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莎莎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
政治文化與新聞傳播關系探究
徐莎莎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
近年來,我國大眾媒介新聞傳播對受眾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產生巨大影響。本文以政治社會化為研究視角梳理了中國近年的新聞傳播與政治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探析了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與政治文化的變遷,對目前國內新聞傳播與政治文化研究現狀及不足進行分析與總結。
新聞傳播;政治文化;新媒體
一般而言,政治文化是民族的政治心理和心態。阿爾蒙德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1],它往往表現為群體性的政治心態或者政治無意識。[2]中國的學術新聞傳播研究歷來強調與政治的關系,清朝末年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政治新聞學,大部分認為以梁啟超在1896年發表的論文《論報館有益于國事》為標志。[3]從歷史發展的維度來看,新聞傳播活動促成了當代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動了大眾傳播媒介對政治生活的介入。下面就近年新聞傳播與政治文化關系研究的主要話題或方面進行簡單概述。
政治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過程被政治學稱為政治社會化過程。近年許多研究者認為新聞傳播媒介在社會或者個體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大眾傳媒在政治社會化中的這一獨特地位,也使其成為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學者們關注和研究的熱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化,政治社會化研究在我國得到更多的關注,尤其在大眾傳播媒介政治功能研究領域,政治社會化的視角逐漸成為新聞傳播專業學者關注的重點之一。
大多數學者認為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渠道是可以傳遞政治信息、傳播政治文化、影響和塑造社會成員政治意識和政治情感的工具,是現代社會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通過新聞傳播活動吸引社會大眾對政治問題的關注來增強公眾的政治認知,或者直接在輿論宣傳中直接宣傳某種政治觀念、政治情感。一種新的政治文化要上升成為社會的主體政治文化就必須借助大眾傳播活動。
網絡媒體的興起也給政治社會化帶來廣泛的影響,許多學者在文章中談及網絡新聞傳播在政治文化宣傳和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當然也有學者對當代媒介政治社會化的負面效應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來了相應的對策。主要集中網絡在社會化過程中的負面作用以及過度社會化。筆者認為,隨著政治文化與新聞傳播在現代社會中作用的深入,大眾傳播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已成為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尤其是新媒體領域的研究必將使政府提高輿論控制能力,促進民主制度的推行。
互聯網時代到來后,我國新媒體的社會化趨勢迅速擴大,互聯網已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從許多學者的論著中可以看到,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特性相差很大,互聯網的即時性、交互性等為受眾展示了一種新的監督方式,提供一個新的參與渠道,使受眾參與民主政治的成本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網絡虛擬環境中的政治文化與現實中的政治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新媒體受眾群體中所呈現出的政治文化可以說就是現實環境政治文化的意義延伸。
綜合各學者的研究發現,新媒體的發展與政治文化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互聯網的發展為傳統的政治文化傳播提供新的傳播渠道,豐富了傳播方式,政治文化的傳播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信息網絡化促使了參與性民主政治文化的發展;網絡的發展為政治文化的國際化交流提供了平臺。
此外,許多學者提出網絡傳播方式對現實政治文化傳播造成不小的阻力,使社會主義政治文化面臨“意識形態西化”的風險。許多學者認為互聯網削弱了政府對話語權的控制力,同時政府在傳播主流的政治文化時有一定阻力,甚至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網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西方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4]由于互聯網的特殊性,各類不利于社會穩定的輿論經過快速的網絡傳播,很容易在受眾群體中造成消極的社會影響,對受眾的意識形態可能造成不好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受眾,通過對近期網絡輿情事件分析,網絡熱點話題多涉及公共權力監督方面。[5]
大眾傳媒新聞傳播在人的政治文化學習和傳播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處于轉型期的我國在經濟、文化方面不斷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政治領域正經歷著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尤其是新媒體背景下,如何在新的環境下摒棄傳統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如何應對新局勢下國家在政治層面上面臨的挑戰,如何借助多種新聞傳播手段構建新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等方面仍待研究。
[1][美]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2]唐海江.政治文化與中國當代新聞學[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3).
[3]陳力丹.近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概述[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4]揭萍,熊美保.網絡群體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會科學,2007(9).
[5]董娟.轉型期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綜述[J].經營管理者,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