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眾奇,林燕寧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
銅廠民族服飾色彩的解讀
張眾奇,林燕寧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摘要:銅廠鄉少數民族服飾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是傳承當地民族文化的視覺符號。它蘊含著該民族對自然的態度,反映了本民族服飾色彩受地域的影響因素,體現了他們對服飾的審美情趣。在這個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年代,人們的審美也趨向純樸的自然風格,對于少數民族服飾色彩也有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探討。
關鍵詞:銅廠鄉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特征;發展
我們在欣賞銅廠鄉少數民族豐富奇趣的服裝結構時,首先被它斑斕鮮艷的色彩所吸引。銅廠鄉民族服飾色彩用恒定的藝術性文化橋梁,以本民族的審美信仰為樞紐,匯聚了他們世代生活歷史的變遷。色彩作為一種文化語言符號,述說著本民族的風土人情,張揚著他們的個性氣質,反映了當地的時代信息。銅廠鄉地形結構復雜,自然資源豐富,海拔懸殊,給當地居住的少數民族創建了獨特的生長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的差異對少數民族服飾色彩也造成深刻的影響。
1銅廠鄉民族服飾色彩特征
云南金平縣銅廠鄉世居著苗、彝、哈尼族、瑤4種少數民族,每種民族的服飾色彩也不盡相同,各具特色。隨著世界各國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國際流行的服飾色彩趨于單一化,但屬于本民族的服飾色彩仍具有鮮明的個性,保留了本民族服飾獨特的時尚元素。銅廠花苗族服飾下裝的百褶裙用紅、橙、藍、黑等印染的花紋圖案組成,簡潔可愛的裙裝搭配色彩繽紛的圍腰,不僅實用,而且層次豐富,靈動活潑。花苗族的姑娘的百褶裙的基本款式和花紋是固定的,它記載了本民族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領悟;銅廠哈尼族婦女衣著素雅端莊,服裝色彩有栗色、藏紅、靛藍、黑等色彩,袖口和前襟上絢麗的繡花與精致的藏紅色頭刺繡頭巾交相呼應,以黑色為背景色,象征吉祥與圣潔,是他們的主色調;紅頭瑤族也是當地十分有特色的民族,其服飾大面積的采用對比強烈的熒光色花紋,極具裝飾性和舞臺效果。服飾色彩在服裝視覺搭配中表現的最為直接和突出,它可以傳遞人們內在的態度與情感信息,能潛移默化的改變人狀態和心境。面料作為服飾色彩表現的載體,共同呈現在人們的視覺中。銅廠少數民族面料中多以棉、麻為主,讓人有安閑舒適之感。當地的少數民族服飾都已黑色為背景色,以天然的棉麻布料為底,在服裝上繡著鮮艷絢麗的民族圖案,充分展現了銅廠少數民族的審美情趣。
銅廠少數民族支系繁多,其服飾色彩將各個族系區分開來,且在視覺中發揮象征性的作用。他們對于民族服飾色彩的選擇,源自于本民族生長環境、社會文明、宗教信仰等諸多因素。在服飾色彩的運用中普遍采用紅色,因為它使人充滿激情,富于感染力,可以更好的傳達源自生命本身最原始的力量。紅色被廣泛的應用起先沒有考慮視覺傳達的效果和裝飾意義,而是對于生命的追求與對自然地渴望而附加的價值,并賦予了服飾獨特的象征意義。苗族服飾色彩如此的繽紛絢爛,是由于民族古老的傳說,鮮艷的龍犬是他們的庇護祖先,因此他們為了敬拜神犬,服飾的色彩也變得艷麗豐富,成為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斑斕華美的服飾。哈尼族服飾崇尚黑色,它代表了莊重和圣潔,且作為族系的吉祥色和保護色,在服飾中占據很大的比重,也為紀念祖先在這片土地所做出的奉獻。
2民族服飾色彩的價值與發展
民族服裝色彩雖是一種直觀的視覺審美符號,但它的意義是源于內在的情感表達,在歷經世代的色彩文化活動中,逐漸形成了寶貴的審美價值。倘若服飾的廓形,結構,圖案等其他組成部分不予考慮其中,服裝的色彩依然能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存在,可以具有獨特意義觀賞價值。銅廠鄉民族的祖先最開始運用服飾色彩是由于生命自發的原始沖動,后來產生了信仰及對神靈的崇拜等意識,將色彩賦予了新的內涵與價值,民族服裝設計,既要注重服飾色彩裝飾美感又要考慮民族傳統文化。銅廠民族服飾的色彩,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價值。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來自人們基本生存需求的向往轉變為對視覺美感的追求,人們更加關注和研究服飾色彩之間的搭配組合與內在聯系。如銅廠彝族繡花服飾不僅記錄圖騰文明和身份級別的劃分,也考慮藝術的美感表現。
時代的更替,貿易的頻繁往來和國際間文化的融合等原因,使民族服飾色彩的符號意義也更加豐富多姿,包羅萬象,呈現多元的發展趨勢。如,中國的傳統新婚服飾為紅色代表歡樂與生機,預示好事將臨,而如今新娘大多披著白色的婚紗,象征神圣而純真的愛情。我國的服飾色彩與其他別國服飾色彩最大的區別在于,蘊藏著東方悠久的傳統文化和長期積淀下來的民族信仰。民族服飾中紅與黑的運用一直沿襲至今,在現代流行服飾領域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服飾色彩歷史,對于展現我國的民族風貌和弘揚我國服飾傳統文化做出巨大貢獻。
3結語
當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先進的工藝方法在不斷推陳出新,但人們的環保意識比較薄弱且相應的生態維護系統設施建設也不夠完備,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居住在鋼筋水泥、高樓林立的環境中的人們,慢慢越發覺得無聊和缺乏生機,向往一片自然的熱土,找回本真的自我。近幾年國際服飾的風格設計貼近自然,設計師借由服裝表達人們心中對自然地呼喚,恬淡舒適的田園風格;自然健康的森林系;唯美文藝的小清新風格的服飾色彩也越來越受大家的喜愛。作為新一代的服裝設計者,既要將民族傳統的文化合理的應用和繼承,又要與現代服飾設計工藝相融合,吸收民族與世界服飾文化的精華,使我國民族服飾色彩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賈京生.服裝色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祖詳著.瑤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3]玉臘.云南民族服飾[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TS94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6-0070-01
作者簡介:張眾奇(1990-),女,漢,遼寧沈陽人,學生,碩士在讀,廣西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專業流行服飾設計研究方向。林燕寧(1965-),女,漢,廣東湛江人,教授,廣西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流行服飾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