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佩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淺析網絡公共輿論的價值和危機
杜佩
(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為公共輿論的傳播提供了新載體,它成了傳播大眾意見的主要傳播途徑。“網絡是雙刃劍”,在傳播過程中,公共事務的復雜性和公眾看待問題的偏差性在使網絡公共輿論產生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危機,因此建立健全網絡輿論調控機制對黨和政府來說迫在眉睫。對網絡公共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可以充分發揮公共輿論內在價值功能,也可以推進建立和諧社會。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輿論;價值;危機
互聯網的崛起為大眾傳播和公共輿論的發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傳播信息的環境,網絡輿論吸引著大眾并會引發大眾對某事件的熱議,進而影響事態的發展,對公共事務管理和社會生活調節有重大的影響。當然,網絡輿論在發揮價值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和負面影響,對社會的和諧穩定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因此網絡公共輿論在公眾傳播的過程中價值和危機并存,網絡公關輿論的調控成為公共傳播研究的重中之重。
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載體和交流意見的平臺,在傳播的過程中能夠反映和引導輿論,從而影響公共輿論的發展走向。網絡作為新媒體,其擁有的海量信息、方便快捷的搜索方式、信息交流互動等諸多特點為民眾自由交流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實現對信息的廣泛共享和大規模的互動,不僅在傳播的范圍上獲得了極大的延伸,同時還具有公共理性的力量,從而引導公眾對問題進行理性思考。
網絡的開放特性打破了傳統媒體對信息的壟斷和輿論的控制,從而使傳受雙方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地位平等。在網上,人們可以對當前的熱點事件各抒己見,網絡解放了公眾的話語權。民眾可以通過網絡發表關于熱點的看法,甚至可以對政府部門執政、政府官員的作風發表看法與意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事件,網絡言論的聚集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而會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
隨著傳媒業的快速發展,公共輿論的力量并不弱于行政、法律等社會強制力量,它成了一種影響事態動向的新型力量,公共輿論的價值可見一斑。網絡公共輿論以大眾傳媒為傳播載體,拓展了民主和法治信念的傳播途徑,對社會熱點和公共事務會產生重大的作用和影響。在當代社會,公共輿論是大眾心聲的一種集中表達,承載了民眾的訴求。公共輿論造就了傳播法治信念和提倡民主的重要途徑,它是創新觀念、推動發展、提高社會認同的重要力量。這有助于形成正確的輿論和鞏固輿論監督,也有助于執政者傾聽百姓的聲音從而更好地為民服務。
網絡公共輿論的可控性和生活環境的繁雜性都對輿論的生成和擴散具有很大的影響。公共輿論在傳播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生價值偏差,從而誤導大眾。網絡公共輿論亦是如此,網絡傳播迅速、網民眾多,因此網絡公共輿論在傳播中實現價值的同時也“危機四伏”。
(一)網絡輿論的惡意操控
網絡公共輿論的強勢來襲為社會的和諧和秩序穩定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動搖了民眾對社會和國家的信心。從深層次上看,公共輿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能夠消解法治力量,使公眾通過公共輿論來解讀事情的發展與結果,從而導致公共輿論凌駕于社會法律之上,這樣不僅有損公共事務的規范化管理,而且會阻礙法治國家實施政策。
受到金錢誘惑和權力的干擾,公共輿論有時也未必契合民意。公共輿論在傳播過程中要通過新聞媒體,媒體不僅要通過點擊率、收視率、發行量等獲取經濟利益,還會受到政治決策的制約,從而獲得政治支持的“合法性”力量。為謀取利益,“惡意操控”網絡公共輿論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樣會對媒體和社會造成致命的后果。
(二)網絡公共輿論的信任隱患
公共輿論的信任隱患從本質上講是指輿論事件本身的真實,輿論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虛假消息勢必會引發媒體的公信力下降。網絡環境具有匿名特性,公眾發表觀點有強烈的目的性、指向性和個人色彩。近年來,披露隱私、傳播謠言、公眾沖動盲從、文化沖突等問題屢次發生,網友大多非理性,也較為偏激。各種傳播渠道擴散負面情緒,從而造成了更大面積的負面影響。
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快捷性以及互動性,信息真偽的甄別較為困難,難以形成固定的價值判斷準則,這也是網絡引發信任隱患的重要原因。網絡惡意輿論事件越來越多,不僅有損政府形象,同時也影響更多民眾的價值判斷,阻滯社會安定。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技術發達,政府必須重視輿論引導。
(三)網絡公共輿論對社會的反作用
網絡受眾的關注點更多的是其感興趣、主觀認為正確的輿論,網絡發布者為迎合公眾的心理需求發布低級趣味的輿論,使得輿論價值發生偏離。從本質上說,公共輿論具有軟性約束力,通過傳播輿論進而影響受眾的心理。
受眾的心理具有懷疑、好奇、逆反等特點,若傳播方式不當,受眾會產生反感從而轉向反面,質疑公共輿論的真實性,這樣網絡輿論的價值就會衰減。公眾容易被煽動,從而影響其判斷價值是非的能力,對當事人進行侮辱性的聲討,更有甚者會借用網民的力量進行人肉搜索,這種方式對當事人造成了傷害,甚至產生群體性的暴力事件。
網民急于尋求恰當的解決方式和適宜的排解渠道,容易產生情緒型輿論。這種表達本身并不準確,另一方面網絡虛擬性、公開性的技術特征促進了情緒型輿論的傳播。網絡輿論傳播迅速、影響范圍大,在一定條件下可滋生輿論暴力、引導輿論走向。
網絡輿論是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創新傳播途徑,正確使用網絡公共輿論能夠教化民眾、引導民眾,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但由于網絡虛擬性和網民從眾心理的消極影響,網民的非理性言論引發溝通失效導致矛盾激化,監管力度缺失,這些會導致網絡輿論出現反作用,使社會安定存在隱患。因此要提高公民的理性思考能力,正確引導公共輿論,從而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和價值,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劍.作為公共政策制定基礎的網絡民意研究[D].中山大學,2007:5.
[2] 郭婷.公共危機中的網絡輿論探析[J].今傳媒,2011(8):3.
[3] 王兆喜.網絡輿論危機的生成邏輯與應對措施[J].唯實,2011(9):10.
[4] 李煒,王兆鑫.網絡時代網民輿論的政府監管和回應能力研究[J].科技視界,2014(6):7.
[5] 曾憲平.網絡輿情的政府治理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4.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86-01
作者簡介:杜佩(1994—),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