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蘭,楊振彬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探討
劉景蘭,楊振彬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摘要:隨著我國各大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加上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以及我國老齡化日益嚴重的狀況,我國大學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為了避免部分畢業生陷入盲目就業的尷尬局面,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刻不容緩。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探討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及其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于20世紀60年代發源于西方國家,于90年代中期從歐美國家傳入中國。作為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已經引起了我國各大企業的重視,并逐步被引入當今高等學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就業教育中,得到人們的廣泛了解與接受。所謂職業生涯規劃(career planning)也叫“職業規劃”“人生規劃”“職業生涯設計”,在學術界人們也稱“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需要,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當前我國職業生涯規劃被普遍應用在在校大學生身上。而根據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給出的定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它又包括大學期間的學習規劃、職業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的有無和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的質量,更有甚者會影響到未來的求職就業甚至是未來職業生涯的成敗。由此可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著重大的意義。大學生作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儲備資源,其合理就業既關系到個人前途問題,也關系到社會發展穩定的問題。我國目前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開展的系統而全面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以及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案的實施,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首先,對大學生展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學生明確大學期間各個階段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提升自己的職業品質,進而實現學生個人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最優發展;其次,讓學生提前接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尋找適合其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定位,從而實現個體與職業的完美匹配,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目標;再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能夠滿足我國企業多樣性人力資源的需求,實現勞動力的供需平衡,提高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做貢獻;最后,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既能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又能有效避免畢業生因盲目就業而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和就業機制不平衡的狀況。
2當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目前高校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
雖然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以后的職業生涯中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作為一門新興的課程,許多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存在直接和間接投資的力度還不到位,教育資源劃分還不明確,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還沒有落實等問題。從而導致了從事就業指導的人員配備、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學校對于就業指導的物質保障嚴重缺乏,無論從硬件還是軟件投入均無法滿足就業指導與職業規劃教育的需要。這一結果又直接作用在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水平無法持續上升方面,限制了我國大學生職業規劃的教育水平。
2.2科學引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體制不健全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是一個有機統一的過程,既需要招生就業處這樣的職能部門來組織領導,規劃方案,也需要各部門、各學院的有機配合,更需要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才能共同完成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但是在我國的大多數高等院校中,這兩者是分開的、不相聯系的,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問題被單純的劃分到了學校的招生就業處。由于招生就業處直接面向招生和就業兩大職能,且該部門沒有專業化的教資資源,這就導致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斷層與“不對口”,從根本上影響了職業生涯目標定位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偏重于對畢業生就業指導,而較少能夠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與思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全程化的規劃,這種短期培訓式的教育方式并非完全意義上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能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以及學生潛能的開發。
2.3傳授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學模式及方法比較單一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興起發展,我國絕大多數高校都逐步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但大都是作為輔修課程進行教授學生的。學生甚至沒有專業課本,課堂紀律松散,學生逃課及上課“開小差”現象嚴重。有的老師課下也不準備課件,課堂上也不進行板書,只是以隨意的群組談話的形式“東拉西扯”著結束每次的課程,期末也沒有開設專門的考試,只隨意交上一篇論文就可以了。有的學校把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開設成講座的形式,但因為宣傳力度不夠,沒能引起廣大學生重視,從而收效甚微。教學模式仍沿用傳統的方式,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缺少學生實踐和體驗的環節,致使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參與課堂互動積極性不高,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學生的職業定位能力無法得到真正的提高,這對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存在嚴重的影響。
2.4大學生職業生涯自主規劃能力薄弱
對于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概念,我國引入時間相對較晚,其理論及應用目前在我國發展還不完善。人們對其接受和理解能力還存在缺陷,作為近年來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輔修課程,加上學校對其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相對應的專業師資人員以及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弱。另一方面,受我國高等教育擴招的影響,我國大學生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增加,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數量與教育資源的供需關系發生沖突,造成大學生實踐教育與社會嚴重脫節,加之當今大學生自身的一些特點,如成長環境優越,受家庭過于溺愛保護等因素,導致社會閱歷不足,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的磨練;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路徑目標設定不明確,甚至有同時出現多個目標的情況,而各個目標路徑的結果偏差比較大,容易出現在準備時耗費精力、選擇時猶豫不決的情況,進而不能果斷作出對自己最有利處的決定等。學生不能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不能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適用性,這就直接導致了教育與應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況,進而影響到大學生評估自身價值、職業定位及做長遠合理的目標規劃的準確性,其職業價值觀的選擇也必然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3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水平的合理建議
