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晶
(作者單位:紅云紅河集團紅河卷煙廠)
電視會議新聞改革
趙 晶
(作者單位:紅云紅河集團紅河卷煙廠)
本文針對當前電視會議新聞報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做出分析,總結出電視會議新聞報道思維固定呆板、新聞重點把握不當、語言嚴肅性有余,生動性不足三個方面的問題,并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以及“三貼近”原則對問題做出分析,得出電視會議新聞改革的五個發展策略:轉變思維,勇于嘗試;持續轉換視角,創新報道方式;體現平民視角,回歸受眾本位;求活求新,求異求短;發揮電視特點,用鏡頭表現真實生活。以期對電視會議新聞報道的改革與創新有一定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會議新聞;改革;創新
近年來,電視會議新聞改革的呼聲一直很高,很多新聞從業者在會議新聞改革方面上作了不少努力,也確實取得了實際成效,但電視會議新聞改革的程度和力度與其它新聞體裁的改革相比都明顯滯后,“脫離實際、脫離群眾、脫離生活”三種現象已經成為各級各類電視會議新聞的頑疾。對于受眾來說,滿是人頭亮相、毫無價值可言的會議報道,不僅容易讓人產生反感,甚至還會對制作該新聞的媒體也會產生厭惡的情緒。從而導致新聞輿論的影響力、競爭力及媒體的生存力受到嚴峻的挑戰。
1.1報道思維固定呆板
現在電視媒體上所呈現的電視會議新聞報道,往往都有了固定的套路:內容涵蓋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參會的領導、會議主持人、會議主題等固定信息,會議內容也大多局限于領導講話;相配合的電視畫面也都集中在人物特寫和開會場景,從文字內容和畫面表現上都不能向受眾傳達有價值的信息。甚至無論針對什么內容的會議,都束縛在這個套路的慣性思維里。
受眾選擇收看電視會議新聞,關注的是新聞中所表現出來的與自己有關系有價值的信息,即新聞的接近性原則。而對于出席會議的人員,領導過多的指示和要求,會場的氛圍和場面,都并非是受眾最為關心的內容。這就是現在電視會議新聞報道與受眾需求的矛盾所在。在做電視會議新聞報道時,模式化地對待會議成為眾多記者的弊病。針對不同的會議提前做好功課,在其實際召開過程中,關注那些新的變化,并努力抓住這些變化和特點,這樣才能將電視會議新聞做出特色和亮點,這也才是這類會議新聞報道的意義所在。
套路式的電視會議報道和有價值的電視會議新聞報道有著很大差別。套路式的電視會議報道重心在于表達領導指導工作的意圖,報道內容也局限于為報道而報道的簡單思維上。而有價值的電視會議新聞重點在于傳達會議內容中對于普通大眾有用的價值信息,是以滿足受眾需求為第一位的思維。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準確把握這兩種報道方式的差別,牢記自己的使命與職責,把握新聞的傳播特性,更有效地傳播有效信息,提高新聞傳播的價值性,是在報道電視會議新聞時應該有的思維。這也就是電視會議新聞改革的思路:擯棄枯燥乏味的套路式報道,挖掘新聞的亮點,充分增強新聞的價值性。
1.2新聞重點把握不當
在電視會議新聞報道中,滿篇都是領導講話的現象比比皆是。對于一場會議而言,領導講話確實重要,但是講話對會議的重要性,并不能代表對新聞報道的重要性。新聞報道的目的在于傳遞有效信息,滿足受眾對信息的獲知需求。在電視會議新聞報道中,領導講話內容與新聞價值性信息的比重把握就顯得很重要。若報道重點局限于突出領導講話,就可能弱化甚至掩蓋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當受眾接收不到所關心的信息時,新聞本身也就無價值性可言,會議新聞報道的宣傳目的也就無法實現。
1.3語言嚴肅性有余,生動性不足
當前,在會議新聞報道中,還有一種情況也比較普遍。很多記者在寫作新聞稿時,常常機械化地照搬會議材料及領導的發言稿,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在報道中屢屢出現,且整篇新聞稿中就沒有解釋性的內容存在,受眾接受起來困難無比。這就是另外一種思維的存在,將自己了解的內容默認為受眾也同樣了解。
相比單純的會議來說,先進人物的事跡報告會、吐露真情的交流會這類會議題材比較鮮活,此類會議新聞報道應該大有可為,但電視媒體所做的大部分報道仍然拘泥于陳舊的思維和固定的套路,用做單純會議的思維來做這類報道,把本可以很出彩的新聞仍束縛于套路式的報道模式中。這就導致了這類會議新聞生動性欠缺,而嚴肅性有余。
在報道會議新聞時,應該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采用大眾化的視角和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也就是將會議的內容進行加工,極力提高新聞傳播的效力。
2.1轉變思維,勇于嘗試
對于媒體的領導而言,要樹立會議新聞改革的意識,并積極鼓勵新聞采編人員在會議新聞報道方面轉變思維,勇于嘗試,努力實踐。即使改革不盡人意,也應給予寬容和理解。
對于新聞采編人員,更應主動思考,轉變會議新聞報道難有作為的思想,努力突破會議新聞的套路式報道方式,認真對待每一次會議報道,前期做足準備,會議進行的時候準備著捕捉新聞點,以挖掘價值性信息作為會議新聞報道的目標。
在新聞采編工作中,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做一個行業的報道時間長了,對這個行業的工作熟悉了,就容易對新聞的價值點熟視無睹,很多新聞點在自己眼里不是新聞,要等別人報道出去,才恍然大悟。在新聞采編工作中,要時刻保持一種好奇心態,長期保持對事物的新鮮感、敏銳度,不斷轉變思維,堅決克服惰性。
