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提檔升級
進入農業4.0時代,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和經管理念被廣泛運用到農業領域,成為培養“新農人”、加速農業現代化和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催化劑”。而“玩轉”這些技術和理念的,當屬活躍在農業產業化鏈條中的龍頭企業。
三產融合的核心是提高農民在價值增值中的收益。龍頭企業可以通過傳統的保底收購、加價收購、二次返利等形式讓農民受益,還能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讓農民以土地經營權、資產等入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共贏”的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讓農民享受三產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
近年來,養殖產業的養殖環保壓力和市場劇烈波動等風險日益加劇,小散養殖農戶面臨更嚴峻挑戰。廣東溫氏集團采取簽訂委托養殖合同的形式,確保農戶獲得穩定收益。他們通過技術指導、貸款擔保、改造養殖基地等方式,將一批小規模養殖農戶培育成為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溫氏的技術員三天兩頭就來教我們養雞。用手機APP就可以操作喂料、燈控、卷簾這些事,我媳婦一個人就可以干完這些活兒。就算去年行情不好,公司也保證每只雞賺2元錢。”廣東新興縣養雞戶溫計開說。目前,溫氏集團在廣東新興縣培育家庭農場2 300多戶,約占合作農戶總數的1/3,家庭農場平均飼養規模從7 500只/批提升到1.5萬只/批,生產規模提高2倍多,農戶養殖收入明顯提高。
如今,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在引領我國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踐充分證明,龍頭企業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共生的主導者,它們推動價值鏈分配的重心向上游傾斜,將包括農戶在內的產業鏈各主體打造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陳曉華說。
在內蒙古烏海市的漢森酒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葡萄種植基地內,爬滿藤蔓的葡萄陸續進入成熟期,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果香。當很多地方的葡萄產業還停留在種完就賣的業態時,漢森酒業已帶動農戶不僅種葡萄,還搞起了葡萄酒主題文化產業園。他們開啟“林、草、農結合”的循環經濟模式,將沙地葡萄發展成集種植、釀酒、旅游于一體的生態文化型復合產業,一條將葡萄“吃干榨凈”的完整產業鏈得以完美呈現。其中龍頭企業所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和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云說:“農業產業化推行的產加銷一體化、貿工農一條龍經營模式,本身就是不同產業環節的融合。龍頭企業出于保障原料質量、提高產品品質的考慮,不斷創新經營業態,為農戶開展技術指導,示范他們搞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農漁結合、農旅結合等,從而不斷強化龍頭企業在三產融合中的強勢地位。”
在河南淇縣,養雞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曾幾何時,農戶分散養殖導致規模小、效益低、市場風險大。而最終改變這一局面的是龍頭企業。
河南淇縣永達食品有限公司在發展商品雞養殖、屠宰加工的基礎上,打造縱向、橫向產業鏈交叉融合的“雙鏈”產業化集群模式。一方面,向產業鏈上游的肉種雞繁育、飼料生產等環節延伸,同時向熟制品生產、冷藏配送等產業鏈下游拓展;另一方面,通過參股等方式,橫向拉動紙箱生產、彩印包裝、建筑板材等關聯配套產業的發展。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打造一批農村產業融合領軍型企業。近期,農業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稅務總局、中國證監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八部門,聯合評選、推介了一批在三產融合方面具有領軍作用的龍頭企業,通過樹立典型、總結經驗,引領我國三產融合更好更快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