世紀末20世紀初,“藝術起源于游戲”的說法影響不小,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作為校外音樂教師教師首先就要放平姿態,放下身段,以和善幽默的態度與孩子們一起“玩”音樂,不計較這種“玩”的水平有多高,關鍵要讓孩子們學會以一種游戲的方式、完全放松的狀態去學習,以一種玩的心態去欣賞音樂,讓學習變得生動活潑。
例如,《村寨踏歌》中選擇了西南部分少數民族音樂作為教學內容,其中歌曲《趕圩歸來阿里里》節奏密集而有彈性,旋律活潑而跳躍,歌曲極富民族特色。學生在會唱的同時我結合“音樂沙龍”的活動和學生一起跳了“竹竿舞”。先讓學生用課前每位同學準備的筷子在課桌上按要領練習打桿動作,再聽著音樂練習跺腳和跳躍的動作,隨后到舞蹈房用正真的竹竿展開跳竹竿舞的活動。一節課下來學生意猶未盡。我們課堂的內容和形式都可以是開放的,這樣的活動既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能力。
“玩”是孩子們永遠不疲勞的運動,從來沒有一個孩子會說自己不原意玩,老師何不放手給他們制造玩的空間。讓學生在玩樂中加強了對西南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了解與認識,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訓練了節奏感,通過活動更深刻地理解了音樂,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使教學更為輕松和愉悅,從而達到更好的效果。
人生是個大舞臺,而我們音樂教學就是一個小舞臺。表演是學生十分樂意參與的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活動形式,也是培養其藝術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們教師就像個導演,只要幫他們搭好臺,學生們就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盡情的展現。在教學實踐中,我注重對學生表演能力的培養,讓他們嘗試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欣賞古琴曲《高山流水》前,我對《知音》這一則歷史典故進行概況地介紹,對伯牙、子期的人物特點簡單分析,給學生一個劇本作為參考借鑒,讓他們編排一段情景劇,采用分大組表演,學生自行選擇角色的形式。有兩組的表演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小導演根據每人性格將角色分配到位:伯牙、子期、船夫、子期父,并安排了伯牙的仆人這一配角,劇中還穿插了兩個同學分別用古箏和竹笛配樂,加上兩位男主角的扮相、神態、動作,將古人文縐縐的語氣、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結為生死之交”的一段“結拜儀式”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看著他們的認真勁兒、那投入的樣子,作為觀眾的我一種幸福滿足感油然而生,我有感于他們的創造潛能,有感于他們對生活敏銳的捕捉力。我希望孩子們在這一環節里盡情地釋放自己,感受因創作成功而帶來的成就感。
校外音樂教學有一定的創造性和自塑性,更多追尋的音樂賦予的快樂,是一種身心愉悅,是一種內心的滿足感。音樂(yue)也是音樂(le),音樂是“快樂”的化身,而“快樂”則是學生健康成長最有效的途徑,要讓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園,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孩子釋放自己的情感,快樂地學習音樂,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人性與智慧,注滿激情與活力。讓我們與音樂同行,共同享受音樂,享受快樂!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2]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