2.2持續轉換視角,創新報道方式
電視會議新聞的價值性在于傳遞會議中發布或透露的關鍵信息,記者在做會議新聞報道前,也應該有所取舍,認真選擇那些真正有特色、受眾所關心的會議進行報道。在采訪中,要練就捕捉新聞點的能力,所謂“沉入會海中捉活魚”,要有跳出會議報道會議的思維,選擇獨特的視角,選取有價值的事實,采寫出具有價值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新聞。
對于領導的講話,也要有所取舍。對選取的有價值的講話內容也還需要再做精簡,從受眾的視角來捕捉領導講話中的亮點。另外,除了關注會議本身外,還要善于挖掘新聞背景材料,增強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新聞報道的厚重感。
2.3體現平民視角,回歸受眾本位
電視會議新聞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對受眾來說,會議新聞與普通大眾的生活相距甚遠。新聞從業者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回歸受眾本位,了解受眾的訴求,實事求是地走群眾路線,選取與群眾生活最為貼近的事實,努力將會議新聞報道革新,讓廣大群眾愿意看、看得懂、喜歡看。
新聞采編人員在報道會議電視新聞時,要仔細分析會議新聞報道的初衷是什么。傳遞政策信息,滿足受眾的認知需求,方便受眾的生活,只有在這樣的思維之下,記者才不會將鏡頭只對準參會領導,只關心領導講話。要堅決避免以領導為重點的新聞報道,將報道內容轉到廣大群眾最關心的事實上來,以一種平民視角、大眾視角完成報道。電視會議新聞只有從受眾的本位出發,才可能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2.4求活求新,求異求短
對于電視會議報道的改革與創新,重在求活、求新、求異和求短上有所突破,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2.4.1求活
會議報道不能一潭死水,要把新聞做活。首先的表現是標題要活,這就要求記者要把信息含量高、有價值的內容提煉出來制作標題,盡量少用“XX會議召開”的形式。其次是筆法要靈活,不落俗套。要打開思維,巧妙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最后是章法要活,力求做到錯落有致,活潑別致。
2.4.2求新
電視會議新聞應該格外追求新穎,給人有一種時代感。這就要求記者在報道會議時要不斷創新,用新思維挖掘新主題,用新形式表現新內容,給受眾以一種清新怡人、賞心悅目的美感享受。
2.4.3求異
會議報道不能千篇一律,要各有特色,避免雷同。這是新聞工作的客觀要求,也是受眾的主觀愿望。
2.4.4求短
會議新聞追求短小精悍,這是新聞界的共識。我國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胡喬木先生曾經說過:“人人要學寫短新聞。”且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從受眾心理來說,受眾更希望用最短的時間了解到更多的新聞信息,這就要求新聞要盡可能地完成“瘦身”。因此,會議新聞要力求達到字字珠璣,用最短的篇幅反映最多的信息。
2.5發揮電視特點,用鏡頭表現真實生活。
電視新聞報道相較于平面新聞報道,其最大的優勢就在于電視鏡頭比文字更為生動形象,更具有表現力。電視鏡頭能讓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加直觀,也更能讓受眾獲得感知。在做會議新聞報道時,記者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優勢,多做現場報道,多采用現場同期聲。另外,攝影記者還應該下苦功夫提高新聞拍攝的質量。新聞編輯在選取素材時,應盡量采用能說明問題、具有表現力的畫面。
電視會議新聞的改革是一場全方位的變革與創新,新聞從業者既需要轉變新聞報道的理念,克服惰性思想,也要從采編技術上實現突破。會議新聞報道必須回歸受眾本位,挖掘新聞亮點,做出讓受眾喜聞樂見的報道,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宣傳效果。會議新聞的改革是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新聞媒體專業化進程中必須邁出的一步。而電視媒體,在互聯網信息化浪潮急速沖擊下的今天,轉變思維,在改革與創新中不斷奮發前行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降低視角,立足于廣大受眾,遵循新聞報道“價值性”“貼近性”“趣味性”的原則,在報道方式上不斷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做出讓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既是電視會議新聞的價值體現,也是今后發展的必經之路。
[1]新華社新聞研究所.鄧小平論新聞宣傳[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2]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趙晶(1987-),女,云南蒙自人,碩士,研究方向:網絡新聞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