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彰威,孫寧梅,郭勝,左博文,王婷婷
(齊齊哈爾大學教育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新媒體環境下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策略
盧彰威,孫寧梅,郭勝,左博文,王婷婷
(齊齊哈爾大學教育與傳媒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自《新媒體環境下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研究立項》以來,項目組成員走訪、調研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情況,提出新媒體環境下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策略。
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1.1 互聯網。把各級非遺門戶網站當作平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信息表達方式,讓受眾享受到這種參與式的體驗。通過高級的數字科技,把嫩江流域的民間歌舞、樂器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獨創視頻、微博、電子數據之類的新媒體一起運用,擴展新媒體在信息上的多種可能。
1.2 智能手機。手機是使用者很多的一種新媒體,它可以在非遺的宣傳中起到很好的作用。這是由于手機的內容多種多樣,互動性很好,便于攜帶移動等優勢,這些優勢能夠讓智能手機里要傳播的消息更加方便被它的使用者所接收、看到,這便給嫩江流域非遺的宣傳以很好的便利。利用微信、微博、手機廣播、電視等新媒體形態,加大力度宣傳以嫩江流域非遺為主要內容的信息,以此來提升嫩江流域非遺在這些手機使用者中的作用。
1.3 數字電影。數字電影可以在保證畫面色彩鮮艷真實的基礎上,使影片有著和其他形式的新媒體同樣的即時互動等的優點。在二零一一年五月,云南省拍攝了第一部以非遺為主題的數字電影《梅葛》。利用這部影片,再通過網絡、手機等形式,云南省把“梅葛”之類的非遺的現實狀況與在其傳承的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傳達給了觀眾,以此來引導觀眾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即將面臨滅絕的危險的那些非遺的注重與思考。
1.4 平板電腦。自從平板電腦誕生至今,也就是私人的小型電腦,它不但有著臺式電腦的各項功能,還有著一般的筆記本電腦所沒有的功能,與此同時,它還是有著便于移動和攜帶的優點,所以在它投入市場之后,就有了相當多的使用者。利用這種電腦來宣揚非遺,是目前很好的一種方式。
1.5 移動電視。目前,移動電視所播出的大多是簡單卻內容豐富精致的資訊娛樂類,在觀眾對于這些節目感到厭倦疲乏后,移動電視如果想要吸引觀眾的注意,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節目。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在競爭里凸顯出自己不同于其他媒體的閃光點,才可以真的起到它宣傳的作用。如果在電視里融入進一定的嫩江流域非遺的宣傳的信息,那一定是又有效又有新意的方式。
新媒體的發展由其宣傳信息的創造與消費決定。所以,掌控住新媒體的發展態勢,加大力度推進同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數字信息生產與動漫、網絡游戲制作,它會很好的推動中國信息與文化產業的進程,從而產生全新的經濟增長點。
2.1 媒體付費模式。信息供應商、發行商依據各個新媒體的特點,針對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出創意進行發展,通過有償的形式出售商品、服務給受眾。再進行二次出售,把消費者的注意力出售給廣告商,從而賺取廣告費用。
2.2 增值服務收費模式。新媒體模式下并不售賣實體商品,它只是給予這個空間,再給出某種服務。比如在嫩江流域非遺的網絡社區群里,能夠尋找到有相同志向和需要的伙伴,亦或從屬于此行業里的社交網絡。平臺注冊是免費的,它要依靠售賣增值服務與組織某些網絡平臺模式下的貿易、活動來賺取利益。
2.3 電子商務模式。利用新媒體的交易平臺,產品提供商將同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商品、服務、信息,售賣給消費者,以此來獲取利潤。
同傳統媒體比較而言,新媒體有著自己特殊的優點,比如有著人數很多的年輕消費者,新媒體有著明顯優越于傳統媒體的交流互動性,傳播方式也更多種多樣,很好地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障礙等等。在另一方面,傳統媒體一樣有著新媒體所缺乏的優點。比如它有著很強的制作優勢以及豐富充分的信息,有著非常顯著的品牌強勢,在受眾里也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受眾人數很多燈優勢。在嫩江流域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過程里,新媒體同傳統媒體要善于發揮自己優點,避免自己的缺點。新媒體應該借助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制作水平以及品牌強勢還有著名傳媒人的領導效果,發揮出自己的競爭力。
傳統媒體要結合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來阻止新媒體的擴張。如利用微電影這樣的傳統媒體同新媒體進行結合的傳播方式,能夠把非遺的真實性、客觀性同電影電視的藝術性、審美性相融合。利用錄制嫩江流域非遺文化傳播繼承的過程同藝術名人的非遺一生,并且通過手機或者網絡播出這些電影電視,不僅能夠加大嫩江流域非遺的宣傳范圍與影響力,還能夠讓傳統電影電視媒體模式保存下來,這是目能夠將新媒體與舊媒體進行結合的最好的方法。
非遺的傳承與宣傳,從起初便有著傳播主體沒有明確的界定、環節職能與責任不明確、體制尚有不足等缺陷,這邊導致了法律性、制度性以及長效性上的缺失。由于新媒體的日趨成熟發展,技術進步迅猛,但是與它相對應的管理法律法規卻跟不上,這種矛盾正在日益加深。盡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媒體在保存非遺里的功能有了清晰的解釋,可是這些都沒有明確的強制性,并且對于損壞非遺的惡行等缺少一個明確的處理辦法。自從二零一一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后,讓非遺有了法律上的保護,這條法律盡管列出了非遺的傳承和宣傳、法律責任等等,但是依然不夠精確,有一些還較難進行實際操作性,再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進行改善。而針對地域性尤其是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幾乎沒有,所以更要求各級部門做出更加深入的協調、改善,保證嫩江流域非遺的傳承以及保存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是2016年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新媒體環境下嫩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研究”(編號201610221028);2016年黑龍江省教育廳基本科研業務專項——齊齊哈爾大學科研項目“全媒體環境下地方電視媒體轉型路徑與策略研究”(編號135009517),齊齊哈爾大學科研項目資助;2016年齊齊哈爾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項目“融媒時代新聞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思路轉型與媒體實驗室模式研究”(編號2016089)成果之一。
王婷婷
G127
A
1671-1602(2016)24-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