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惠玲
(黃岡職業技術高校,湖北 黃岡 438002)
?
農村圖書館(室)建設與發展
葉惠玲
(黃岡職業技術高校,湖北 黃岡 438002)
摘要:農村的發展與繁榮,關系到改革開放全局,掌握現代科學知識,是當今社會形勢下農民能夠發展致富的關鍵,圖書館(室)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主要陣地,提高人民素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分析和問題剖析,提出了加快新農村圖書館(室)建設的對策,強調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多樣化辦館模式,并結合實際提出興辦農村圖書館(室)的有效方法辦館模式。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圖書館(室);對策
近年來,特別是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以來,隨著信息化社會進程的加快,基于計算機與互聯網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方式已開始走進我國農村地區,電子閱覽、在線學習等新的閱讀和學習形式在一部分農村中開始實施。在這種背景下,以收藏知識、信息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投入相對較大、管理難度較大的紙質圖書的圖書室,自然得不到各級行政、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足夠重視。盡管廣大農村離真正的信息化還相差很遠,盡管信息化并不等于排斥和放棄紙質書刊,但在信息化社會、信息化教育大潮的影響下,為數不少的行政教育部門領導和負責人認為:圖書室被邊緣化是農村的一種趨勢。因此對圖書室管理工作重視不夠。
1目前農村圖書館(室)建設的問題剖析
一是圖書管理不規范,圖書室開放率低,二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三是基礎設施設備落后,四是管理員隊伍不穩定,素質偏低。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鄉鎮機構撤并和農村管理體制變化的影響,又有網吧、麻將等其他文化設施的沖擊;既有書價上漲幅度過快的制約,也有個體經營性書亭的競爭。但從深層次來看,主要是長期以來對建設農村文化事業的觀念滯后,農村圖書館(室)的公益性質模糊、體制混亂。一些領導重經濟輕文化,重城市輕農村,重大館輕大眾,偏面要求農村圖書館(室)創收,實行自收自支,忽視了圖書館(室)的公益性;不少地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大型圖書館(室)建設上,對貼近農民、方便群眾的農村圖書館(室)不重視、不關心、不支持。我國的人口總數仍以鄉鎮和農村為主,如果忽視了對這部分人口的教育和服務,就根本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導致鄉鎮圖書館(室)事業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一是鄉鎮圖書館(室)尚未列入公共圖書館(室)的發展范圍。長期以來,在我國公共圖書館(室)的建制只到縣,而沒有到鄉鎮,鄉鎮圖書館(室)是民辦事業,缺乏一種保障機制。在各地政府創建群眾先進文化縣、區和示范縣、區的文件中,對鄉鎮圖書館(室)建設只要求有普及率,沒有提出鞏固率的要求;二是缺乏辦館經費。在新一輪鄉鎮機構改革中,鄉鎮文化站被劃歸鄉鎮政府管理,而隨著鄉鎮企業轉制,文化站因經營部門被剝離而失去經濟支柱,從而導致鄉鎮圖書館(室)辦館經費得不到保證,難以購置新書吸引讀者;三是圖書管理員流動性大,素質參差不齊,服務工作不到位;四是藏書質量不高。在藏書中有的是東拼西湊發動單位和個人捐獻而來,有的是憑個人愛好隨意采購圖書,不能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五是文化主管部門扶持力度不夠。在抓鄉鎮館建設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層次的、實質性的工作做得少。特別是在鄉鎮圖書館(室)的鞏固與發展問題上未下功夫;六是縣(市)圖書館(室)對鄉鎮圖書館(室)的輔導和支持的力度不夠。
2鄉鎮圖書館(室)的發展思路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系統工程,而鄉鎮圖書館(室)建設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大力發展鄉鎮圖書館(室)事業,是提高農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知識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創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沒有鄉鎮圖書館(室)的發展和普及,就談不上公共圖書館(室)的繁榮。目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促進鄉鎮圖書館(室)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發揮應用的作用。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創新機制。政府主導,做好規劃,提高思想認識,加強鄉鎮圖書館(室)建設的力度。制定圖書館(室)建設的總體方案,將方案分解落實到縣市、鄉鎮各級政府。要把圖書館(室)建設列入年度工作計劃,每年或每個階段對圖書館(室)建設應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措施;要求領導親自抓,制定落實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度,形成層層抓、合力抓的氛圍。
(2)通過政策法規促進鄉鎮圖書館(室)事業的發展。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規,將各級公共圖書館(室)建設納入立法程序,通過法律的形式予以確立,使鄉鎮圖書館(室)從硬件設施、經費投入到人才隊伍、“軟件”服務等方面有法律保證。
(3)增加投入。可以采取上級撥一點,本級出一點,社會助一點,企業捐一點等辦法,廣開資金投入渠道。
(4)整合資源,探索多樣化的農村圖書館(室)發展模式。
整合資源是加快新農村圖書館(室)建設的有效途徑。對于大多數鄉鎮和農村地區來說,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建立建制獨立化、運行規范化、人員專門化的公共圖書館(室)。要充分利用文化設施的兼容性和共享性,實行文化設施的共建共享,提高文化設施的利用率和群眾參與率。在目前階段,各地可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農村圖書館(室)辦館模式。一是文化活動中心。鄉鎮可結合機構改革和站所整合,組建集圖書閱讀、廣播電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培訓、體育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文化活動中心,有條件的村也可以建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
(5)建立多種辦館模式。
鄉鎮圖書館(室)要以政府辦館為主,社會辦館為輔,但具體而言,由于各地實際情況不同,根據鄉鎮圖書館(室)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可采用下幾種辦館模式:一是與企業聯合辦館。由政府無償提供土地,企業投資建館,圖書館(室)免費為企業職工和鄉鎮農民提供服務。二是社區辦館。如鄉與社區工作緊密結合,把圖書館(室)直接交與社區管理,確保圖書館(室)的鞏固和健康發展。三是利用華僑優勢,發動海外鄉親捐資興辦。
參考文獻:
[1]孫若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展及不足[N].中國文化報,2005-12-31(1).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6-0093-01
作者簡介:葉惠玲(1978.12-),女,漢,湖北黃岡人,圖書館(室)員,研究方向:圖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