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宸,劉宇晶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
?
淺談產業思維與產業意識
姜曉宸,劉宇晶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產業結構的變化影響著社會分工、資源分配、勞動者就業等一系列變化,而需求因素、技術進步、國際貿易以及生態環境因素也會對產業結構造成影響。產業整合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的一大主題內涵,創新是我國企業在新的商業浪潮中的必然趨勢,同時在這種產業演變的過程中,企業家的產業思維也尤為重要。
關鍵詞:產業思維;產業整合;創新
在2020年,中國將會存在4000萬“剩男”,由于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當然,也會激發一些新興產業的出現以及現有產業的擴張,例如女子防身行業將會興起、相親交友類綜藝節目會繼續熱播并不斷擴張、色情產業可能會被迫合法化等等,需求引發供給,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說起來感覺高大上,但實際上,卻與我們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緊密相連。
“武鋼養豬、鞍鋼種土豆”一度成為熱門話題引發熱議,本是鋼鐵大佬,卻要養豬、種土豆、接送孩子上下學、疏通下水管道,看似搞笑不務正業,實則無奈之舉。鋼鐵行業利薄,年銷售利潤率遠低于全國工業行業的平均水平,而其深層原因,包括鐵礦石原料價格受國外控制、物流成本高、產能嚴重過剩等等,這些問題,并不是鞍鋼、武鋼可以靠企業自身的努力來改變的問題,而是整個鋼鐵產業都面臨的問題,是由產業特點造成,是不容易改變的。鋼鐵產業想要重新輝煌,需要整個產業的轉型與改革,變革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整個企業的興衰。
中國經濟結構轉型與升級的一大主題內涵就是產業整合,所謂產業整合是指為了謀求長遠的競爭優勢,按產業發展規律,以企業為整合對象,跨空間、地域、行業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產要素,調整和構筑新的資本組織,從而形成以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為核心的優勢主導產業和相應產業結構的過程。而產業整合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企業并購,在產業的橫向整合中,產業鏈條中某一環節上多個企業的并購重組,而在產業縱向整合上,產業上、中、下游的企業會發生并購重組,這一過程在企業轉型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競爭力弱的企業必然被競爭力強的企業吞并,而競爭力相當的企業為了避免被大企業吞并也可能聯合并購,從而達到整體競爭力的上升,因此,在這輪經濟結構的轉型中,沒有企業可以獨善其身,并購,是不可逆轉的一個潮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創新是至關重要的,而對于一個行業,一個產業來說,創新,也是命根子般的存在。在經濟學中,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這種行為,是現在許多企業所缺少的,或者說是求而不得的。創新,并不是說企業家一拍腦袋就可以的事情,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想法,與眾不同的觀點,實用而又有吸引力的生產方法等等,創新不易,但是順應著產業變遷,創新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果不能抓住這次產業變遷的商業浪潮,一次落后,就要永遠的落后了。新的需求不斷產生,新的競爭方式不斷挑戰著底線,新的競爭者不斷地涌入各行各業來分一杯羹,新的時代正在到來,新的產業必然產生,是否要存活,要發展,要變強,就要看創新能力怎么樣了。
我國現在洶涌的兩股商業潮流決定著未來幾年的中國產業態勢,第一股商業浪潮就是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的的產生與發展,第二股商業浪潮就是全球化,對于這個問題,大家都不陌生,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化對于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影響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全球化不再僅僅是一種展望,他已經到來了。為數不多的雄心壯志企業,率先走向世界,建立全球化經營和管理體系,拉動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化循環,拓展全球化生存空間,重構產業分工體系,逐級傳導,決定著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廠商的興衰與生死。經濟的全球化,也可以說是資本的全球化,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各經濟體聯盟不斷地產生、消亡、再結盟,為了利益,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只有把目光放長,放廣,才能在這個資本擴張,能源、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轉的時代里存活,跨國公司日漸增多,各國文化不斷地融合創新,資源的掠奪,移民的增長,無一不在體現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新的產業即將產生,全球化的商業浪潮呼嘯而來。
在這種產業演變的過程中,企業家的產業思維尤為重要。他們需要懂得沿著人均GDP的變遷軌跡尋找產業機會、規避行業風險;沿著經濟時差和產業轉移的軌跡尋找產業機會。企業家要善于觀察,總結前人的經驗,學會從前人的路中看到自己的出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同時也要把握機會,關注GDP這一重要經濟指標,在GDP金額不同的不同階段,對癥下藥,因地制宜,尋找最適合的產業,才是成功的關鍵。
沿著人均GDP的變遷軌跡,每一個階段都出現相應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產業的機會與風險,盡在其中。按這個思路,可以推測出當前和未來的產業潮漲與潮落、興衰和更替、機會與風險。當然,每個時代、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其特點與個性,按這個思路進行分析和判斷的時候,不能絕對化、刻板化,需要根據時代和國家的特點進行調整。因為稟賦差、地域差、觀念差等因素,各國各地區發展有先后、貧富有差距(人均GDP是關鍵指標),經濟在一些國家或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后才輪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繼起跟上,出現所謂的“區域經濟時差”現象。發展先行區域的可復制驅動因素,遲早傳到發展落后的區域,進而帶動落后區域的經濟快速增長,后來者瞄準先行者的狀況而動,探索和學習成本可大大降低,所謂后發優勢。
參考文獻:
[1]吳曉波.產業思維五大變化[J]. 商界(評論),2015(02).
[2]王明夫,王豐.人均GDP與產業機會[J]. 紡織科學研究,2014(05).
[3]中國的產業整合正在加速進行——專訪和君創業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王明夫[J].中國企業家,2003(0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8-0155-01
作者簡介:姜曉宸(1990-),女,漢族,山東省煙臺市,碩士,云南大學,資產評估專業。劉宇晶(1990-),女,漢族,湖南省永州市,碩士,云南大學,資產評估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