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哲
(河南工業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
網絡環境下的大眾傳播研究
李哲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鄭州450052)
摘要:本文主要從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的特點著手,分析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存在的問題,為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眾傳播;理論參考
(一)傳播主體多元化
北京時間2015年3月10日,CBA總決賽首戰北京男籃103︰84力克遼寧男籃,各體育門戶網站紛紛發布消息。19個小時內,搜狐體育的評論參與人數17000多人,評論條數2500多條;同期,騰訊體育的評論條數達11000多條。這充分顯示了公眾參與體育新聞評論的積極性。而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并且擁有傳統媒體不可企及的威懾力,根本上源于其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主體來自各行各業,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大眾都可通過網絡平臺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作論述,從各種角度隨心所欲地闡述。
(二)傳播內容豐富性
在網絡高度發達、傳播速度迅猛的今天,時間就是效益,大眾傳播的時效性更強。這也表明民眾對于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大眾傳播的內容也隨之不斷豐富,尤其是大眾傳播的娛樂化發展趨勢,使得網友的評論更是“不拘一格”“千奇百怪”,極具個性,內容復雜且數量龐大。傳播信息復雜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傳播的信息不僅僅是當下的信息,更有復雜多樣的歷史信息。大眾傳播的大信息量離不開大容量的數字信息存儲硬盤,尤其是網絡門戶網站的專題報道和數據庫。
(三)傳播環境復雜化
隨著人們對信息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各大門戶網站也不斷更新和完善,以迎合受眾的不同需求。我國目前有很多大型的綜合網站,涵蓋方方面面的信息。網絡的超容量使得空間的概念被弱化,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又使得網絡用戶在進行網絡交流時更無空間、時間的限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界限被打破。傳播者可以實現點與點的互動、點與面的互動,既可以選擇與個體用戶交流,也可以選擇與傳播媒介互動。例如,微信的朋友圈,既可與陌生人聯系,又可與好友互動,且空間可分離。
(四)傳播受眾逐漸分化
當今受眾獲得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多樣化,對于信息的需求類型多樣,對傳播平臺的選擇也各有差異。這種現實使得受眾呈現出一種群體分化的趨勢。網絡平臺的發展實現了以個人為單位的個人興趣、個人需求、個性化的傳播平臺,而相應的信息傳播也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個人的差異和需求,滿足“私人訂制”的需要。例如,在搜狐打造新聞自媒體平臺上,用戶可以用個人賬號登錄網站,選擇感興趣的信息。
(一)傳播內容的真實性缺乏保障
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大眾傳播平臺的豐富使大眾言論自由化,公眾話語權得到最大程度實現,同時也使得大眾傳播呈現出一種無序的狀態,公眾在發表觀點時想寫就寫,想罵就罵,將個體虛無度無限擴大,公眾言論偏激,虛假信息猖獗。網絡的隱匿性使得公眾在發布評論信息時缺乏責任感,一些虛假信息、謠言通過個人賬號發布后,傳播途徑呈現出樹狀分裂結構。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都擁有大量的目標受眾,這些受眾如同一個個信息支點,不斷地把信息傳到下一個支點,使得虛假信息得以迅速傳播。
(二)傳播內容的娛樂化傾向嚴重
美國文化傳播學家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指出,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了娛樂的附庸。在娛樂泛化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新聞的價值評判標準發生了變化,新聞、評論的價值僅僅取決于它能帶來多少笑聲或噓聲。傳播內容的泛娛樂化使得公眾對新聞信息缺乏正確的認知,一些人以娛樂新聞的方式拋出噱頭,吸引受眾關注,但新聞內容卻很膚淺,影響了公眾對于新聞真相的認知和對新聞的深刻解讀。
(三)媒介把關人缺位,公眾責任感欠缺
所謂“把關人”,是記者、編輯、主持人或者作為組織的電臺、電視臺、報社等,他們對信息資料進行篩選,受眾作為被主體控制的客體,處于傳播過程的末端。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方式的豐富打破了傳統媒體作為第一信息源的桎梏,傳統媒體的把關人特權也受到了沖擊。大眾傳播主體眾多,且隱匿于網絡下,其傳播內容龐大,話題眾多,也包含著一些色情、暴力信息、圖片、視頻等。但與之相應的把關程序、把關模式卻不夠完善,在把關人缺位的情況下,自媒體用戶的個人道德感、責任意識等在其發布體育新聞評論時尤為重要,用戶應注重自尊、自律,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過激的言論只能激發公眾的不良情緒,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
(四)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安全隱患堪憂
網絡環境下,大眾的自主權只是片面的,真正處于統治地位的仍舊是媒體的主宰者。在網絡高度發達的背景下,網絡化用戶無法逃脫時時刻刻的監控。在你瀏覽網頁、搜索信息、發布信息、注冊賬號以及參與其他任何網絡活動時,你的瀏覽的歷史信息、你發布的消息等都被整理、歸檔、儲存,成為你的個人數據。而自己的信息也暴露在網絡監控之下。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監控的力度會不斷加強。近年來,人肉搜索事件層出不窮,一些公眾人物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等種種細節,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落入網絡的陷阱。
(一)結論
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主體、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等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但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信息真實性難辨、傳播內容娛樂化傾向嚴重、信息傳播安全問題等,制約著大眾傳播的健康發展。
(二)建議
網絡環境下,大眾傳播的健康發展需要廣大網絡用戶加強自我道德修養,規避道德失范行為;也需要媒體要做好把關人工作,提升職業素養,多方合作,共同發揮把關人角色的功能;更需要政府加快法制建設步伐,完善制度法規,擴寬輿論監督渠道,提升輿論監督水平,為大眾傳播的健康發展提供和諧、健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陸小華.新媒體觀——信息化生存時代的思維方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34-35.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59-01
作者簡介:李哲(1992—),男,河南鄭州人,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學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