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笑笑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逆轉新聞頻發現象的報道分析——基于網站年度十大逆轉新聞盤點
田笑笑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新華網、鳳凰網和人民網等大型新聞網站盤點的2013-2015年十大逆轉新聞進行具體案例分析,并將其與《新聞記者》學術期刊中2013-2015年虛假新聞調查報告進行對比,分析出逆轉新聞與虛假新聞的區別和聯系并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方法,以期減少逆轉新聞現象的發生。
逆轉新聞;虛假新聞;報道分析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加速信息流通,使媒體更加注重新聞時效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新聞真實性,逆轉新聞成為網絡新聞中頻頻發生的一種新聞現象。逆轉新聞,是指某一新聞通過網絡傳播引起人們廣泛關注,隨著對新聞事件不斷深入采訪挖掘,事實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出來,新聞報道內容朝著與最初相反的方向轉變,讀者立場也隨之發生巨大改變的一類新聞現象。
2013年年底,新華網盤點了年度十大逆轉新聞并發布報道,之后,新浪網、鳳凰網推出2014年度逆轉新聞,2015年年底更有人民網、光明網和鳳凰網等多家大型新聞門戶網站報道年度十大逆轉新聞。本文選擇2013-2015年逆轉新聞多發的三年作為分析時間段,將新華網、鳳凰網、人民網和光明網等大型新聞門戶網站推出的年度逆轉新聞綜合比較,選擇報道較多的十大逆轉新聞作為分析樣本,從發生領域、報道框架和失實程度等方面分析總結出逆轉新聞的基本特征。
1.1社會新聞居多
2013-2015年,在30篇逆轉新聞案例中,主要涉及社會、法制和文化教育三個領域,發生在社會新聞領域數量較多,占總數的70%。這是由于社會新聞具有很大的接近性,能夠引起人們廣泛的關注,從而快速形成輿論并發展壯大。此外,社會新聞本身具有較大的故事性和人情味,發布者在表達上容易失衡加入主觀因素,從而偏離事實真相,而各媒體和受眾出于對新聞時效性的追求盲目跟風轉發評論導致逆轉新聞多發。
1.2新聞人物標簽化
既有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經驗會影響受眾對新聞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而媒體一段時間的議程設置集中報道會使受眾對特定人群形成固有認知,從而導致逆轉新聞的頻發。例如,城管暴力執法、老人碰瓷訛詐等一系列報道導致受眾對此類人群形成刻板印象,影響對新聞事件的客觀理性認識。此外,在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的沖突中,媒體和受眾基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而不假思索譴責相對一方,導致了逆轉新聞的發生。
1.3一般失實居多
根據新聞失實程度可以將逆轉新聞分為一般失實和嚴重失實,一般失實是指新聞報道不全面不準確,遺漏了部分事實但是不足以影響人們對新聞基本情況的把握;嚴重失實是指新聞報道遺漏了關鍵性事實,受眾難以通過新聞報道來把握新聞事實的大致面貌,已近乎是假新聞。逆轉新聞是在網絡新聞中頻發的一類新聞失實現象,根據上述概念,2013-2015年年度逆轉新聞中大多數屬于一般失實程度,最初的報道具有事實依據,只是報道內容不全面不準確。
《新聞記者》學術期刊早在2001年開始至今連續15年調查分析選出年度十大虛假新聞,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2013-2015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中,部分案例與新華網、人民網等門戶網站盤點出的年度逆轉新聞重合。目前,學術界將假新聞和失實新聞兩種形態歸屬于虛假新聞,《新聞記者》雜志調查報告中的虛假新聞就包括假新聞和嚴重失實新聞兩種類型。逆轉新聞的系列報道中包含著失實新聞和假新聞的具體報道,因此逆轉新聞與虛假新聞有一定的交集。要防止逆轉新聞的頻發,就要減少假新聞和失實新聞在報道中的出現,最終使虛假新聞和逆轉新聞都能得到有效治理。
當前,逆轉新聞現象頻發,對個人和媒體都產生重大深遠的危害。新聞當事人是逆轉新聞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同時,逆轉新聞極大地損害了媒體公信力。雖然最終事實真相得以澄清,但在逆轉過程中對新聞當事人和新聞媒體所造成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為此,新聞行業和新聞單位要建立健全嚴格的約束懲處機制,減少乃至杜絕假新聞和失實新聞;媒體記者需要提升專業素養,全面掌握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公眾在信息傳播和觀點發表的過程中,應當理性看待新聞報道,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社會各界需共同努力減少虛假新聞、逆轉新聞的發生,堅持新聞真實,維護新聞媒體的傳媒公信力。
[1]李彬.傳播學引論[M].第2版.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2015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6(1).
[3]董天策.虛假新聞的產生機制與治理路徑[J].新聞記者,2011(3).
[4]童兵.假新聞屢禁不絕的緣由[J]新聞記者,2011(5).
[5]陳絢.假新聞治理的路徑革新[J].國際新聞界,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