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通通
(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臨淄地區新出土封泥學術價值的研究
岳通通
(溫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封泥,亦稱泥封,是璽、印鈐壓在泥團上用來封緘信、物,以防奸偽的憑記。羅振玉先生曾概括出封泥的三大作用。為比較全面地研究臨淄新出土封泥,文章通過對大量文獻進行分析并實地考察,從而得出臨淄新出土封泥的文化與學術價值。
臨淄;封泥;學術價值
戰國至魏晉時期,人們多在長條形的竹片或木板上書寫文字,這種寫有文字的竹片或木板就被稱為“竹簡”或“木牘”。多片竹簡或木牘用繩編訂成冊,而簡牘成冊封緘時則在繩端或交叉處束以檢木,并涂粘土加蓋印章,這種加蓋印章的泥土就被稱為封泥。它最初作為信驗的標記,主要作用是保護所封之物的絕密性。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封泥的價值也慢慢凸現出來。王國維在《簡牘檢署考》中就對封泥做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整理與研究,后來,羅振玉先生就封泥的作用做了詳細而系統的概括。2002年臨淄劉家寨出土千余枚封泥。它們的發現無論是對于現在的考古界、學術界,還是藝術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2.1 考古代官制以補史乘之佚
通過封泥研究可以更加系統的研究古代官職所屬和官府的專職機構。臨淄封泥中,除所見漢代齊國的屬官丞相、御史大夫以外,還有“大匠”,“長秋”,“武庫”等官職。通過查閱文獻分析得知,它們分別與朝廷的“大匠”,“大長秋”等官職相當,而“齊武庫丞”則由當時的中尉所管轄。臨淄封泥的大量出土,就可以彌補史料的不足。
通過新出土封泥可以修善史籍中缺考的中央與地方官制體系。此批出土的封泥包含諸職卿官種類達48種,具有詳細性,確定性和相對系統性的特點。它完整的保存了齊國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體系。中央上,漢諸侯王璽印,如“淄川王璽”;漢王國官印,如“淄川丞相”;漢侯國官印,如“淄川長廊”。地方上,齊國所管轄有“東安平”、“萊蕪”等縣。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當時政府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官制體系。因此,這對于修善史籍中缺考的中央與地方官制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通過新出土封泥可以更加系統的研究官府轄區的地理沿革。通過研究地理文獻,我們發現漢代所管轄區范圍記載多止于“縣”與“侯國”,而關于“縣鄉”沿革的文獻資料則不足。秦代官府轄區的沿革有自己的政策方案,記載于《史記·秦本紀》:“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在臨淄出土的封泥中大多有鄉名,并且與《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縣、侯國的名稱重復。由此可知,漢承秦制,并把一部分單字小鄉聚集,升格為縣,且沿用了原來小鄉的名稱。如“左鄉”。所以有不少縣、侯國的地名與單字的鄉相重復。因此它們對于研究古代官府轄區沿革具有重大意義。
通過新出土封泥可以研究在職官員官印的頒繳和改鑄制度。臨淄出土的此批封泥中僅“臨淄丞印”就有八枚。這些封泥,從印文字形看,其中不同范者有四種以上,這就促使我們去思考漢代官印的頒繳與改鑄制度。封泥未出土以前,由于無相應的實物證據,人們大多認為“眾官皆用一印”實行職官印章前后承襲制度。也就是官員調離,官位變遷都使用原職位上的印章。現在看來,官府人員變動要繳回原印,繼承者們在原來職位上不用原來的印信,而是中央從新鑄印頒給新官員。從這點我們可知同一官印在使用上存在前后更鑄的現象,而并非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眾官皆用一印。
2.2 可考見古藝術與古文字
從內容上去解讀它的表現技法,如刀法、章法、篆法。
無論是朱文還是白文,從印章刀法上考察,封泥的印面與線條均是璽印聚攏抑壓的結果。從印面的凹凸,深淺,交接方面來分析,我們可以想象當時鑄印師的刀法與力度,或輕力沖刀或重力切刀或單刀與雙刀并用,從而來指導我們進行藝術創作。雖然現在封泥拓片在后期制作中有所改變,有所失真,但從它實用性,藝術性上來看,封泥的價值與意義不亞于現今留存的古璽印章。
“虛實”是章法分類的總綱,綱舉才能目張。通過對封泥印面的研究,我們發現在篆刻創作時通過用線條的增減、屈伸、挪讓、粗細、直曲、長短、穿插以及邊框的殘損等技法,可以使印章在章法上更加虛實有度,使印面效果更加生動活潑。
從形式上去把握它的審美特點,如氣韻美、質樸美、印文美。
謝赫在《畫品》中首次提出“氣韻生動”的觀點并把他運用于繪畫之中。同樣道理,“氣韻生動”這一要求也適用于封泥。現存的秦漢印多半是供殉葬的明器,它的制作及篆刻的藝術水平較彼時的實用印章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出土的封泥則不一樣,它是由官方鄭重制作和頒發的,具有莊重性和嚴肅性,以便來體現出皇家的氣象與權威。如“淄川王璽”風格上堂堂正正,有王者之風。其印文線條圓滿充足,通過不挪位、不參差等技法,以顯示其“氣韻生動”的特點。
封泥的線條形態,在審美特征上有著不同于印章之處,總體上表現為一種“質樸美”。在漢印中表現為嚴整、豐腴一類風格的線條,而在封泥中則顯得虛和、清朗。封泥的質樸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塊面與線條的對比美、工穩與靈動的對比美、秩序與自然的對比美。這與刑徒磚的質樸率真的線條有許多相似之處。
臨淄封泥印文多采用秦小篆,線條筆畫柔曲挺拔,且交接處多圓轉,使印面圓潤之勢比較強,表現出秀麗挺拔、活潑靈動而又不呆板的特點 總體上是一種自然風趣的“柔勁之美”。
封泥是繼漢簡、甲骨文考古之后的第三大文字體系。縱觀封泥發展的過程,無論是對封泥印文的研究,還是對技法、風格特點的解析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現存史料來看,藝術家們雖然有過系統的分析,但是對其學術價值的研究仍然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地方性封泥的出土,它的作用也會慢慢顯現出來。
[1] 王褆.封泥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出版,1984:1-4.
[2] 劉創新.臨淄新出漢封泥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2-4.
[3]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9:82.
[4] 孫慰祖.中國印章歷史與藝術[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34.
K234.1
A
1671-1602(2016)24-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