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清
摘 ?要: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的興起,反映強化了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等社會主流文化范式。作為一種重要的大眾媒介,電視不是獨立產生和存在的,而是與當時電視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范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將通過對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所處的特定文化語境的分析,對其興起的原因作一探討。
關鍵詞:文化語境;電視婚戀;真人秀
中圖分類號:G22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119-02
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是在2000年真人秀浪潮在全球范圍內興起和蔓延過程中出現的真人秀節目類型之一。一方面,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的興起,既反映又強化了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等社會主流文化范式;另一方面,作為一種重要的大眾媒介,電視在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形態的文化表現都不是獨立產生和存在的,而是與當時電視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范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既符合某種文化范式,又加強或建構了某種文化范式。
事實上,媒介文化根植于社會文化語境之中。如今,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風生云起,本文筆者從此節目所處的特定文化語境分析其節目興起的原因。
一、大眾文化語境下隱私話題在大眾媒介的蔓延成為趨勢
大眾文化興與的傳播與電視媒體的興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所涉及的大眾文化是指“興起于當代都市、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以全球化的現代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為介質大批量生產和消費,采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大眾文化是反映工業化技術和商品(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日常生活、在社會大眾廣泛傳播、適應社會大眾文化品位、為大眾所接受和參與的意義的生產和流通的精神創造性活動及其成果,是當代大眾廣泛參與、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事件。[1]”
始自20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加快了我國向現代化邁進的腳步,隨著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確立,反映在文化上的是大眾文化逐漸取代了精英文化,個體價值和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個人的個性,個人的自由被肯定,追求感官享受和欲望滿足的大眾文化逐漸向精英文化滲透,并逐步取代了精英文化的主流地位。
商品性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大眾文化產品是大眾文化產業機構制作的,供公眾消費的,以獲取商業利潤為最大的目的、能不能被市場所接受是衡量大眾文化產品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之一,以電視媒體為例,作為大眾文化最主要的傳播媒介,其所生產的產品——電視節目能不能吸引大多數受眾的眼球即電視節目收視率的高低,成為量化節目是否成功的硬性指標。
通過媒介普及和流行起來的大眾文化,必然會對媒介文化產生影響。最直接的影響是媒介對自身的重新定位,從過去的意識形態喉舌功能,轉變為既有意識形態喉舌功能又有娛樂功能。大眾文化的特質和影響使得大眾審美情趣發生了轉變。“大眾文化的日常生活性打破了往昔文化中的單一性的‘英雄敘事或‘輝煌敘事的格局,而構建‘平凡敘事模式,突出了尋常事、平常心的文化意義并在對這些日常性現象的敘事中表達了對大眾生活的關注以及對大眾情感的關懷”[2]。電視作為一種特殊的大眾媒介游走于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兩個領域,大眾文化的興起讓人們開始熱衷于擴大私密空間的領域,甚至借助大眾傳播媒介逾越了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界限。這顯示出政治力量之外的市民力量在原來的意識形態領域中開拓出自己的空間,是市民社會形成的標志之一。婚戀交友真人秀是傳媒去精英化走向世俗化的表現。婚戀交友真人秀將個人私密空間無限化擴大,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出現的大眾媒介的私人空間,是無限度地放大。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的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非誠勿擾》將真人秀的元素植入到婚戀交友節目形態中,大眾文化將個人的個性、表達的自由賦予合法化的權利,這使得早期節目中,節目制作單位默許嘉賓的出位言論以吸引眼球,成為了節目定位的必然選擇。
