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臻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反轉新聞前提下自媒體的行為簡析
——以“羅爾事件”為例
蔣佳臻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15)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播者不單局限于傳統媒體,用戶生產新聞的趨向也越來越強,引發了接連不斷的反轉新聞現象,這對新聞的真實性帶來了挑戰,也對媒體公信力形成了考驗。本文以“羅爾事件”為例,分析反轉新聞前提下自媒體行為的表現及應對措施。
反轉新聞;自媒體;媒體公信力
近年來,“反轉新聞”的鬧劇不斷上演,從“外國小伙和中國大媽誰撞了誰”到“湘潭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網絡媒體中反轉新聞的現象屢見不鮮。傳統媒體步入反轉新聞也已不足為奇,而運用自媒體玩“反轉”的現象不得不讓人反思。
所謂逆轉新聞,或稱反轉新聞、新聞反轉劇,又稱新聞烏龍事件,是指最初報道的新聞向相反的方向轉變,隨著新聞報道的不斷深入,事實真相被更加客觀全面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受眾立場急劇逆轉,并表現出與之前截然相反的態度。[1]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逆轉新聞中逆轉的不是新聞,而是新聞記者的報道角度和結果,進而引起受眾對事件或當事人的態度逆轉,即不同的報道內容所引發的輿論逆轉。[2]前不久發生的“羅爾事件”,通過自媒體生產熱點,不少受眾參與到傳播過程中,讓該事件成為社會備受關注的新聞。
2016年11月,羅爾在微信公眾號上先后發表了幾篇文章,為其白血病女兒募捐,獲得了不少善款。其中《羅一笑,你給我站住》這篇文章受到公眾大幅度撰文轉發,在沒有考察新聞事件是否真實可靠的情況下,媒體便撰文報道,不少受眾也捐出自己的愛心,促使這篇文章在短短兩個小時內籌集到了200多萬元的資金。基于此分析,筆者發現自媒體的行為表現具有以下特點:
(一)用標簽包裝新聞
在充斥海量信息的新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由以往的深度閱讀轉為碎片化閱讀,受眾不再深入了解事件的原委,而是更關注信息傳播的速度及爆點。為迎合碎片化閱讀,媒體運用的標簽很可能直接激發受眾頭腦中對某一事物的印象。就事件本身而言,因其包含“白血病兒童”“高額醫藥費”等標簽引發受眾的同情,又通過“每轉發一次文章,就捐 出一塊錢”的方式引導受眾捐款。通過標簽包裝新聞的方式,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吸引受眾,從而影響受眾對新聞對象的認知,讓該事件愈演愈烈。
(二)與商業公司進行利益合作
新媒體時代下,媒體的運營與管理的方式傾向于以市場為風向標,運營者擁有一定的媒體經驗,加之自媒體大多數發布的是個人的親身經歷或感受,信息源多來自自媒體用戶,發布的內容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性,受監督力度較小。商業公司則以營銷手段獲取經濟利益,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新聞的“賣點”上。就該事件而言,自媒體與商業公司進行合作,形成了“羅爾賣文,公司捐款”這樣一種模式,吸引受眾眼球。隨著朋友圈轉發與捐款人數的增多,其號召力逐漸增強,又經各媒體的助推,進而突破地區限制成為全國性的話題。
(三)媒體對信息的把關本領不強
新媒體的進步拉近了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距離,UGC的發展又促使人人都有生產新聞的可能,全民參與傳播及各媒體獨具特點,這對媒體的把關人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把關的不強造成了虛假信息的肆意傳播,這是引發反轉新聞的一個主要原因。整個新聞事件僅僅來自羅爾個人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信息來源單一,且個人公眾號發布內容的真實性是很難保障的,發文的真實意圖也很難知曉。部分媒體缺乏對新聞的調查與核實,直接對該文章進行轉發并報道,增加了該事件持續的熱度。
11月30日,各大媒體開始揭底“羅爾事件”,直指羅一笑醫藥費并無欠費,羅爾家產豐厚并沒有達到需要賣文向社會募捐的地步。這直接導致廣大網友斥責羅爾故意營銷,后經協調,微信將200多萬捐款原路退回。至此,“羅爾事件”得到反轉。仔細研究近年來的“反轉新聞”事件,究其根源離不開新聞媒體的責任。筆者對反轉新聞引發的對策與思考如下:
(一)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反轉新聞實質上就是一種新聞失實,雖主要集中發生在社會新聞中,看似無傷大雅,實則對新聞當事人、媒體、社會、公眾等都會造成消極影響。[3]作為媒體人,要把新聞的真實性放在第一位,以追求真實為職業的生命,徹底追究新聞細枝末節,防止低級錯誤;不能僅僅依靠快速挖掘新聞為己任,即便在信息時代“搶”新聞,也要建立在真實客觀的基礎之上。直接“求新”“求快”而忽略“求實”就是捐本逐末。失去真實性的新聞不但違背新聞的原則,而且會增加公眾的質疑,使新聞媒體陷入公信力危機之中。
(二)自發承擔媒體的社會責任
自媒體作為新興媒體,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然而它也存在著諸多缺陷和問題,如過分強調標題、大打情懷牌催人淚下等。針對這些問題,自媒體應增強作為新聞媒體的意識,自發承擔起社會責任,對發布的新聞負責,配合其他新聞媒體引領社會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公眾輿論走向歧路時及時發聲糾錯。避免貼標簽誤導受眾對新聞事實的判斷,更不可進行道德捆綁。
(三)受眾要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時間快,反應靈敏的自媒體占據絕大多數,受眾處于“信息海洋”之中。面對各式各樣的信息,受眾自身應保持清醒的頭腦,首先要學會對信息進行甄別,不要盲目跟風發言或采取極端措施;其次,對于持懷疑態度的信息通過各種方法進行核實,降低被欺騙的可能性;再者,受眾要給予媒體鼓勵,不可因個別事件喪失對媒體的信任,而應監督媒體發布的信息,保持較強的參與感。
基于反轉新聞自媒體行為及應對措施的淺析,筆者發現經自媒體發布的新聞本身就存在不規范、主觀性較強、缺乏信息核實的現象。因而面對復雜的新聞事件時,各大媒體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切勿輕易定性,應緊跟事件動態,獲取事件相關的訊息,正確地引導輿論;同時,受眾也應提高辨識信息的能力,理性地表達個人意見,不可盲目跟風,從而降低反轉新聞的發生率。
[1] 石焱袁,劉沖.逆轉新聞的成因及應對策略[J].青年記者(下),2014(4):54-55.
[2] 劉宏.逆轉新聞頻繁出現說明了什么[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07-28(007).
[3] 吳星星,靖鳴.試析自媒體語境下的逆轉新聞現象[J].新聞愛好者,2016(3):56-59.
G206
A
1674-8883(2016)24-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