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婷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
關于做好評論類電視節目的幾點思考
鄧 婷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臺)
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的核心內容,其不僅代表了該媒介的自身立場與態度,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態度。在眾多媒體當中,新聞媒體是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媒體,也是受眾最容易相信和呼應的媒體,因此廣播電視應引導我國社會的輿論方向,發揮其在輿論當中的作用。本文對國內評論類電視節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提升評論類節目,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節目現狀;評論類電視節目;新聞評論;新聞報道
新聞評論和新聞報道是組成新聞媒體的兩個重要部分,若把新聞報道作為新聞媒體的根基,新聞評論則是其靈魂[1]。例如:央視在1994年推出了一檔名為《焦點訪談》的節目,由于其能夠針對當下的重點事情進行剖析,分析出其中的利害關系,受到了我國廣大觀眾的認可,從而成為了央視重要的節目。一直到今天,該節目依然是央視的重要節目之一。伴隨著評論類節目的崛起,地方電視臺對評論類節目也日益重視,如北京電視臺的純評論節目《城市》、陜西廣播電視臺的談話類節目《開壇》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從整體上來看,在電視擴展新聞評論的陣地時,評論節目從深度和廣度上都有了很大進步,但從其整體水平上來看,多數評論節目都存在著一些缺點(如以偏概全、主觀性太強等),導致這些評論節目難以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對評論類節目進行創新和改革是當下媒體工作者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1正確把握輿論導向
作為政府的喉舌,新聞媒體在做評論類新聞時需要從黨和政府的角度出發,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幫助群眾樹立正確的輿論觀念[3]。所謂的新聞評論,就是由媒體方面所開展的一種監督形式。該種性質要求評論類的新聞節目必須講求節目的方法以及節目的整體布局,確保節目內容和產生的效果在預期的范圍之內,能夠兼顧局部與整體,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問題,幫助群眾分析當前的熱點問題。評論類新聞節目的出現促使人們能夠更加熱切地關注黨和政府的動向,促使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更加親近。
2.2深入挖掘題材深度
如果想要充分發揮新聞評論節目所具有的監督作用,就需要對所報道的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由于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優勢,使新聞行業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新聞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要提高節目的吸引力,得到觀眾的青睞,就必須在節目深度上做文章。一是報道要立體化;二是表現手法要多樣化。
2.3傾力打造節目個性
在我國,很多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所采取的模式都是較為單一的,其主要的流程為主持人對所要報道的新聞進行闡述,然后播放記者采訪的具體內容,使觀眾對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安排專家或是評論員與主持人共同討論。針對這種單一的流程,應對其進行改革,以打造出與眾不同的新聞評論節目。例如:目前流行的新聞形式——電視讀報,其選擇前一天報紙上較為重要和流行的內容進行評價,主持人可以根據需要加入一些個人的觀點。如此一來,能夠將各種媒體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吸引人們對該節目的關注。
2.4選題要注重效果、講究方法
新聞評論節目將文字、聲音及圖片充分結合在一起,給予觀眾不同的觀賞效果,具有較強的說服力,使觀眾能夠得到更加深刻的領悟。上述新聞評論節目所具有的特點,使相關工作人員明白方式方法的重要性,要注意整體和局部的統一性。新聞評論節目通過播放一些具有較強社會影響的新聞,使人們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因此,新聞評論節目當中的選題都要追求反饋效果,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觀看該類節目時,都想知道事件的發展情況與最后的結果。當觀眾看到新聞評論節目中的事件的問題得到解決時,其便會對該節目產生好感,也會更加愿意觀看該節目。
2.5注重對事件的調查和取證
要想使新聞評論節目具有很強的說服性,還應注重對事件的調查和取證,如果該過程缺失,主持人僅僅依靠說來開展該節目,無法使人信服,導致該節目的效果很差。
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需要以事件本身的發生和發展為基礎向外延伸,通過不斷的調查取證,保持節目說服性。所以,新聞評論節目要注重對事件的調查取證,然后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從而得出具有較有說服性的結果,吸引觀眾的眼球。
2.6培養優秀的從業人員
評論類的新聞節目需要確定自身的輿論導向,樹立正確的評論觀點。作為新聞記者,其本身需要具有高超的新聞分析能力以及對待事物的評判能力。記者在尋找新聞素材的過程中就已經了解了事情的脈絡,從而去除新聞中失真的部分,不為受眾群體帶來迷惑性的導向。
近年來,我國的新聞媒體一直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當中,不少新聞節目為了創新發展,不斷地采用傳播的手段來推出新的新聞傳播形式。如今,新聞媒體已經從技術上得到了革新,評論類的新聞節目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隨著其對熱點新聞的深入分析和評論,促使新聞內容變得更加具體,該種形式成功地吸引了受眾群體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