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雙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新技術語境下中國電影聲音創作方法分析
陸曉雙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自我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出現至今,電影聲音的技術已經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從光學錄音到今天的數字化錄音,從二聲道立體聲到杜比全景聲,這些變化成為了電影史上重要的變革。本文旨在探究在新技術語境下如何在電影聲音創作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研究出感官體驗更優的創作方法,為今后的電影事業打下基礎。
新技術語境;中國電影;聲音創作方法
藝術的發展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步進行的,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也使今天的中國電影技術發展迅速,在藝術呈現方式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而在當前的新技術語境下,如何讓電影帶給人更好的觀影體驗,是電影業所高度重視的問題。感官體驗是受電影聲音所影響的,因此電影聲音的技術革新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1.1單聲道到立體聲
每一次的技術革新都會給電影事業帶來質變。中國電影的聲音技術歷經二聲道立體聲到多聲道立體聲,再到今天的杜比全景聲,不斷進步的電影聲音技術帶來的是更優質的感官體驗。在20世紀初我國電影更多還是單聲道,而我國的電影技術歷經幾十年的變革,也達到了技術上的高水準[1]。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社會現狀和社會制度的影響,中國的電影技術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巨大,但是中國的電影技術在不斷地努力下成果顯著。1986年,中國正式從單聲道走向多聲道立體聲,而《鴉片戰爭》這部電影的出現更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數字化取得重大成果。在當今新技術語境下的時代,中國電影的聲音創作方法更是走上了高一級的臺階,觀眾的感官體驗也更好。
1.25.1環繞立體聲
環繞立體聲是一種類似于將聽者包圍起來的方式,使視覺和聽覺同時作用,更具感染力。主要是對于音色的處理和聲音細節的感染力表現。在2002年的電影《英雄》中,我國電影首次使用5.1環繞立體聲技術[2]。這一技術的運用使電影本身的聲音細節顯得更為突出,表現力也更明顯,例如:在電影中的戰爭場面時,對于兵刃碰撞和坐騎的聲音細節,采用此技術表現得非常到位,聲音的感染力更加突出,觀眾的觀影感覺也更為直觀。
1.37.1環繞立體聲
與5.1環繞立體聲相比,7.1環繞立體聲使用了4個環繞音箱,增加了側后方的兩個聲道,因此在聲音的表現力上和動態上比5.1更具有代入感,即觀眾觀影時的空間感和真實感更為明顯,電影中角色的聲音表現也非常細膩,觀眾可以在觀看時直接體會到整部電影的劇情走向和人物特點。7.1環繞立體聲著重強調的是一種代入感,讓觀眾設身處地一般進入電影細節。
1.4杜比全景聲
杜比全景聲是在2012年4月24日發布的全新影院音頻平臺。相比于5.1和7.1,這一技術主要體現的是聲音的動態性。杜比全景聲技術可以讓聲音覆蓋在影院的各個區域,環繞式包圍著觀眾,在動態效果的營造上實現了質的飛躍。另外,頂部設置的揚聲器使聲音效果更為逼真,觀眾通過聲音便可以體會到電影畫面所帶來的沖擊力。2012年,我國第一部采用杜比全景聲技術的影片《一九四二》上映,標志著新技術語境下,中國電影聲音創作技術上所取得的歷史性突破。
2.1電影聲音所蘊含的藝術氣息的體現
現階段的電影聲音創作上注重對于電影本身藝術氣息的表現。而表現藝術氣息,體現在對特定場景的聲音進行特定處理,使聲音適合語境和人物特性。例如: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片頭是一段山西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用細致的鑼鼓聲描寫,將觀眾帶入電影的場景。而全片所表現出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感非常明顯,而有了聲音的引導,觀眾便自然能理解故事情節,使全片意圖表達的藝術氣息顯示出來。在片尾三太太去世時,戲曲聲一直存在,觀眾通過這種戲曲聲便可以感受到封建時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整體社會風氣的問題。
2.2電影聲音表現出的真實性
電影聲音的真實性,表現在觀眾的感官體驗上。通常來說,強烈的聲音所能表現出的真實感更為明顯,例如:戰爭片中的槍聲、炮聲等。而現在的電影更加注重靜態場景的聲音描繪,即在安靜的環境下通過聲音的表現,來讓觀眾體會到全片意圖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在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在主角徒步去城里尋找學生的一幕,通過對女主角腳步聲音的著重表現,觀眾可以在觀影時體會到這一過程的艱辛,也能真切感受到主角愛護學生的情感。可以說這種聲音的表現形式就是為刻畫某個人物而量身定做的。因此做到對電影聲音每個細節的精確把握,才能使整部電影的真實性體現出來,從而被觀眾所接受。
中國的電影聲音技術在現階段新技術語境下的時代,電影聲音的創作方式將會是今后電影制作優先考慮的部分。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電影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電影聲音的優秀創作方法應該被廣泛運用,并在以后的電影創作當中加以運用,使我國的電影行業水準保持在世界的前列。
[1]詹新,劉媛媛.“記憶的回聲”——《高考1977》影片聲音創作分析[J].音響技術,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