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銘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
明代回民狀況研究
李井銘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8)
摘要:回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是在中國形成的,回族的形成是多種族、多民族長期融合的結果。回族在元代開始出現,在明代得以最終形成,其最終形成于明代政府對回族的政策密不可分。
關鍵詞:回族;明代;政策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回族人口已達1千萬。回族分布如此廣泛,對回族問題的研究也顯得非常重要,學術界對此也非常關注,并取得一系列卓越成果。
1回民族源
“回回族源中,元以前的‘回回人’有少數是西亞大食人定居中國與漢族通婚者及其后裔,并有在元朝收復中亞及統一中國過程中,將大批在中亞歸依了伊斯蘭教的原從中國西北地區遷往蔥嶺西的東突厥、回鶻人和操突厥語的各族人隨蒙古軍遷回,并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為了戰略上的需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身份散居全國各地。”[1]這一批從中亞返回“中原”故土的人,是回回的基本核心部分。
元朝對回回人實行了優撫寬容的政策,在政策的作用下,回族共同體雛形形成。明朝對回族政策既寬容優待,也強制同化,回回人開始與華夏各族人結為婚姻,在與漢人相處中受其文化影響越來越深。到明代中后期回族民族特征確立,民族形成。
而楊大慶、丁明俊先生在《20年來回族學熱點問題研究述評》一文中,以原有各種觀點為基礎,總結出并認為回族先民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外來成分、連續內附成分和吸納成分[2]將回族的由來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展現了回族形成的歷史。
2明代對回政策及特點
明朝在“定天下于一”的大一統思想號召下,攻略各地,逐鹿群雄,最終實現了天下統一。明太祖以元朝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導致滅亡的歷史教訓為鑒,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的發展和與其關系的處理。“華夷一家”、“一視同仁”,希望各民族能和睦相處。
“明代初期民族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威德兼施’,一方面強調在軍事上對少數民族進行征服、鎮壓,即以威服之;另一方面強調運用政治、經濟的招撫手段,對少數民族給予恩懷、德惠,進行感化,即以德懷之。”[3]對回政策的特點具體來說包括下面四個方面:
首先,對回族實行優容寬待的政治政策。
首先,重用大批回回上層人士,其中包括創建明朝的開國將領和謀事。比如回回人開國大將常遇春、沐英等先后被封為王;回回人鄭和在“靖難之變”中追隨燕王起兵立功,受明成祖信任,先后七次奉命率領船隊出使南洋各國。其次,為得到回回信眾的支持,在政治上明代對伊斯蘭教以較高的禮遇。“據《清真先正言行略·賽哈智傳》記載:明軍進占大都后,得天方先圣之遺典數百冊,推崇備至,賜清真寺并嘉西圣遺惠,宣恩西域。欽與哈智(賽哈智)世襲咸寧侯,并命哈智于京師、西安建凈覺、禮拜二寺。還在南京、滇南、閩粵等地建清真寺。”[4]可見在明代,清真教與佛教、道教幾乎處于同等的地位。
其次,下令農民歸耕,實行移民屯田的經濟政策。
洪武元年朱元璋令農民歸耕,承認已被農民耕墾或即將開墾的土地都歸農民所有,并分別免除三年的徭役或賦稅。這樣,遍布全國且無地或少地的回回農民便有地可種,可以安心的從事農業生產。
此外,明政府又在全國推行移民屯田的政策,使全國土地面積不斷增加,人口也日益繁衍。史載:“遣鄧愈、湯和諸將屯陜西、彰德、汝寧、北平、永平;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沐英留鎮云南,……屯田云南。”[5]卷一《太祖本紀》這些記載中都涵蓋了回族人群。隨著回回屯田和移民現象的增加,進一步鞏固了回民在元代業已形成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回族的農村、城鎮也呈現出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明中期與吐魯番關系緊張時,明廷還將部分西北回回遷往內地的陜西、山東、河南、河北、江南等地,這些都在客觀上促使回族居住格局的進一步形成。
再次,對回回既實行約束化導,又尊重其信仰與習俗的文化政策。
朱元璋雖倡導“華夷一家”、“一視同仁”,但是要真正做到,就必須“變夷為華”,實現回族的本土化。明初期回族顯然尚未形成,并且受到律令約束及回回遍布全國的特點,與漢族通婚大勢所然。但是,受回回信仰和生活習俗的影響,與回族通婚的其他民族成員多數也被融入回族之中。
最后,尊崇伊斯蘭教,保護回族宗教信仰的宗教政策。
明太祖、成祖、武宗等都表示尊重回族,并為回教敕建清真寺。陳垣曾說:“明人對于回教,多致好評。政府亦從未有禁止回教之事,與佛教、摩尼教、耶穌教之屢受政府禁止者,其歷史特異也。”[6]在實行優待政策的同時,明中央由禮部祠祭清吏司負責管理伊斯蘭教事務,清真寺教長由其任命。同時實行政教分開,伊斯蘭教教長只有傳道布教權,沒有法官之責,不能參與民間訴訟。同時用儒家思想教化穆斯林,以達到讓穆斯林視皇權為至尊,接受明王室統治的目的。
3結語
總之,明代對回政策客觀上有利于回族民族特征的形成,盡管這些政策帶有強制性,但大體上回族接受異質文化的涵化過程是非對抗性的自然適應過程。回族文化認同基本上也是在明代中后期確定下來的,而最具認同核心的是回族伊斯蘭教認同要素,它直接衍變為伊斯蘭教文化體系,并且這個體系也是在明代中后期整合成的。有較強凝聚力的回族共同體因此也得以形成。
參考文獻:
[1]穆德全.回回族源考述(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1).
[2]楊大慶,丁明俊.20年來回族學熱點問題研究述評[J].回族研究,2001.(4).
[3]趙罡,楊志剛.試論明代民族政策對回族經濟生活的影響[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4]郎維偉,馬俊峰.明代對回政策與回族民族特征的形成[J].貴州民族研究,2008.(6).
[5]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白壽彝.中國伊斯蘭史存稿[M].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
中圖分類號:G25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6-0180-01
作者簡介:李井銘(1990-),男,漢,山東濱州人,中共黨員,山東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明清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