二、消費文化語境下的趨利媒體
媒介文化的變遷根植于社會文化的變遷。法國社會學家鮑德里亞用“消費社會”界定社會形態,與之相對應的消費文化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價值觀念和文化現象,更是一種意識形態。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它使人們傾向于把形而下的商品和物質而不是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視為生活中值得追求的東西,并以此來定義自己;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它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沉溺于物質享受和感官享樂,忽視靈魂的救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使享樂主義和及時行樂的思想在社會上廣泛蔓延,淡化對社會的責任和擔當。[2]”
20世紀末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商品生產擴張,消費空間擴大,人們對文化產品消費需求顯著增長,以消費文化為潮流的時代悄然來臨。
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的興起與消費文化語境密切相關。“我國傳媒的消費主義傾向日益明顯:傳媒與消費的結盟已經開始,使傳媒對消費主義文化的傳播日益凸顯;傳媒生產的消費意識日益增強,對傳播內容的“可消費性”“可售賣性”的關注日益增多,傳媒自身的消費主義化現象日益顯現。[2]”這表現在傳媒運營自覺地使用市場驅動力模式:在媒介內容制作上,按照眼球經濟原則,追求收視市場和廣告市場的雙贏;在媒介運作上實現低成本高產出高利潤的投資回報率。“市場化的中國傳媒圍繞著利潤旋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受眾注意力的爭奪使傳媒一方面把傳播內容的“可消費性”擺在了首位,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對傳播成本(包括經濟成本和風險成本)的算計,從而使以盡可能小的成本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成為市場性傳媒的普遍追求。[2]”全球化的本質就是消費主義文化的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以低成本、無腳本、不需要耗費巨資雇傭專業演員的真人秀成為了電視娛樂節目更新換代的首選。
在電視產業發達、成熟的歐美各國,電視產業的對外輸出模式從內容輸出逐漸轉變為節目形式輸出。電視節目類型創新一直是我國電視產業發展的短板,由于制度缺陷,我國電視產業在新節目類型的開發、創新上,一是缺乏資金支持,二是缺乏融通電視市場運作和媒介傳播規律的專業人才,三來缺乏對新節目開發失敗后承擔后果的能力。多重因素作用下,引進國外成熟的、經過收視市場和廣告市場檢驗的、受到觀眾喜愛的電視節目類型是我國電視節目創新和改革的主要途徑。
從節目內容生產上來看,消費文化語境下,“由于商品生產數量和消費空間的相對飽和,人們為了尋求更加新鮮的消費體驗和經濟增長點,紛紛將目光投向更為開闊的消費領域——任何原來不屬于消費和不能消費的資源,包括人的情感、夢想、欲望、生存狀態乃至人際關系統統進入消費領域。[3]”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婚戀交友這些在傳統文化中最為私密的話題,也結合了真人秀的表現形式成為了大眾茶余飯后的消遣娛樂話題。
《非誠勿擾》的節目制片人王剛曾在采訪中表示,節目的定位是要反映現代青年人的價值觀。“其他節目走的還是綜藝類的老路子,玩玩游戲,聊聊天。《非誠勿擾》是真人秀。” “所以它不能滿足于溫情斯文的相親交友,甚至沒打算促成任何一對男女,連裝出這種態度都不肯,它要的是鮮明的話題性、兇狠的兩性搏殺,以容納那些困擾著人們的現實問題——金錢、房價、家庭關系、男女關系,它是撕破臉的、夸張的社會漫畫”[4]。
消費文化語境下,電視節目成為了媒介商品,市場需求是節目形態創新、改進和發展的驅動力。消費文化語境下應運而生的婚戀交友真人秀的商品屬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如何在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地吸引受眾的眼球,在眼球經濟中拔得頭籌,實現盈利是節目最主要的訴求。婚戀交友真人秀的趨利性決定了在節目策劃理念上的“受眾需要”為最終導向。
受眾面對大眾傳媒時,不是被動的實際上受眾總是按照自己的偏愛和所需選擇媒介內容。追求新奇、刺激、窺探隱私、游戲、冒險、探求真相是人的天性,在制度社會中,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過程就是不斷被規制化的過程,現實中紛繁復雜的規章制度約束機制,人的諸多天性被捆綁抑制。“電視節目的狂歡因素可以回避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壓抑,并使得權力關系暫時隱退。”真人秀“以最直接、淺顯的方式為大眾提供娛樂,消解觀眾無處無時不置身于其中的各種虛假屏障,并且為其釋放精神壓力、緩解生活苦悶提供了宣泄平臺”[5]。
參考文獻:
[1] 陳華明.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隱私話題研究[D].四川大學,2006.
[2] 徐小立.1990年代以來中國傳媒消費主義文化研究[D].武漢大學,2006.
[3] 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中國電視進入相親交友年 真人秀及辣評受捧.新文化網:http://news.xwhb.com/news/system/2010/04/27/010112339_02.shtml.
[5] 蔣原倫.媒介文化十二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