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經濟怎么走?傳統的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內需,看起來都不算樂觀。
作為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美國人一直在去杠桿,最近又加息。歐洲尚未從債務危機中恢復,現在又困于難民問題。總之,歐美要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而市場里的錢又越來越貴(利率提高)。那么,拿來購買中國商品的錢必然越來越少,這是常識。
中低端消費品的出口格局,很大程度是“購買方”決定的,并非我們可以左右。對比起來,另外“兩駕馬車”投資和內需似乎可以被我們自己掌握。那么,到底是投資還是內需?
不過,“投需之爭”已不再是中國財經輿論場的焦點,它正讓位于“供給經濟學”。“供給經濟學”是個好東西,是個新角度,但也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裝。裝得太多,它就會模糊和掩蓋一些重要的、嚴肅的討論。
其實,“投需之爭”這樣的討論和“供給經濟學”也是相通的,而且也是“供給經濟學”的題中之義。重新談談“投需之爭”并不過時,它的確太重要了。很多時候,普通人更容易被表面現象所惑。“內需拉動”曾一度占據上風,但這必須辯證看待。不妨從美國的一個“經濟學派”談起。
在20世紀上半葉,美國有個“購買力學派”。嚴格來說,它并不是一個經濟學學派,只是當時美國財經觀察家、部分學者所持的一種共同觀點。它的主要思想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內需不足,根源之一是產業工人太窮,根本買不起資本家生產的東西。所以,牛奶只能倒在河里,好產品只能堆在庫里發霉。
要刺激內需,最直接的辦法是增加勞工工資,讓產業工人買得起他們雙手制造的產品。產品有了銷路,工人生活質量提高,資本家也有了錢賺,國家也有了稅收,這真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這種觀點遭到了猛烈抨擊。反對者認為,提高勞工工資,將導致企業利潤縮減,而利潤縮減,會引發兩個問題:一是企業沒有更多錢拿去研發,不利于產業部門技術水平提升。二是資本家賺錢變少,會縮減生產,這又會導致失業。
在當時的美國,勞工運動方興未艾,這種爭論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左右之爭”。雙方邏輯都說得通,而且都頗有道理。那么,到底信誰?
實際上,“購買力學派”的說法似乎受到過美國產業大亨、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的啟發。福特率先給美國的汽車工人開出了高工資—每天5美元。這個工資標準,的確讓工人率先擁有了汽車,因為一輛T型車不過數百美元。
福特的高工資幾乎是一場社會革命,讓一代美國“勞工階層”轉變為了“中產階級”。南部美國那些家徒四壁的產業工人,一邊奔向底特律,一遍哼著小調:“我馬上要去底特律,找一個叫亨利·福特的家伙,我不要再當窮光蛋。”
這是一副舉國歡慶的大好圖景,但不要忘記,除了提高工人工資之外,福特更大的貢獻是,他率先建立了汽車產業的流水生產線,讓汽車生產徹底和手工作坊告別。以前,一個底盤的生產時間是14小時,而現在是1.5小時。以前,汽車發動必須下車手搖,但現在有了電啟裝置就不用了。總之,高工資背后其實是一場技術大革命。
從福特的例子可以看出,“購買力學派”的學說聽起來很美,但它可能忽略了技術提升是加工資前提這個基本常識。因為,只有通過技術大革命,生產效率提高,成本下降,汽車量產,售價下降,加工資才有意義。
一個經濟學的常識是,加工資的合理前提,一定是生產效率的相應提高,以及單位要素產出的增加。只有產出增加,提高工資,才能真正地增加工薪族的實際購買力。否則,加工資只會引發通貨膨脹—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在某些國家開始發生了。
從微觀層面來講,在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效率,即單位勞動力的產出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加工資幾乎是一場實體企業的夢魘。如果一國的企業群體始終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而產業升級又遙遙無期,那么一味地增加工資,只會摧毀產業原有的成本優勢。
當然,保證勞動者應有權益、合理地提高勞動者收入是必須的。對中國而言,拉動內需也是必要的,但加工資也應該辯證看待。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某種程度上講,這才是加工資的前提。
“供給側改革”的必經之路,一定是提高生產部門的效率和技術水平,淘汰落后產能,發展更具世界競爭力的產業。在國際分工價值鏈上,中國企業拿到利潤更多,自然具備了加工資條件,內需也會跟上來。
在沒有完成這些任務之前,很多事情最好不要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