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瑞 張夢寧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轉變與突破:新時期背景下我國媒體對災難性事件報道的變化
楊瑞瑞 張夢寧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我國媒體的新聞報道經歷了一個改革創新的變化過程,尤其是對于社會突發性新聞報道來說,其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與突破。從“5.12汶川地震”到玉樹地震,再到“8.12天津塘沽爆炸案”等一連串的災難性新聞事件中來看,我國媒體打破了傳統的災難性事件報道的模式,重視人文關懷,進一步彰顯了國家形象。本文將從災難性新聞報道內容上著重分析近10年來我國媒體的變化以及產生變化的原因。
災難性報道;轉變;突破
(一)報道內容的變化
近年來,國內發生了不少災難性事件,我國的媒體報道方式也在逐漸發生變化。1978年,唐山地震發生,《人民日報》做出了《人定勝天》的報道;2003年,“非典”事件發生,主流媒體處于“失語”狀態;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人民日報》逐漸轉變報道風格,在報道主題上逐漸偏向災情實況、政府積極行動、救援措施、哀悼與慰問以及民間行動與捐助這5種主題;2015年,天津塘沽爆炸案發生,主流媒體更是打破思維定勢,注重平衡報道,講求“度”的把握,不僅從文字、圖片、視頻以及表情符號中能看到新聞報道的變化,而且從微博大V以及各界明星對災難的救助與捐款情況也能看到變化,這些變化都極大地提升了災難性事件報道的影響。
(二)報道方式的變化
從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到2015年的天津塘沽爆炸案,我國媒體的報道方式變得越來越人性化,信息更加透明化。唐山地震發生時,受眾獲得的信息大多來自報紙;汶川地震時,受眾從電視上獲得災難信息;天津爆炸案時,受眾更多是從微博、微信上獲得災難信息。天津塘沽爆炸案發生,央視新聞動用了無人機航拍爆炸中心現場,極大地提高了傳統媒體的影響力。當天,新浪微博用戶@小寶最愛旻旻于23:26發布了爆炸現場的視頻,成為事件首發。之后,眾多網友在微博、微信平臺上傳事故現場照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中時效性不足的缺點。隨后,微信朋友圈轉發大量的微信截圖“我爸就是你爸”等內容,在報道方式上許多知名微信公眾平臺,如“新聞傳播”的微信公眾號更是以事件為例編寫文章,許多公眾號多采用倒金字塔式和平鋪直敘式的結構編寫文章,帶來了眾多的轉發量和點擊量。
(一)更加重視人文關懷
我國媒體突破了傳統模式,在災難性報道中更加注重人文情懷。以2003年的“非典”事件為例,我國媒體對災難的嚴重程度以及死亡人數三緘其口,處于“失語”狀態,嚴重侵犯了受眾的知情權。如今,我國媒體對災難性新聞報道發生了積極的轉變,報道內容更偏向于對遇難者的關懷幫助,以及受難者的心理治療、人民群眾捐款集資抗災、災后重建等群眾切實關心的問題,處處體現出我國媒體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情感。
(二)充分發揮新媒體的重要作用
網絡時代的到來揭開了新媒體發展的重要篇章,當災難性新聞發生后,群眾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微信、微博、網頁等各種渠道第一時間了解相關信息,改變了傳統媒體傳播速度慢、傳播渠道單一等問題。溫州7.23動車事故和天津塘沽爆炸案的消息都是最先在微博上發出來的,并且在生活節奏較快的時代背景下,受眾越來越傾向于依靠新媒體來獲取信息。因此,新媒體已然成為災難性事件報道中最主要的信息傳播途徑。
(三)有效保障輿論引導機制
黨的十七大提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隨后政府陸續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法律文件,為災難性事件報道以及新聞立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打破了政府以往對災情限制性的報道規定。媒體逐漸掌握了輿論話語權,重視信息公開透明,新聞報道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與突破。
(一)國家新聞政策體系的轉變
時代在進步,國家政治意識在改變,我國的新聞政策體系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使新聞成了政府的“喉舌”和宣傳平臺,只允許在新聞中宣傳社會主義的優勢,缺乏新聞自由,讀者參與度低。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新聞發言人制度得以進一步完善。新世紀以來,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和多元化的傳播渠道讓公眾能在第一時間接收到外界信息。《突發事件應對法》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讓新聞報道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推動了新聞自由化。
(二)公眾主體意識的變化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各社會階層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受眾階層越來越多樣化,受眾結構不斷改變,引發了各種利益沖突,加劇了社會矛盾。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成為媒體報道社會性突發事件的重要題材。在新時期,公眾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主體意識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公眾開始轉變為“權利的主體”和“市場的受眾”,鑒于知情權和傳播權,我國媒體也對公眾的地位引起了高度重視。從汶川地震到天津塘沽爆炸案等災難性事件中的信息傳播來看,越來越多的受眾參與到信息傳播過程中,主體地位比較突出,我國媒體報道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與突破。
(三)國際傳播環境的影響
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始全面融入世界市場,面臨著外部生存環境的嚴峻挑戰。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世界邁入信息全球化時代,各國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媒體如何在新聞報道中維護國家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進而如何樹立社會主義中國新形象,成為一個艱巨任務。當“汶川地震”發生僅幾分鐘后,新華社就向全世界發出了第一條英文快訊,我國發生重大地震災難的新聞隨之傳遍全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從中可以看出,在災難性報道中,我國政府和媒體牢牢把握住了輿論引導權。因此,不同歷史時期國際傳播環境的差異,也是促使新聞報道方式轉變的一個重大原因。
在信息全球化時代,災難性事件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對象。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媒體在災難性報道中突破了傳統的報道模式,樹立起創新報道理念,這種轉變與突破是我國媒體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的信號燈,是我國新聞事業發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1] 寧燕.災難性新聞中傳播主體和傳播行為承擔之倫理規范[J].新聞世界,2009(06):85-88.
[2] 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
G212
A
1674-8883(2016)24-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