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鳳眠、郎世寧繪畫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比較研究
蘇振文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1林風眠與郎世寧繪畫創作的背景與思想比較
1.1林風眠與郎世寧所處的背景環境
一九零零年農歷十月初一,林風眠出生于中國廣東省梅縣白宮鎮閣公嶺村。林風眠的父為石匠,以雕刻墓碑為生,父親繼承祖業:兼擅繪事。他山水畫中閑云野鶴般親近自然的描繪也許就是他童年生活環境的再現。二十世紀上半葉,這個時期是一個變革的時期,在軍閥混戰、官僚弩國、列強橫行的混亂局面下,中國社會在新舊交替中發生著變化。在林風眠赴法國勤工儉學的過程中,他先后在第戎美術學院、巴黎高等美術學院、柯爾蒙畫室學習研究繪畫,受到當時西方流行的現代藝術的影響,現代主義思潮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觀念。第戎美術學院院長揚西斯、馬蒂斯、莫迪利亞尼、魯奧對于他繪畫創作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與林風眠相對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相比,郎世寧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成年后的他加入了隸屬于羅馬教廷的耶穌會,這使得他從一開始就帶上了不同于林風眠的種族宗教印記。十八世紀是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法國爆發了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后誕生了美國,這些歷史事件震撼和改變了世界。郎世寧正是在這個時期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他的出現顯現出了西方科學和文化藝術向世界擴散的必然性。郎世寧這個名字在中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之久的清朝宮廷畫師生涯,先后經歷了康雍乾三代。雖然郎世寧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中國的土地上度過的,但是銘刻在他身上的種族印記卻是他終其一生都始終保存的。
1.2林風眠與郎世寧的繪畫主張與創作思維
中國繪畫發展到封建社會末期,一味接受前人技法的風氣萎靡地拖延了五、六百年,繪畫逐漸呈現出衰落之態。自明代以來,不乏有識之士已經感到中國傳統繪畫正在走向衰微,到了清代,衰微的疲態將中國繪畫送上了日暮途窮的窘路,雖有矢志求變的革新之士,但都無法力挽狂瀾。林風眠從法國留學回國后,國內對于如何振興中國繪畫存在著爭論,主要有兩種主張:一種主張中國繪畫應全盤向西方學習,摒棄中國傳統繪畫;另一種主張中國傳統繪畫是中國的國粹,必須繼承和發揚傳林風眠認為中西繪畫的不同在于兩者藝術表現方式上存在差異。
與林風眠融合意圖清晰、方向確定不同,同樣作為中西融合繪畫創新的畫家郎世寧,其創作思維就要比林風眠主動調和的思想被動、機械,因為他并不需要為中國繪畫的變革與發展勞心勞力,只要能迎合宮廷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使其種族藝術能夠在新環境中生存即可。做為宮廷畫師的郎世寧經歷了康雍乾三代,供職清宮廷長達五十多年時間,有機會接觸寶庫中的中國優秀的傳統繪畫作品,對這些作品的觀摩,也促使了他創作思維的轉變。他參照中國繪畫的畫法,運用中國繪畫的紙絹、毛筆等材料與工具,在創作中改革了西方油畫中有悖于中國統治階級審美旨向的一些畫法,盡量減弱了陰影和明暗交界線,以相對的平面來適應國人的欣賞習慣,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的畫風。
2林風眠與郎世寧的繪畫創作實踐比較
2.1林風眠與郎世寧繪畫的畫面經營與造型
《山水》是林風眠在重慶南岸獨居時所作,幅面采用傳統山水畫條幅的格局。松樹用畫家少年學到的傳統的畫法,而山石則不拘于原來山水畫的效法,而是憑印象用西洋畫法塑造出厚重的山石體積,云水則留白,通過黑白對比表現水的存在。整幅山水蒼茫厚重,虛實相生,發揮了中西繪畫相融合的強大的表現力。同樣是在種族與環境的內外作用下,郎世寧也在調和著自己的創作,努力使自己的種族藝術在新環境里的藝術形式中得到表現。他繪畫創作最基本的步驟就是要在二維平面上通過物象的關聯對比建立起畫面,中國繪畫稱之為“經營位置”,西方繪畫則叫做“構圖”。郎世寧也如同其他西方古典油畫家一樣,看重繪畫作品的造型與質感,這與林風眠以形寄情,不求一味形似的表現方式有著很大的區別。
2.2林風眠與郎世寧的筆墨色彩表現
林風眠在對于西方繪畫色彩的借鑒時,并沒有仿照他之前的海派、嶺南派畫家那樣在傳統水墨的基礎上拼合搬用西方繪畫的色彩,而是將水墨與色彩浸入紙質媒介,產生墨彩交融的效果。濃烈艷麗的色彩光感效果中蘊含著海納百川般包容氣度的水墨韻味,五色水墨不再成為唯我獨尊的畫面主宰,而是化作了烘托其他色彩的強調色。的確,他喜歡用的素色調、藍綠色調都不是平板的涂抹,而是具有十分細致的變化,這使得他的一些繪畫作品在視覺效果上達到了幾乎可以媲美油畫的色光表現,卻少了油畫堆滯凝重的筆觸感,依舊保持著中國傳統水墨筆法特有的清逸華潤之風。
3林風眠與郎世寧的繪畫的時代創新精神與影響
兩者中西融合的繪畫藝術創新對后世的影響也頗為深遠,林風眠辦學執教,郎世寧教授清廷畫家,這使得他們的繪畫創新得到了有效的擴展和延續。林風眠既自由又自然的獨到中西調合,以中國繪畫的韻律為骨干,變化的畫中之形聽從于韻律的指揮,一如聲腔決定吐詞發音的長短。因此,他的繪畫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血統,又兼具西方繪畫的優秀品質。
而另一位結合的畫家—郎世寧,他的藝術是今天無論誰想結合中西繪畫技法來創新中國繪畫都不可避開的前人之鑒,從某個角度來說,林風眠、徐悲鴻等等許多探索中西藝術結合的藝術家都未嘗不可以說是郎世寧的后輩。郎世寧的藝術風格不僅對繪畫產生了影響,而且其影響泛及建筑裝飾、工藝美術等領域。他也被公認為傳入西畫技法的第一人,他對中國繪畫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雖說用藝術作品的商業價格來衡量藝術家的藝術難免有失偏頗,左右藝術拍品價格的因素也不僅僅是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郎世寧藝術作品的價值和它對后世的長遠影響。且不論兩人創造的個人歷史本身是否有意義,但無可否認兩人所留下的歷史史實產生的效果和影響使兩者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了特殊的歷史意味。
參考文獻:
[1]楊秋林編著《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林風眠》.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朱樸編選《林風眠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2-0236-01
作者簡介:蘇振文,新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畢業于鄭州輕工業學院裝潢藝術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