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雪婷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
從中庸之道看宋代梅花意象
蔣雪婷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梅花作為花的意象之一,自古以來便得到大眾的格外肯定。宋朝的文人士子更是對梅花頗多青睞,本文將從中庸的角度理解梅花,理解宋代及梅花在宋代的中庸含義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關鍵詞:梅花;意象;中庸之道;宋代;不平之氣
1從不平之氣理解中庸、理解梅花
古往今來,人們都有委屈難言、憤懣不平之事。而有了這種心理上的不平衡,便需要排遣釋放。誠如韓愈在《送孟東野序》中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懷……”只不過人們發泄憤怒的方式不同。琵琶女彈琵琶,傾訴哀怨;阿嬌皇后唱《長門賦》,聲聲嘆息。都是將滿腹委屈賦予歌聲琴里,來進行自我宣泄,有時甚至以此來博得他人同情。顯得軟弱,無可奈何,在力量上稍有不及。有人也會將憤怒付諸行動,如陳勝、吳廣起義,漢朝的七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等。不管師出有名還是無名都是哀鴻遍野,生靈涂炭。這種發泄太過壯烈。
這兩種不平之氣,第一種太弱,第二種又太強。若在中間選一個“臨界點”,即執兩用中和而不同,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便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分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如何把握恰到好處的火候呢?孔子在子路問強中做了精彩的回答。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無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矯哉!國無道,至死不變,強矯哉!”
大意是子路問孔子什么是強。孔子說:“南方的強呢?北方的強呢?還是你認為的強呢?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對我蠻橫無理也不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種強。用兵器甲盾當枕席,死而后已,這是北方的強,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這種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艺吻迕鲿r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國家政治黑暗時堅持操守,寧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
由此可得出這恰到好處的火候是品德高尚,和順而不隨波逐流,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堅持操守且矢志不渝。而宋朝吟詠的梅花詩大抵都在表明以上心志品格?!斑b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狈被ㄋ蒲?,凌寒呈艷又凌寒送香,嚴寒壓不倒梅花的色,也壓不倒梅花的香,這凌寒的傲骨是梅的也是安石的。“絕知難雪羞相并,欲嫁東鳳恥自梅?!泵坊ú灰蚝涞蚵?,不隨浮沉,自有堅貞的品性?!傲懵涑赡嗄胱鲏m,只有香如故。”陸游飽受群小的中傷打擊,依然高潔自持,絕不與之為伍?!袄渎渲窕h茅舍,富貴玉堂瓊謝?!编嵱虻拿贰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也就是說,吟詠梅花詩是抒發不平之氣的“臨界點”,既能抒發士人滿腔的憤懣不平又能表明士人堅貞高潔的操守。但吟詠梅花詩也要遵循這中庸之道才能明哲保身。如果太過,像劉克莊的“東風謬掌花權柄,卻忌孤高不主張。”可恨東風掌握生殺大權,竟不懂得憐香惜玉,反而嫉妒梅花的孤高而肆意摧殘。雖然盡情的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憤慨,也表達了廣大文士不平的心聲,但畢竟也遭受了“落梅詩案”的慘劇。
2從梅花的意象選擇上來理解中庸
據許伯卿統計,宋代描寫梅花的詩詞,共計1041首,占詠花詩詞的41.75%。也就是說宋朝吟詠梅花是最多的,而且是其他花卉所望塵莫及的。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為什么偏偏選擇梅花作為抒發自己堅貞高潔的情操的載體呢?
