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發 李 江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
讓手機用戶成為傳統媒體的“編外攝像師”
高奇發 李 江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拍攝視頻已經成為每個智能手機用戶的基本技能。電視攝像的“西洋鏡”時代早已過去,電視攝影記者的那種“備受矚目”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也逐漸減弱。隨之帶來的正面效應是電視、視頻網站也可以借助“手機攝像師”發來的原生態手機視頻作為剪輯內容的素材。如何合理取舍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手機用戶拍攝的素材,這也成了新聞機構的一項重要工作。
手機媒體;剪輯軟件;素材
隨著手機用戶的逐年增加,各種剪輯軟件也在更新,除了拍攝,手機持有人完全可以通過剪輯軟件對視頻進行流暢地剪輯,這樣的趨勢給專業的新聞攝像記者帶來巨大的壓力,在完全不講究專業的前提下,人人都可以是“攝像師”,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通過拍攝、采錄、剪輯完成一條沒有經過“把關人”把關的新聞,然后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或網站論壇等平臺進行發布,而這樣的傳播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能夠超過電視、網站的專業攝像記者剪輯后播發出來的效果。在“原生態”“無規則”“無章法”的視頻中,人們找到了娛樂點。這種視頻與傳統的經過嚴格把關播發出來的電視、網站新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帶給專業的電視、網站攝像記者一種莫名的壓力。如果再加上影像器材技術的革新帶來的低成本效應,普通市民就有能力隨便購買一個迷你DV、航拍器和三腳架等,這種業余拍攝專業化的趨勢帶給電視攝像和媒介機構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把這種“業余專業化”的趨勢為我所用,成為電視媒體、網站的資源,成了一個全新的課題。根據工作經驗,筆者淺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在電視節目形態上展示上要“粗把關”,引進原生態的市民手機拍攝畫面,可以增加新聞時效性。所謂“粗把關”不是不把關,只不過在大原則不違背的前提下,可以減少傳統對電視畫面“大景、中景、特寫”“推拉搖移”的規范化要求。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也許路人甲的實時畫面可以讓播發媒體的影響力達到新的高度。這就要求電視臺、網站的主編、編輯“粗把關”,時效第一,全面統籌事件現場,把路人甲、路人乙完整的現場拍攝畫面合理利用起來,彌補攝像記者趕往事發現場的時間差。當然這種“粗把關”的前提是要適合視頻新聞播發的原則、要求,如對歧視性、血腥暴力和殘疾人等需保護的群體要做技術處理,這也是借用“業余視頻”的風險,而媒介“把關人”重在對視頻內容的把關上,對新聞性的畫面可以不做規范處理,力求趕在第一時間把畫面發布出去,必要時還可與拍攝者進行手機現場連線,實況直播。這將是在同行業中競爭的一個利器,合理統籌好社會資源,將大大增強媒介平臺的影響力。
作為電視臺、網站一類的媒介平臺要善于利用“新聞源”,形成硬性的互動激勵機制,讓這些“編外記者”能夠自覺、富有成就感地加入到“采編隊伍”中來。手機用戶拍攝視頻的隨意性決定了這不可能成為一支靠得住、打硬仗的“采編隊伍”。但是如果合理利用好這支隊伍,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要求電視、網站等媒介要有一套完整的互動激勵機制,要有專門的部門對接、研究“市民記者”,并尊重“市民記者”的版權的,能夠給予勞務補償一類的補助,這樣會讓拍攝者能夠建立一種“榮譽感、成就感和自覺參與的意識”,并能有利于形成長效機制。目前,都市類電視節目和網站都或多或少地有這樣的激勵機制,但執行起來效果往往大打折扣,享受到這種補償的可能更多的是“長期線人”,而對偶然拍攝了某個精彩瞬間的老張、老李,視頻拿來用也就用了,老張老李對這種參與意識也不強,可能就是微博、微信隨意發了下,然后就被某媒體用了,這種隨意性使用可能對節目增色不少,但對建立全民參與互動電視節目起不到實質作用,對節目的公信力會打折扣,而專職部門、長效機制、硬性執行是維護這種“新聞源”的最好方法。
要善于引導手機用戶、業余攝像制作符合媒介特點的視頻;同時,要創新適合“市民拍攝”的節目,給節目的嚴肅性松松綁。首先是有意引導,通過節目、策劃活動等多種方式告訴大家,媒介需要什么;同時,編輯記者、編導也放低身段,把專業的帽子摘掉,向每一個人學習,開創適應“大眾創造”的欄目、頻道,除了在自己平臺展示外,也可以返回來通過正規節目的形式在手機互聯網進行傳播,這需要在體制上開小刀,讓編輯、記者和節目編導的適應“業余專業化”的趨勢,來吸納來自每一個手機用戶、DV用戶和發燒友的作品。
在智能手機日新月異、傳播技術手段不斷革新變化的今天,作為傳統的電視、網站的編輯、記者、編導,一定要善于利用這種“全民資源”,讓人人都是用業余的手段玩專業的東西,達到一種多贏的局面,在提升媒介影響力的同時,提高全民參與度,創造一個“全民記者”時代。
高奇發(1982-),男,山西臨縣人,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廣播電視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