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莎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
青少年短跑專項力量——爆發力訓練探討
余莎
(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西安 710100)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青少年田徑運動員在基礎訓練階段、比賽中所存在的力量訓練問題,以及爆發力及其訓練的認識問題,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對有關爆發力概念、訓練方法進行分析、探討,談及科學、正確理解爆發力概念,并對青少年田徑運功員進行爆發力訓練的方法手段提出訓練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短跑;專項力量;爆發力;訓練;方法
1前言
力量是競技休育運動的主要因素,是決定運動員運動成績的重要運動素質,也是評定身體訓練水平的主要指標。爆發力量(通稱爆發力)是快速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田徑運動員尤為重要。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此次以西安體育學院竟技體校的中長跑訓練隊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2-15周歲。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針對青少年運動員身休訓練情況(力量素質、技術水平、訓練方法等),從權威的知網、萬方數據庫査閱國內國外相關爆發力訓練與探討的文獻。
2.2.2專家訪談法。對有關爆發力概念、走訪了西安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李山博士、劉耀榮博士、林明教授等針對青少年田徑運動員在進行爆發力訓練的有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3結果與分析
3.1關于爆發力概念。現如今關于爆發力定義的界定在國內外田徑運動訓練理論界尚不統一,主要理論依據是米爾納·布朗等的阻尼系統的脈沖響應。即每個運動單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能力時間變化特征,雖然1個新募集的運動單位之間是有差別的(小運動單位先募集,在張力增到一定水平時大一些的運動單位后募集,最小的運動單位首先發放,而最大的運動單位后發放),但它們隨時間而改變公式來表示爆發力爆發力=力量1。
3.2爆發力與速度力量的關系及訓練方法的探討。
3.2.1爆發力與速度力量的關系。爆發力是屬于速度力量,是許多體育項目的重要素質基礎,尤其是快速力量性項目,爆發力是決定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主導因素,它不僅可以克服阻力,使物體產生位移,而且能夠使物體產生巨大的位移速度。
3.2.2爆發力與速度力量的訓練方法。短跑項目發展速度力量主要以發展爆發力為主。短跑運動員的起跑、途中跑和擺臂等動作都需要爆發力。爆發力的公式是:爆發力=FxV,即爆發力是由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縮速度兩個因素決定的。在訓練中,為了提高爆發力,應著重于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縮速度兩個方面的訓練。
3.3爆發力與最大力量的關系及訓練方法的探討。
3.3.1爆發力與最大力量的關系。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礎,爆發力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最大力量的水平。因此,短跑運動員在發展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的訓練時,首先要發展最大力量。在發展爆發力的各因素中,最大力量起主導作用,最大力量的增長有利于爆發力的發展,力量與速度素質相互相承,相互促進,力量是速度的基礎,速度的進一步提高須通過力量因素的改變來實現。
3.3.2爆發力與最大力量訓練方法。前蘇聯科研人員認為,爆發力訓練決不能降低技術動作的速度,必須依靠ATP系統來供能,而不是通過有氧代謝和糖酵解的途徑。他們認為,最大力量對發展爆發力是極其重要的。
筆者認為最大力量訓練主要解決增加纖維橫斷面積和參與運動的肌纖維數量兩大問題,前者一般采用中小負荷強度、疲勞訓練,后者則以集中力量、短期最大收縮、間歇要長的形式訓練。
1.增加肌肉橫斷面訓練的方法和手段
①重復法。此訓練特點能加強新陳代謝,活躍營養過程,迅速提高肌肉力量,增大肌纖維橫斷面。訓練負荷強度的變化、肌肉力量的增加應在下一節課逐漸增加負荷重量。組數5一8每組重復次數8~12每組間歇3一5分鐘。
②遞增法。這種方法特點是負重量由小到人,組數由多到少,其作用是使肌肉受到充分刺激,使其圍度增加 負荷強度。組數4組每組重復次數10~10、7}5每組間歇3~5分鐘。
2.增加肌纖維參與活動數量訓練的方法和手段
①大強度訓練法。此訓練法保證神經肌肉用力的高度集中,有助于改進協調性和充分動員肌肉運動單位參加用力,從而在肌肉體積不增加的情況下使相對力量得到提高。
②保加利亞訓練法。2此訓練法的特點是每周每天每項都突出強度,甚至超出本人當天最高水平,然后減10公斤做兩組,再減10公斤做兩組,即開始遞增重量至當大最大重量,再遞減重量。
4結論
4.1爆發力訓練的負荷等級與重復次數,以及占極限用力的百分比關系,運動員在完成動作時所用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則所表現的速度力量就越大。
4.2爆發力是速度力量的一種表現形式,教練員應根據速度力量訓練的負荷特征來發展爆發力和調整訓練負荷,使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爆發力平衡發展。
4.3爆發力與神經、肌肉負荷和肌肉收縮速度密切相關;爆發力與訓練方法、訓練負荷、練習速度和技巧有密切關系;把爆發力作為肌肉的瞬間爆發功率來看,爆發力則取決于肌肉力量,由用力距離和用力時間決定。
參考文獻:
[1]張英波.廣西短跑運動員身體形態、機能、素質的選材特點.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 1999年第2期
[2]馮樹勇.短跑途中跑技術的生物力學分析安徽體育科技 , 1992年第1期
[3]陳霞明,許月云,林芹芳. 現代短跑技術特征與短跑專門練習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4]張英波,朱凱,宋世萍. 對優秀短跑選手伊東浩司訓練負荷特點的訓練學探討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204-01
作者簡介:余莎(1985-),女,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助教,體育碩士,陜西中醫藥大學體育部運動訓練專業,研究方向:田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