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美食視頻平臺“一人食”發展優勢分析
李 妍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2012年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隨之而來的是美食推介平臺的井噴。與單純的圖片文字組合不同的是“一人食”主打美食短視頻,比起圖片,視頻更能沖擊視覺的動態分享帶給“一人食”更多社會關注。“一人食”的推廣對象主要是每天獨自一人生活的都市男女,倡導一個人吃飯并不孤獨。本文將以“一人食”為探討對象,對“一人食”的發展優勢進行分析與探討。
美食推廣平臺;一人食;優勢分析
在優酷的“一人食”自平臺上他們是這么介紹自己,“每集教會你做一道菜,介紹一位有趣的人,展現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相信無論誰都避免不了一人食,即便食物簡單也可以吃的很開心。所以,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
2012年底,一位辭職的媒體人蔡雅妮推出的3分鐘美食短片在網絡上廣泛傳播。根據“一人食”在優酷自頻道首頁顯示,目前視頻點擊量已經達到1 139萬次,粉絲為63 618人,而在“一人食”官方微博頁面顯示,微博粉絲數已達到78萬人,隨著粉絲量的逐漸擴大,“一人食”舉辦了千人粉絲參與的線下活動,出版了《一人食: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的珍藏書籍,不斷擴展發展范圍。
在“一人食”創辦者蔡雅妮看來,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食物有超乎想象的治愈力量,它能填飽肚子,更能治愈孤獨。
新時代人們餐飲習慣有了很大的變化。家庭組成規模越來越小,獨身人群逐漸擴大,人們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聚餐,這些無疑都是“獨食者”越來越多的原因。比起其他排解孤獨的方式,做飯可以說是最能吸引受眾的方式之一,人們可以邊學邊做,既排解孤獨情緒,也能讓自己吃得更好,這同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比起那些單純推廣美食介紹做法的平臺,“一人食”的創辦顯然更具有自身特色。
從優酷“一人食”自頻道統計得出,在創辦前期,“一人食”采取的是密集更新的方式,從2012年11月20日第一期到2013年2月24日,共發布11條視頻,且時間間隔在1周內,來吸引受眾并穩定粉絲群體。在逐步穩定之后,2013年4月24至今,“一人食”視頻的播放周期開始延長,間隔在1個月左右,這種間隔長的播放模式更能夠細分粉絲與游客。
除了播放周期不同外,“一人食”在內容的設置上也越來越豐富,每期一位主人公一道拿手菜,主人公與食物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小故事牽連。每期內容緊扣主題,還推出了“城市吃一天”系列,推薦各個城市美食。
因為“一人食”在創辦前期均由創辦者一人完成策劃制作,更具有創辦者希望透露出的個人品牌特色,與其他視頻網站做原創內容的傳統方式不同,“一人食”還堅持商業不能影響內容,也就是說,“一人食”目前暫不考慮在美食欄目中植入廣告,他們堅持以內容為主,推廣優秀的內容。
“一人食”視頻自媒體平臺選擇在優酷視頻,比起其他視頻網站,優酷對于原創視頻的容納度與包容度更強,無論是業余還是專業人士,都可以在優酷平臺進行視頻分享,這與其他平臺的高門檻不同,優酷面向底層的分散的群眾獲取信息及資源。此外,2015年末,阿里巴巴收購了優酷與土豆,比起其他平臺有了強大的資金來源。
“一人食”的創辦人蔡雅妮是一位資深媒體人,她曾在《第一財經周刊》擔任圖片編輯工作,資深的工作經驗給“一人食”的創辦提供了很多的創意。視頻中的主人公也應該算作“一人食”的主要構成部分,每期的主人公多數都是創辦者的朋友,他們有著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見解,與“一人食”的創辦主題相契合。
無論是蔡雅妮本人還是聘請的后期制作團隊或是視頻里的主人公,他們各有特色,對美食有著不同的認知見解。
視頻中每期不同的主人公帶來的不僅是美食,還有與美食有關的故事,賦予了節目大量的感情色彩。故事包含著愛情、親情和友情,在制作食物時透露出的滿滿的情感也是節目的吸引點,甚至故事比食物本身更吸引人。
在新經濟時代,網絡與美食的結合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主要構成,網絡視頻推廣對于美食的傳播程度不亞于電視節目。而在網絡逐漸滲透人們生活時,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網絡的世界中,他們孤身一人上班工作、下班回家。但是,由于網絡的低門檻,美食的號召力,越來越多的同質化平臺出現,美食平臺也未能擺脫跟風模仿的圈套。
比拼越來越激烈,網絡還將會帶來國外優質資源一同競爭,優勝劣汰,只有在比拼中有著長遠的目光,緊緊把握平臺本身的定位,做好內容與服務一同發展,才能在競爭中不被淘汰。
[1]陳全忠.《一人食》微電影孤獨變繁華[J].精彩創業,2015(1).
[2]麥嵐.孤獨經濟學[J].齊魯周刊,2015(9).
[3]依江寧.一人食孤獨滋味引發的財富[J].意林,2014(24).
[4]楊婷.[J].環境與生活,2015(7).
[5]東亮.蔡雅妮.上海 美女打造《一人食》[J].新青年(真情),20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