3.1政府方面
3.1.1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策
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策,是推動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順利開展、發揮效用的重要力量。因此,教育部應當根據相關的文件與政策,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方向進行把握,過程進行督導,質量進行評估,促使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3.1.2加強政府對勞動力就業市場的管控作用
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包分配”已經不再適用于新時期的畢業生,企業與個人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因而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建設是否完善,人力資源需求安排是否合理,成為大學生實現人職匹配、合理就業的關鍵。這就要求政府加強對勞動力就業市場的調控作用,加快建設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規范就業市場的管理,加強市場服務職能,切實為畢業生提供匹配優質的就業服務。
3.2學校方面
3.2.1按照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加快調整高校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
面對大數據和經濟信息政治一體化時代的到來,各高等院校學校要經常到用人單位、人才市場進行調研,及時了解市場對人才規格、學生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各方面的因素,再結合當前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積極發展社會急需的優勢學科群。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適用于實踐的要求,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統一。
3.2.2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服務建設,構建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學校應當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建構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將職業生涯規劃真正落實到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處于不同階段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指導。學校應根據處于不同年級學生的專業學習的特點,對癥下藥,開展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全程指導。
3.2.3要組建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指導隊伍。
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是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基礎和保障,因此建立一支專業化、專門化的職業生涯規劃“領路人”隊伍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當務之急。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的老師應當由接受過專門的培訓、開展過企業人力資源需求專項調查、了解經濟市場及就業形式的老師組成,能夠引導學生的自我職業意識,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觀意識。在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另外,聘請用人單位資深的人力資源專員定期來學校進行講座或為本校就業指導專員,為大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和接觸業內人士提供方便。只有這樣,高校為學生提供的系統專業的職業教育以及生涯輔導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大學生個人
3.3.1要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合理進行職業定位。
歸根到底,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生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學生自己要培養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除了課堂上認真聽講與老師進行互動外,還要經常關注企業人力資源供需最新動態,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渠道獲取對自己有用職業信息,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點、個人能力、性格等特征,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定位,并為之奮斗。
3.3.2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完善職業生涯規劃。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形式,若想實現自我價值完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還必須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提高自己的整體競爭力。學生在按照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按部就班前進的同時,還必須要進行理論知識體系的合理建構,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因此,必須要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夯實理論基礎。另外,學生還應當注意學習與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職業技能,以便于提高整體競爭力。
3.3.3積極投入實踐活動,檢驗自身在職業定位中的綜合競爭力。
任何理論的學習最后都要歸于實踐的檢驗應用中。大學生應積極投身于與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的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檢驗并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在理論上形成自己的學科體系,以便于日后更好的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實踐上一方面要努力鍛煉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另一方面積極與正式員工進行交流溝通,豐富自己的職業經驗并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好人脈基礎。但要注意不要盲目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要在專業老師的指導建議下,根據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從事相關的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發揮并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江素芳,卓玉國,郝東. 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問題和對策[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84-87.
[2]隆意.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社會心理科學,2005,Z1:217-219.
[3]田新山.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J].長春金融高等??茖W校學報,2012,01:90-93.
[4]楊芳.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民辦教育研究,2010,03:58-61.
[5]劉景宏.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03:49-51.
[6]李迎春.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課程建設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138-139.
[7]孫昊哲.基于人力資源開發視角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模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8]郭劍.當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0,20:37-40.
作者簡介:劉景蘭(1988.06-),女,漢族,河南省商丘市人,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變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2-0245-02
楊振彬(1991.09-),男,侗族,單位:貴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