首先,我們將梅花與其他花卉草木作一個比較。“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道是梨花,免不了閑愁幾許?!靶踊ㄎ纯蠠o情思,何事行人欲斷腸?!眳s是杏花,又帶三分傷感。“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敝皇菍ε映黾薜囊稽c期盼。。。諸花柔情有余,卻少了幾分君子的味道,略有不及?!俺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贝_有君子風范,但又好像失了幾分堅貞?!昂杀M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边@九月菊倒是多了幾分骨氣,“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眳s也不如梅花來得痛快酣暢。可見梅花柔中帶剛,恰到好處的表現詩人堅貞高潔的品質。若與梅共為“歲寒三友”的松、竹來表現,亦能表現于此,如“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钡珔s剛中無柔,表現過于強烈。梅花介于這剛與柔之間,拿捏有度,恰到好處,而且也正因此給詩人更多的浮想聯翩。
其次,我們感受一下梅花的生存環境。“雪虐風號亦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庇捎谔鞖夂?,環境艱苦,其他花卉承受不了,所以才會形成“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钡木跋蟆6@艱苦的環境可以理解為詩人所處的環境,可以是國家受辱,可以是權奸當道,可以是仕途坎坷,也可以家庭困窘、生存艱難等,而梅花喻詩人自己,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夠高潔自持。君子望梅花,惺惺相惜,自然能生發出多種感慨。再者,我們從“獨步而春”的“獨”和“俏不爭春”的“不爭”可以看出梅花,甘于寂寞、隱逸淡泊,于獨處時,依舊恬靜雅致,從不張揚。正如中庸之道里的“慎獨”,“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就是說道是隨時隨地存在的,如果能離開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的。而“不爭”正是梅花理解的中庸哲學,在山花爛漫時,懂得適可而止,急流勇退。也就避免了類似“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誠如孔子談到:“‘予知。’驅而納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比私栽唬骸啊柚瘬窈踔杏苟荒芷谠率匾病!?第7章)一方面是指自作聰明而好走極端,不知適可而止,不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是指雖然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但有時候,欲壑難填,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而梅花的生長特點迎合了那些深諳中庸之道的智者。梅花不過是智者的代言人。
最后,我們從梅花自身體會中庸之道。梅花之美源于梅的色、香、姿、態。梅之色,艷而不妖,有詩可證,“若論君顏色,瓊瑤足未珍……有艷皆舊樸,無妖可媚人。”絕無牡丹的傾國傾城,卻也是冰肌玉骨、洗盡鉛華。梅之香,“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钡徘逵?、清新脫俗。梅之態,在《紅樓夢》第四十九回說道:“……原來這只梅花只有二尺來高,旁有一枝縱橫而出,約有五六尺長,其間小枝分歧,或如蟠蠇,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筆,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蘭蕙,各各稱賞。”順性而為,而不去忸怩作態。梅之姿,范成大在《梅譜后序》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枝疏瘦與老枝奇怪者為貴?!庇性娫啤笆柚M玉瘦,小萼點珠光?!毙∏闪岘?,而不美艷浮夸。無論的色、香、姿、態她都在進行著自我約束、自我監督,保持一種內斂低調的姿態,在順其自然的基礎上又適可而止。
3從宋朝的社會環境理解中庸
陳從古在談到古代梅花詩作者及梅花詩數量時云:“在漢晉未之或聞,自宋鮑照以下,僅得十七人,共二十一首。唐詩人最盛,杜少陵才二首,白樂天四首,元徽之、韓退之、柳子厚、劉夢得、杜牧之各一首,自余不過一二,如李翰林,韋蘇州、孟東野、皮日休諸人,則又寂無一篇。至本朝方盛行,而余日積月累,酬和千篇云?!备鶕悘墓诺慕y計,我們知道宋朝是寫梅花詩的鼎盛時期,那為什么宋朝寫梅花詩的數量是最多的呢?宋朝時期盛行梅花的園林景觀是一方面,而宋朝的軍事、政治與經濟相互牽制、相互平衡所產生的“臨界點”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宋朝的軍事外交是中國歷史時期最狼狽不堪的。史書記載,北宋王朝不僅沒能恢復燕云十六州,而且屢屢受到北方外族的侵凌,遭受著遼、金、夏的侵擾。喪權辱國的條約不計其數,甚至包括唯一大勝鄰國卻簽署不公平的檀淵之盟。宋王朝只有輸送給這些國家大量的歲幣才能茍且偷安。因此,文臣武將都郁積著民族危亡的不平之氣。如陸游、岳飛。而這種不平之氣恰是梅花生長的肥沃土壤。
第二,宋朝政壇動蕩不安。宋朝有著十分劇烈的黨爭,自慶歷新政起,北宋圍繞著守舊與革新的問題,沖突不斷。蘇軾的烏臺詩案便是由此而來。南宋又存在著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斗爭。這樣一來雖說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人的機會相對較大,但在仕途的進程中卻是步履維艱,如履薄冰。而也恰是“重文輕武”的政策,文人階層隊伍壯大,所以有著不平之氣的人也就迅速增多起來。
宋朝是一個令人憤怒的朝代,面對內憂外患,文臣士子若將心中的憤怒付諸行動,改天換地,是否有其實現的可能性呢?
