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全
(白山市產品質量檢驗所,吉林 白山 134300)
我國《食品安全法》對食品安全定義為“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隨著我國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關注,食品安全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食品安全隱患、食品安全事故高發的風險。將檢驗檢測運用到食品安全中,有效協助監管部門,對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性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建立基礎的檢驗檢測機構網絡,可滿足基本的檢測需要,但整個體系仍存在許多問題。農產品和食品生產規模小、分散,檢驗檢測實施難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提高檢測機構作用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通過法律法規及完善監管流程解決檢驗檢測的實施難的問題。根據調查顯示,我國食品加工企業近70%屬于小作坊經營,企業缺乏自檢能力,但送檢機構費用高,政府檢測機構不健全,市場監管松散,導致檢驗檢測難以實施,許多企業的產品不經檢測也能進入市場。2015年4月24日,新食品安全法完成第十四修訂,該法是政府實施食品安全監管的最高法律依據,也是消費者維權保護自己利益的重要途徑,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企業和個人都需遵守該法規。只有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才能使食品安全工作順利開展。西方國家比我國更早關注食品安全問題比,已建立一套比較成熟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制度,我國食品安全法可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持開放合作的態度,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行政地方法規、行業標準的多層次法律體系,明確食品安全的責任,使食品行業有標準可依[1]。如美國對食品安全不僅設有綜合性的法律,且對各食品類別也有詳細的法律規范。為各類產品的行業標準和監管流程提供了法律依據。政府應加大政府監管部門和信息的透明度,建立食品檢驗檢測信息公開網絡平臺,讓民眾能獲得一手信息,及時規避食品安全風險,同時也能提高政府威信。
在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上,充分發揮政府檢驗檢測機構的作用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的食品檢驗檢測機構主要有企業自我檢驗檢測部門、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其中政府檢驗檢測機構發揮主要作用[2]。
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存在機構重復、部門涉及檢驗檢測范圍廣、技術基礎薄弱、負擔繁重和工作人員缺乏服務意識等的問題。應建立職能明確、相對獨立的檢驗檢測總機構,對各類食品生產現場設立檢驗檢測組,縮短送檢流程和送檢時間,為通過檢驗檢測產品頒發市場準入證明。設立檢查部門,對流通中的食品進行抽查檢測。保證食品的每一環節監管到位。農畜副業檢驗檢測應設立專門專業機構,部門間互相獨立,提高檢驗檢測的效率和專業性,一方面根據檢驗檢測需求配置相應硬件設施和檢測流程,另一方面各級機構間可相互合作,共享檢測資源和檢測數據,互相學習、借鑒,構成系統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3]。培養檢驗檢測人才,增加機制靈活性,引進專業技術人員,調動機制內人員服務的積極性,制定人才培訓計劃,學習先進的檢驗檢測的方法,提高效率。加大檢驗檢測硬件設施的投入,以達到精準的檢驗檢測效果及提高效率。
民間檢驗檢測機構費用高,檢驗檢測結果公信度不足,資源缺乏。應發揮民間作用,提高民眾的食品安全意識,鼓勵公益民間檢驗檢測機構和盈利民間檢驗檢測機構的發展,把政府閑置資源流向市場,提高檢驗檢測機構的硬件設施,并制定準入規則,保證這些檢驗檢測機構的質量,提高信任度,使檢驗檢測機構參與到市場競爭中,有利于市場的資源的整合[4]。
市場大部分企業并不具備自檢的能力,對于已形成規模并在市場上信譽好的大型的生產企業提高企業自檢的能力,政府檢驗檢測輔助,減輕政府檢驗檢測機構的負擔[5]。政府為這類企業給予標簽并公信公開,讓這類企業憑借優質獲得優價,提高企業自檢的積極性。政府、民間、企業3種機構間形成一個功能完善的檢驗檢測體系。
隨著改革開發的發展,我國民眾食品消費水平越來越高,但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鎘大米、毒生姜、瘦肉精、皮革奶、三聚氰胺奶粉和蘇丹紅雞蛋等重大食品問題的爆發,震驚國際。食品安全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而且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以往工作中發現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監管中存在的不足,借鑒學習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優勢,不斷完善檢驗檢測系統,提高檢驗檢測的水平,保證民生安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彭亞拉,鄭風田,齊思媛,等. 關于建立和完善我國國家食品援助計劃的思考——基于我國貧困人口的營養現狀以及美國等國家食品援助計劃的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4(4):58-72.
[2]姚水瓊. 歐美國家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與監管的特點與啟示[J].食品與機械,2011,27(1):67-70.
[3]紀 潔,汪 育,肖筱華,等. 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信息共享系統建設探討[J].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14(12):44-47
[4]慕小靜,張鐵樓.關于加強食品安全檢測的問題與建議[J].創新科技,2014(18):28-29.
[5]陳 戈,程 靜,盧業舉,等. 食品接觸材料安全性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國標準化,2009(1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