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曹清東,王小娟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
保定市普通高校休閑體育的發展現狀
陳欣,曹清東,王小娟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摘要:當前休閑體育是大學生一種積極的休閑生活方式,是休閑教育的重要實施途徑,休閑、運動和教育相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符合未來高校體育教育朝人性化方向發展的潮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整理了保定市普通高校大學生的余暇時間、休閑方式的選擇、活動場所、消費水平和結構以及其影響因素等方面。
關鍵詞:保定市;普通高校;休閑體育;發展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本文以保定市高校在校大學生休閑體育為研究對象,以保定市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中國知網等網站查閱了大量有關普通高校休閑體育的書籍、文獻資料和期刊。同時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國內外關于休閑體育的發展動態,尋求論文研究的理論依據。
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與目的,遵循體育科研方法關于問卷設計的要求以及教師的意見,設計問卷,對河北大學、保定學院、華北電力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廣播電視大學5所高校隨機發放問卷。
數理統計法:對發放的問卷進行回收、整理,進行數理統計,利用Exce12003在計算機上進行統計,確保本課題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邏輯分析法:對保定市普通高校休閑體育的調查結果進行邏輯推理、總結,找出所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建議。
結果與分析
休閑的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任何單一層面的存在,它是情感、理智、意志、生理、價值、文化及所有組成行動感知領域的一切,是一種后天習得的行為、態度和價值觀”。[2]所以說,人們休閑觀念的培養和休閑能力的提高,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后天的學習和教育。
保定市大學生余暇時間
余暇時間,亦稱自由時間,指在一晝夜的全部時間結構里劃出一切必要的時間后所剩余的那一部分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3]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每天有3個小時以上的余暇時間占到38.1%,每天有1-2小時的占到25.3%,每天擁有2-3小時的占到24.4%,只有12.2%的少數大學生不到1個小時,從中可知,男女生并沒太大差異,絕大多數大學生擁有充沛的余暇時間。大學生休閑方式的選擇(多選)顯示,有高達68.2%的大學生余暇時間上網,通過網絡來獲取各種信息,這也正反映了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此外,男女性在余暇時間從事的休閑項目有一定的差異:38.5%的女性喜歡逛街,這與女性追求時尚、愛美等因素有關;男性則喜歡以體育鍛煉或看書來充實自己,分別占54.3%、16%,很少一部分的男性選擇去逛街(8.3%)。一方面反映性別需要和興趣愛好差異,另一方面反映由于男女社會分工和社會角色的不同所造成男性的體育鍛煉意識較女性強。
保定市大學生休閑體育活動場所
調研顯示(多選),80.2%的大學生將校園空地作為首選對象;近3/5的人選擇到校內免費的活動場館進行運動;45.3%的人選擇到校內收費的體育場館進行運動,只有不到42.8%的人選擇到社會上收費或不收費的體育館進行鍛煉。
保定市大學生休閑體育消費水平和結構
調研顯示,體育消費每學期不足百元的占總人數的45.2%。200元以上的體育消費占到18.3%。男女生的每學期體育消費水平主要集中在50-100元和100-200元兩個檔次中,其中男生略高于女生。說明高校大學生己經對體育消費有了認識,但是大學生是一個沒有穩定經濟收入的群體,消費能力是相當有限的。
休閑消費結構中(多選)52.2%的人用于購買運動裝等體育必需品,37.3%的人體育消費用于購買健身器材,以上兩項均為實物消費。而用于勞務消費,購買體育比賽、表演的門票以及場館收費的比較低。
保定市大學生休閑體育消費的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多選),有客觀因素(學業忙(61.2%)、活動場地少(44.8%)、休閑娛樂項目少(26.5)、賽事水平低(11.3)等)、經濟因素(經濟來源少(65.7%)、消費品和門票價格高(35%))和體育消費觀念(覺得沒必要(27.2%))。
結論
1.絕大多數大學生擁有充沛的余暇時間,但大部分人主要用于上網,而用于體育鍛煉、放松身心的休閑體育時間相對較少。
2.大學生休閑體育方式選擇上呈現多元化。男女各有偏重,男生傾向于強度較大的體育項目,女生則相反。
3.大學生因地制宜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場館,同時也到社會上的場館進行運動。學校現有的體育館還不能滿足其需要,而且缺乏休閑體育指導人員,限制了學生參與休閑體育的積極性。
4.大學生休閑消費水平低、消費結構不合理,多以實物型消費為主,參與型觀賞型較少。
建議
1.加強大學生體育休閑意識的培養和宣傳,強化休閑體育價值觀念的引導。
2.加強學校休閑體育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協調配合,為大學生休閑體育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3.加強休閑體育指導人才的培養,滿足大學生對休閑體育指導人才的需求。
4.普通高校應完善大學生的體育管理模式,以體育活動課和體育俱樂部等組織形式滿足大學生對休閑體育活動廣泛而多樣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曹繼紅.論體閑體育對人的個性發展的價值及其實現條件[J].沈陽體育學報,2005(2)13-16.
[2]馬惠娣,劉耳.西方休閑學研究評述[J].新華文摘,2001(8):170-173.
[3]盧元鎮,全民健身與生活方式[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6).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160-01
作者簡介:陳欣(1991-),女,漢,河北保定人,首都體育學院2014級體育教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曹清東(1991-),男,漢,山東德州人,首都體育學院2014級體育教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王小娟(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首都體育學院2014級運動訓練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