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午銘
風云巨變的35年
文 | 于午銘
35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對一個人意味著大半生的拼搏;對于中國的風能產業而言,卻發生了滄海桑田、翻天覆地式的巨變。35年前的198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簡稱“風能專委會”)成立了。那時的中國風力發電還處在剛起步的試驗探索階段,大型風電場建設、風電設備制造方面還是一窮二白。35年間,中國的風能產業飛速發展,現在已位居世界前列,甚至第一。我們的風電設備與風電投資已經開始走向世界。毫不夸張地說,中國風電產業已經自立于世界風電之林。取得這樣的輝煌成就,風能專委會35年來的開拓、引領、支持作用功不可沒。
記得我1992年開始介入風能領域工作時,參加的第一次活動就是由風能專委會賀德馨副主任召集的對國家科技攻關風電機組的機型與容量的討論會。后來在國家“八五”科技攻關中,風能專委會名下的風能中心具體指導和參與了攻關活動,并帶隊到新疆達坂城風電場進行了現場考察,確定了200千瓦的攻關機型。在“九五”科技攻關項目600千瓦機組研制完成后,由賀德馨、施鵬飛擔任正副組長,有多位風能專委會委員參加的專家鑒定組受科技部委托進行成果鑒定,高度評價并肯定了這一項目,積極提倡支持成果產業化與市場化,成為我國民族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國風電產業的發展,與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步伐相一致,是振興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生動詮釋案例之一。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除了趕上了改革開放時代好機遇這個主因外,還有風電產業本身的一些特色因素:首先,在發展機制上,走出了一條在政策激勵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作用的正確道路。風電行業基本沒有設置市場準入或其他限制性條件,各種各類企業都能積極介入,創造了充分的市場競爭條件。競爭推進了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促進了行業水平迅速提高。其次,在技術上,從一無所知起步,走出了一條虛心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自主創新的道路,這是一條最適合當時中國實際情況、付出最小、見效最快的路。尤其可喜的是,在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過程中,堅持了自主品牌戰略,沒有走采用合資品牌以求占領市場的捷徑,這為產業今后的發展、走出國門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今天的中國風電設備市場,已經基本為國產品牌覆蓋。再次,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僅重視技術創新,同時也在機制創新與管理創新上多有建樹,在多元化投資、股權激勵、專業化協作、建立產業上下游互利共贏新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這些都為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推進上述特色優勢的創建與發展中,風能專委會發揮了積極作用。
今后中國風電產業發展之路還很漫長,正如國家相關部門強調指出的那樣,要把發展質量放在優先位置。要從片面追求裝機規模增加,轉變為考核發電量的提升。要支持鼓勵風電設備走出國門,參與世界市場競爭,勇于奪取世界第一的桂冠。同時,建議還需要關注解決以下幾個戰略性的問題:
在做好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工作的同時,重點解決“三北”地區存量風電項目的消納問題。通過加強電網建設、優化調度運行等措施,強化區域內統籌協調,充分利用省間調峰資源,推進區域內風電資源優化配置,促進這些區域內部統籌消納以及跨省跨區消納,有效擴大“三北”地區的風電開發規模和消納市場。
應該學習借鑒國外電力系統市場化管理的經驗與方法。早期,在風電技術方面的學習與引進對推動產業快速起步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此后我們在技術上主要依靠自主創新,解決了中國特殊環境下的新技術問題,如適應各類氣象條件下新型機組的研發等。但在管理方面,需要向德國、英國等國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目前制約行業發展的很多問題,如不同負荷時段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管理調度、棄風棄光難題的解決等,都可以從這些國家學習借鑒好的辦法。
需要進一步摸清我國風能資源(也包括太陽能資源)可開發量的準確數據。目前,對于我國陸地風能資源的可開發量,仍存在多種說法。海上風能資源的可開發量測算,也需要做更多工作。如果能在測繪地形圖中準確地標注出各風區的范圍與大小,就能比較準確地估算出我國風能資源可開發量,這將可以為各地政府制定開發規劃以及企業進行宏觀選址提供有力支撐。
必須強調集約化開發原則,制定并推行風電場控制范圍單位占地面積產能率的指標。由于沒有統一規定以及缺乏監管,目前在風電場控制范圍單位占地面積產能率方面,不同地區、不同項目差別很大。好的項目可以達到10兆瓦/平方公里,差的還不到1兆瓦/平方公里。該指標過低必然導致土地與承載其上的風能資源的浪費,進而影響到我國風能資源總的可開發量。
過去的35年,風能專委會在推進中國從白手起家到風電大國的進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祝愿風能專委會在今后中國從風電大國發展為風電強國的歷史進程中發揮出新的、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系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