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博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形成,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技術轉移已成為知識向效益轉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技術創新、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許多國家把引進技術作為提高其技術水平、加快經濟發展、增強國力、提高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率的一個重要途徑。由于技術在各國、各地區、各企業間的不平衡發展,使技術轉移成為必然。本文通過分析技術轉移的發展趨勢和現狀,通過總結我市技術轉移轉化工作,分析和歸納了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技術轉移;服務信息;轉移轉化
1 技術轉移的概念與內涵
聯合國《國際技術轉移行動守則》將“技術轉移”定義為系統知識的轉移,是從產生知識的地方轉移到使用知識的地方,轉移的內容不是一種設備,而是涉及信息、知識、專利等軟件,轉移的目的不是為了展覽,而是為了能得到運用,其轉移的技術一般較已有技術更為新穎,更加先進。技術轉移不單指科技成果的轉讓,也不單純是技術市場上的技術貿易,它既指科研成果、新工藝、新方法、專利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也指已實施了的成熟的高新技術、適用技術、技術裝備、生產工藝的梯度轉移。技術轉移的最終目的是對國內外先進技術、高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進一步創新,改造傳統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加科技進步因素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總量。
2 國內外技術轉移相關研究概述
2.1 國外技術轉移工作的發展情況
英國是近代史上成功地實現技術轉移的鼻祖,英國技術轉移的典型例子就是英國技術集團(BTG)的建立;美國是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為前提和基礎,允許大學對政府資助的研發成果擁有知識產權,公共技術的來源主要是聯邦實體和大學。因此,政府技術轉移政策法規主要是促進聯邦實驗室和大學向企業轉移技術成果;日本的技術轉移能夠取得成功,主要是日本政府的機能和其所作用的結果,政府引導與法制強制并用,以產學研為基礎,技術轉移重點向促進專利轉移發展;澳大利亞的科技決策和管理體制是一個聯邦政府起主導作用的多層次的體制。
2.2 我國技術轉移工作的發展情況
從建國初期開始,我國的技術轉移就有一定的發展,但主要發展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相對完整的技術轉移體系。
我國技術轉移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建國初期的技術轉移,主要是通過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來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②六七十年代開始的技術轉移,這時我國從日本、英國、美國、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進口成套設備,技術轉移達到了歷史上新的高峰;③80年代以來的技術轉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堅持技術引進與企業技術改造結合的方針,技術轉移政策法規逐漸完善;④90年代以來的技術轉移,國家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標志著我國的技術轉移逐漸走向成熟。
2007年,國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頒布了《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管理辦法》和《國家技術轉移促進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構建新型技術轉移體系,探索有利于技術轉移和擴散的運行機制和有效途徑,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培育專業化、高水平的技術轉移的人才隊伍,促進技術與資本進一步結合,建立和完善技術轉移的投融資服務體系。
但總的來說,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在我國創新體系中是一個比較薄弱環節,總體應處于初級階段。
3 營口市技術轉移工作的現狀
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營口中心于2011年6月23日成立,是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分支機構。同年11月,中科院沈陽分院與營口市政府簽訂了“十二五”全面科技合作協議。營口中心緊緊圍繞營口地區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及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重大需求,整合中科院相關研究單位的科技力量,聯合營口地區科技、產業主管部門及相關企業,優勢互補,為新興產業發展及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撐,增強了我市的科技創新能力,為營口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營口中心在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創新了院地合作模式,提升了合作的層次和水平。與沈陽、山東、北京、青海、安徽、浙江等省市中科院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深入的聯系。同時,重點加強橫向合作,同山東科學院、唐山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沈陽科技總院、營口理工學院及大連理工營口研究院等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
(2)解決企業技術難題,為地方的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解決我市企業技術難題、改善企業研發條件、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營口中心也促成了院地的實質性交流與合作。
(3)推進了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幾年來,我市依靠院地合作,著力推進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促使研發中心在產業發展和轉型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4)應用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院地合作,我市在鎂化工、石化冶金、新材料、水產養殖等諸多領域轉化應用了60余項關鍵技術,解決了一些長期制約我市企業發展的瓶頸問題。截止目前,我市共有20余家企業32個技術項目與中科院相關院所達成了合作協議。
(5)引進了一批高素質人才,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支撐。采取建設院士工作站、聘請企業科技顧問等多種形式引進科技人才,促進企業發展。在營口中心的積極參與協調下,成立了營口市第一個院士工作站——遼寧卓異科技集團院士專家工作站,與企業研發人員開展科技合作和聯合攻關,幫助企業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帶動了科技人才成長。
(6)通過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和網絡發布科技最新成果、項目發布會,拓寬了項目來源,增進了相互了解,夯實了合作基礎。
4 建議
基于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過程中的重要主體,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本質上取決于企業的技術創新、吸納科技成果能力和經營能力,而不是僅靠資金、人力的投入上規模來實現量的擴張及效益的提高。應不斷提高企業是科技成果轉化主體的認識。
第二,積極引進科技人才。通過調研發現,我市企業職工學歷普遍偏低,大多為專科、本科學歷,碩士以上學歷是微乎其微。高學歷人才的缺失也是導致企業發展受限,成果轉化受阻的原因之一。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營口科技網、營口中心微信平臺等媒介,讓更多企業能充分了解和利用營口中心技術轉移轉化的服務平臺。同時,充分利用中科院沈陽分院的有利條件,加強中科院所屬院所與企業的聯系,積極開展技術轉移轉化,帶動企業發展。
第四,借鑒成功案例。借鑒國內外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成功案例,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合作創辦科技企業,增強我市技術開發和產業化能力。加強與周邊城市的高校院所進行合作,對其研究成果積極進行轉化,推動城市聯動發展,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高續波,范立佳.技術轉移對實現創新的關鍵作用分析[J].科技前沿,2014(6):5-6.
[2]柳卸林,何郁冰,胡坤.中外技術轉移模式的比較[J].2012(6):21-22.
[3]李會莉.我國技術轉移現狀及發展建議[J].企業改革與管理,2006(1):30-31.
[4]史憲睿,張大英.我國技術轉移問題及對策分析[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50-52.
[5]孫杰.營口市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4年2期.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