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姍姍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
淺談醫務社工如何介入臨終關懷
于姍姍
(大連海事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摘要:死亡作為生命的一個過程,是相當嚴肅且重要的話題,對于即將面對死亡的患者給以臨終關懷是醫務社會工作的工作領域之一。我國正逐漸步入老年社會,有龐大的人群需要臨終服務,然而我國臨終關懷服務無論從數量及質量來說都面臨不足的困境,社會工作在臨終關懷服務中有獨特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醫務社會工作;臨終關懷;社工介入
1臨終關懷的定義
臨終關懷指通過運用醫療護理手段對毫無治愈希望的患者最大限度的減輕他們身體與心理上的痛苦,使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旅程能夠安詳地度過,有尊嚴的死亡。并向患者家屬提供支持與輔導,使他們能夠接受親人死亡的事實,減輕由于親人死亡帶來的痛苦與壓力,恢復正常的生活。
臨終關懷萌芽于十七世紀,現代臨終關懷源于20世紀60年代,Cicely Saunders于1967年創立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隨后臨終關懷服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我國的臨終關懷服務起步較晚,20世紀八十年代末天津醫科大學創立了第一所臨終關懷研究中心。
2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的優勢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即將面對死亡者屬于弱勢群體,而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涵蓋一切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并在面對這些弱勢群體對象時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是社會工作的靈魂,社會工作在價值理念上拋棄了救助過程中的尊卑意識,它不是出于同情和憐憫,而是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本身被無條件的放到了社會工作專業的中心來考慮。目前臨終關懷的研究較多的集中在醫療領域,現實中也是醫護人員在承擔著臨終護理服務,然而患者不僅需要來自身體上的治療與護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關懷與照顧。另外,臨終著家屬心理問題的解決也是臨終關懷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醫護人員在這方面的工作方法存在不足。而社會工作有屬于自己的一整套的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工作過程和工作方法。
3臨終關懷的服務內容
臨終關懷主要包括對患者和患者家屬的服務兩方面的內容。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并不是以治療為主,而應盡可能的減輕患者生理上的疼痛,如果患者在痛苦的呻吟與掙扎中死去便談不上有尊嚴的死亡。對于患者來說,患者有權力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預期死亡時間,這是實現患者尊嚴死的基本的保證。患者在得知自己即將死亡一般需要經歷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五個階段。社會工作者應該根據觀察判斷患者處于的階段,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于患者出現的暴躁、恐懼、焦慮等情緒,社會工作者需要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情感支持。要給與患者無條件的愛,通過語言及身體動作傳達出對患者的真誠、溫暖、情切和信任感。可以通過生命回顧的方法引導老人生動緬懷過去一生成功和失敗的經歷,鼓勵老人盡可能詳細地傾訴出來,讓老人重建自我,以達到內省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親屬的陪伴對于患者的重要性,親屬的陪伴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夠讓患者感到滿足。當患者接受了自己即將死亡這一事實后,社會工作者應該帶領患者對于自己的死亡作出規劃,例如列出未竟的心愿,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成心愿、選擇死亡的方式和地點、遺產的分配、遺體的處理等。
對于患者家屬進行哀傷輔導是臨終關懷服務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患者家屬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階段的照顧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并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因此易出現情緒問題,社會工作者應給予及時疏導。在患者死亡后患者親屬一般會陷入悲傷情緒,嚴重者甚至影響正常生活,社會工作者應提供專業的服務,引導其接受親人去世的事實、重新適應及投入新的關系,協助家屬在合理的時間里進行正常的哀傷,并在適當的時間里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
4臨終關懷的現狀及社會工作介入面臨的困境
盡管臨終關懷在研究領域有很大進步,但在實踐領域依然不容樂觀。我國目的前臨終關懷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第一種由專業的臨終關懷醫院提供;第二種由醫院或者護理院設立臨終關懷病房;第三種由患者家屬、親人完成。在我國內地,專業的臨終關懷醫院屈指可數,遠遠不能滿足全國范圍內的服務需求。即使在第二種方式中大多數醫院護理院提供的臨終關懷服務往往大多缺乏專業性,更多地關注患者生理問題的處理,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關懷仍顯不足。在現實中,第三種方式在臨終關懷中占據絕對的優勢。由于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公開地談論死亡和臨終關懷是一種禁忌,信息的缺少往往會導致曲解。大多數人認為“臨終關懷”就等同于等死,因此患者家屬很少選擇將患者送進專業的臨終關懷機構。此外,這種錯誤的觀念也會給患者本人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生命質量的提高,這與臨終關懷的宗旨相背。在我國醫務社工從業人員匱乏,且醫務社工教育發展不成熟,尚處于探索階段,專業人才培養不達標也是現今臨終關懷面臨的現狀之一。在宏觀層面,臨終關懷在我國也缺乏制度法規的保障,臨終關懷仍處于邊緣地帶,未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5關于社會工作推動臨終關懷服務發展的幾點建議
首先,應推動社會廣泛范圍內的死亡教育。筆者認為,死亡教育應盡快走進課堂,可以通過讓學生寫墓志銘、列愿望清單、拍遺照等活動,從青少年抓起,通過具體直觀的活動方式啟發他們思考生命,思考死亡,社會工作者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其次,推行善終理念,讓每一個臨終患者能夠有尊嚴的死亡并對患者家屬進行善終教育,引導其積極協助參與到服務過程中來。
最后,推動本土化的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服務模式。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臨終關懷中的經驗,完善臨終關懷隊伍的建設,建立多位一體的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
[1]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陳基榮.臨終關懷與臨終關懷.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998,第8期,12-19.
[3]劉俊.醫務社工如何介入臨終關懷[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6,11.
[4]常子奎.醫務社工如何介入臨終關懷[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3,01.
[5]劉麗晶.社會工作介入臨終關懷的幾點思考[J].活力,2010.
中圖分類號:R197. 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063-01
作者簡介:于姍姍(1991-),女,漢族,遼寧省朝陽市人,碩士在讀,單位:大連海事大學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