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
學習動機實證性研究綜述
陳昕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學生動機的研究一直備受重視,成為目前教育心理學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本文對學習動機的概念和實證性研究進行總結,并對學習動機研究的發展趨勢提出展望。
學習動機;實證研究;發展趨勢
動機是指驅動人或動物產生各種行為的原因。它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研究課題,其科學研究始于1930年左右,已經有80多年的研究歷史。學習動機是發動維持個體的學習活動,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機制,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通過個體學習活動的外部表現可以判斷學生的動機狀況,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心理條件之一。有研究者用文獻分析方法考察 1994—2002年國內學習動機的研究狀況,結果顯示,國內學習動機文獻數量總體來看不斷增長,刊登學習動機內容的文章也呈多樣化趨勢,一些新的研究視角初露端倪,說明了學習動機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自2002年至今,學習動機問題依舊備受矚目。本文通過對學習動機的概念和實證性研究進行總結,并對學習動機研究的發展趨勢提出展望。
學習動機的概念建立在動機概念的基礎上,“動機”一詞正式在書中出現是 20世紀30年代。由于動機與人類的行為有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概念并不十分明確,大體可分為四類:一是內在觀點,這類觀點一般從內部需要出發,將動機界定為“推動人們行為的內在力量”等;二是外在觀點,這類觀點一般強調行為的外在誘因、懲罰等,將動機界定為“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三是中介過程的觀點,如“能引起個體的活動并使該活動朝向某一個目標進行,以滿足個體的內部動力”;四是整合動機觀,認為動機是在自我調節的作用下,個體使自身的內在要求與行為的外在誘因相協調,從而形成激發、維持行為的動力因素。
關于學習動機的實證研究,近幾十年主要集中在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的關系、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關系、成就動機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等方面。近幾年,研究者還將教師因素考慮進去,研究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師的自主支持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系。
2.1 學習動機與學業績效的關系研究
王敏等人(2012)對168名學習雙語課程的大四學生進行施測,以此來探討雙語教學情境中學習動機與學業成績的關系。得出了以下結論:雙語教學情境中學生學業成績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且女生成績顯著高于男生成績;雙語教學情境下學習動機(尤其是內部動機)和學業成績存在顯著正相關,內部動機能夠預測學業成績。
2.2 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關系研究
張亞玲和郭德俊(2001)的研究表明:實驗組教師所采用的學習策略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了影響,并形成了成就型動機。但是,實驗組同學對所學內容的內在興趣并沒有顯著的提高。說明在教學過程中的策略教學主要是幫助學生改進了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在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上是不夠的。
姚德雯等人(2012)從新疆各地選取453名初中學生為被試,采用鑲嵌圖形測驗、中學生學習方式量表、學習過程問卷中的學習動機分問卷來探討新疆初中生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業成績的關系。研究發現: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間有著顯著的相關;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均對學業成績有顯著預測作用;學習策略會直接影響學業成績,學習策略在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對學業成績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2.3 成就動機與自我概念的關系研究
楊國樞(1973)發現,成就動機與真實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父母眼中的自我及老師或同學眼中的自我皆呈顯著的正相關。
張玉妹等(2013)以127名貧困大學生,149名非貧困生為對象,采用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成就動機量表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試,來探討貧困大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及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發現:貧困生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貧困大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傾向、求成動機呈正相關,與避敗動機呈負相關;貧困生成就動機水平的高低與心理健康呈負相關,而成就傾向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
2.4 教師的自主支持與學生學習動機的關系
劉惠軍等認為教師的自主支持與學生內部動機和勝任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教師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學生感受到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具有較高水平的內部動機和較強的學習勝任感。培養教師高自主支持的激勵風格,對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以及增強學生的學習行為有促進作用。
張佩秋等(2010)通過對328名學生為期一年的教學實踐分析,探討網絡學習模式下教師自主支持行為是否有利于通過改善學生對課堂的心理知覺水平,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研究表明:在教師高自主支持的網絡學習模式中,學生的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得到更好的滿足;自主感、勝任感和歸屬感對內在動機有顯著影響;教師可通過改善學生勝任感、自主感和歸屬感等中介變量間接對學生內在動機產生積極影響。
學生動機的研究一直備受重視,成為目前教育心理學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學習動機研究基本發展趨勢的揭示和探討將給我們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帶來啟示。理論構建由抽象走向具體,逐漸細致化;研究的重點出現了由內部動機向外部動機轉移,再到內外兼容的趨勢;注重學習動機的情景性和應用性研究;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動機發生、發展機制的探討,增強其可操作性;重視將學習動機與學生其他的心理特征相結合,深化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重視文化因素的影響,研究應突出民族特色。
[1] Graham,B.Weiner.Motivational Theory and Principle[M].Handbook of Education Psychology.1996.
[2]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 劉惠軍,王斐.1994-2002年國內學習動機研究狀況分析[J].教育探索,2004,(12):106-107.
[4] 張愛卿.動機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動機心理學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77-78.
陳昕(1993-),女,漢族,福建惠安人,碩士研究生在讀,河北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G442
A
1671-1602(2016)22-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