從軍事角度講,沒有實行的客觀條件。“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便罷兵?!?清、趙翼),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為了避免上行下效,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一是重文輕武的政策,二是將武將領兵權和調兵權分離,三是加強中央禁軍的實力,削弱地方廂軍的實力。由此可見,通過武力解決真是難如登天。
從經濟角度講,沒有實行的主觀愿望。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秦朝苛政猛于虎,天下云集響應,而宋朝是中國歷史時期最富裕的王朝,不是窮途末路,誰都不愿意以身犯險,更何況生活優渥呢。據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有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彼纬洕比A可見一斑。在《水滸傳》第七十二回這樣描述宋朝的生活“元宵景致,鰲山排萬盞華燈;夜月樓臺,鳳輦降三山瓊島。金明池上三春柳,小苑城邊四季花。十萬里魚龍變化之鄉;四白座軍州輻輳之地。黎庶盡歌風稔田,嬌娥齊唱太平詞。天街上盡列珠璣,小巷內遍盈羅綺?!彼纬母皇钊诉粕?,若不如此一個小小的宋提轄,也不會買得起別墅去養嬌妾閻婆惜。
這就是說文人士子在政治上、軍事上的不痛快,由于現實的客觀條件和百姓的主觀愿望的限制,不能通過其他方式來改變現狀,這樣就迫使迫使他們尋找第三種方式,即政治、軍事與經濟之間的“臨界點”去抒發心中郁積的不平之氣。而這個臨界點的最佳選擇就是梅花。
4從宋代文人自身理解中庸、理解梅花
上面提到的所謂的“臨界點”,不僅包括宋朝大的政治、軍事與經濟的環境。同時也涉及到文人自身的思想文化與經濟條件之間的關系。
從思想文化角度講,宋朝的統治者“規定”宋代文人應該有一種思想。宋朝理學盛行,南宋以后逐漸發展為官方哲學,強調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當人的私欲與準則發生沖突時,就要“存天理,滅人欲”??傊蚊骼韺W強調三綱五常和名分等級的永恒性,重視主觀的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梅花的象征含義完全符合理學的思想,文人寫梅花也是統治者所希望看到的。而其中的“存天理,滅人欲?!痹谀撤N程度上是對文人一種格式化的束縛。
從經濟角度講,文人優渥的生活條件使文人愿意向統治者對這種格式化的束縛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讓步。據記載:文人入仕后,文人總體收入水平高于普通社會成員。北宋以后允許商人中“奇才異行者”應試。南宋以后商人及子弟可以參加各級考試的越來越多,宋朝還有“榜下捉婿”的風俗,就是富商大賈爭相讓新科狀元做女婿。宋朝文人的富裕的確令人垂涎。
這就是說抒發不平之氣,既不能超出所規定的“準則”又要在滿足自己現有的經濟條件下,紓解不平之氣。這樣便在思想與經濟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既能滿足統治者,又可以消遣富足的生活,毋庸置疑梅花又是一個絕佳的“臨界點”。
梅花,其實只是一種純粹的植物,真正令其大放異彩的是人們所賦予的梅花魂。而這所謂的“梅花魂”則正是沿著人世間一條不可逆轉的規律上——中庸之道上旋轉。而這種中庸文化,可以是主動選擇,亦可是迫于無奈,不管哪一種原因,它都是一種最安全的方式,而正是這種安全使得其生生不息。
中圖分類號:I20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37-02
作者簡介:蔣雪婷,女,鞍山市人,渤海大學中文(師范)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