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潔
(鄭州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新媒體時代“大眾審丑”潮流現象研究
徐文潔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摘要:當前社會,價值觀念越來越多元化,“審丑”越來越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接踵而來的是各種丑的形式沖擊著傳統,解構著崇高。戲謔、惡搞、大話、水煮、偷拍、裝土、扮傻、情色、荒誕、靈異、暴力、隱私,不同的主題在表征著同一種“泛娛樂化”潮流——審丑。2016開年,從《太子妃升職記》的爆火到奇葩組合“sunshine”的出名,再次以強有力的證據證明了這是一個網絡“審丑時代”。本文將簡單分析大眾審丑的表現,分析這種現象產生的特定語境,以及如何樹立正確的“審丑觀”。
關鍵詞:審丑時代;惡搞;多元化
香港著名演員周星馳有句臺詞:“在這個時代,人們只看兩種人:英雄和小丑。”這是一個審美疲勞的時代,娛樂化下,大眾口味越來越趨向于低俗、惡俗、媚俗,言行舉止越是不合常理,反倒越受到人們的追捧。
網絡審丑文化是指經由網絡傳播,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注意力資源的、顛覆傳統的、怪異的、不合常規的,以非理性的人或事物為代表的文化。網絡審丑文化作為網絡文化中最活躍的一部分,是網絡時代下社會的重要表現形式。[1]
(一)惡俗炒作
這類炒作以“審丑”為訴求,以非主流價值觀為賣點,在迎合人們世俗心理的同時,牟取經濟利益。近幾年,網絡上出現各種網絡典型,最早的“木子美”通過網絡發布自己的性愛日記引來眾人圍觀,到后來的芙蓉姐姐、鳳姐、甘露露母女等,以出位的語言、行為以及價值觀來吸引注意力,進而炒作自己。
網絡名人以丑為美,博取出位,以獲得網民的追捧。他們大多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意顛覆公眾的常規審美觀;二是顛覆公眾的傳統道德觀。①
(二)網絡惡搞文化
惡搞是人們以調侃、幽默或諷刺的心態,運用游戲、flash電影短片等形式,對事物進行具有幽默、諷喻意味的顛覆性解構行為及其創作風格。網絡惡搞則是指以網絡為載體對圖片、文字、影視作品等進行的顛覆性解構行為。
其主要特點是用極不嚴肅的態度調侃政治經濟大事以及突發性事件;語言低俗、表演媚俗、動作搞怪;戲謔、惡搞、丑化經典形象;當紅的網絡劇《太子妃升職記》《萬萬沒想到》一定程度上都屬于惡搞,以荒誕的創意和邏輯來創作。
這一類惡搞行為的目的,有的為顛覆傳統、解構權威;有的為發泄不滿;有的則是以搞怪來緩解審美疲勞。
(三)影視審丑
一方面,當代的很多電影突破了中國傳統的審美定式,影片開始強化“審丑”,通過審丑來審視人生。以不經過修飾、美化和充滿毛邊感的真實影像來詮釋導演對真實、質樸的理解。丑陋的、陰暗的、壓抑的人和物開始成為描述的中心。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影視劇、電視節目開始通過尋求“審丑”來刺激收視率。用暴力、血腥、暴露、低俗、隱私來吸引觀眾的眼球。一些綜藝節目以刻意的出洋相、尖酸刻薄的評論而出位。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在他的后現代文化理論中指出,晚期資本主義商品化不僅表現于一切物質產品,而且滲透到各個精神領域,甚至理論本身也成為一種商品。后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征:主體消失、深度消失、歷史感消失、距離消失。這同樣適用于我國的現狀。在去中心化、反權威、反主流、反傳統價值觀影響下,大眾審丑成為必然趨勢。
(一)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傳播真正進入大眾化時代。網絡媒體開創了信息傳播的新秩序,同時也促進了網民表達自我、獲取認同、追求娛樂的心理需求及實現。網絡傳播以其特有的媒介功能和敘事手段為網絡審丑狂歡的實現提供前提條件。
媒介即訊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降低了網絡的準入門檻,為大眾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的環境;多元化的海量信息得以迅速傳播;受眾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傳播,每個人都可以進行自我議程設定。同時,由于電腦技術的迅速傳播,普通網民也可以便捷地進行創作。這些都為“審丑”潮流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注意力經濟時代下利益的驅使
當下社會是一個注意力經濟時代,抓住大眾的眼球就會產生收益。正所謂“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大眾的選擇造就了媒體、丑角對于利益的滿足。商家媒體需要注意力來獲得收益、點擊,普通人需要注意力來獲取關注。
平民、草根通過赤裸裸地展示“丑”可以一夜之間成為網絡紅人,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加上傳媒這一權威性媒體的擴散,網絡紅人可以走進現實生活,獲取以前不可能得到的經濟資源。而幕后推手以及媒體在其中可以獲得點擊率、注意力。正如擬態環境化原理,傳媒的大力推廣給普通大眾營造了一種“審丑”趨勢,展示“丑”可以成紅人的氛圍,繼而引發越來越多網友的效仿和傳播。
(三)社會文化大環境為網絡審丑提供了沃土
社會環境的寬松,文化多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都為“丑”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德順認為,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伴隨著整個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重心下移”的趨勢,普通大眾的文化需求日漸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一些人稱之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濫”。[3]
隨著主流政治文化的強勢地位下落,精英文化的邊緣化,大眾文化迅速崛起和蔓延,消費主義觀念滲透到文化的創造和傳播過程中。大眾文化和亞文化更加迎合多數人的需求,在一定意義上解構權威,顛覆傳統,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迎合后現代文化特點的網絡審丑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地迅速流行起來。
(四)受眾看客獵奇心理
戈夫曼在他的“擬劇理論”中提出,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自己角色的表演者,在不同的場合、領域中按照角色要求表演,在舞臺的前后臺每個人的表演是不同的,前臺的表演是給別人看的,后臺更多地展現真實的自己。相對于前臺預設好的完美形象,觀眾往往對隱藏在后臺的不為人所知的信息更為好奇。
從心理學角度看,大眾在“審丑”時參與的心理狀態有很多,如休閑娛樂心理、圍觀式的從眾心理、窺探心理、逃避和叛逆心理、獵奇和刺激心理、涉及“性”的心理、羨慕與盲從的認同心理、非理性謾罵的偽優越心態等。[4]
(一)存在即是合理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來看,“審丑時代”滿足了用戶對高雅文化之外的通俗文化的需求,對調節審美疲勞的需求,對放松娛樂的需求。
一些網絡惡搞和影視作品反其道而行之的創意手法為影視創作提供了借鑒經驗,同時以“丑”來揭示真實,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象。讓人們在輕松的環境下得到教育,收獲領悟。例如,《萬萬沒想到》以及之前大火的網劇《太子妃升職記》,雖仍有一些不足,但以荒誕的手法和創意為網劇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參考思路。一些網絡惡搞立足于社會熱點現象以惡搞的形式批判現實,引發人的思考。
另一方面,理性對待“丑”,也有利于促進社會文化多元化,提高文化包容度。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相互包容,求同存異,才能在共存中豐富中國文化內涵。
(二)過度的“審丑”會對社會帶來危害
過度宣傳“審丑”會對大眾價值觀產生影響。一些人認為這樣可以不勞而獲,做著一夜成名、不切實際的美夢;對“丑”的過度宣傳引發跟風,損害主流價值觀;大眾對這種“丑的”現象過多圍觀易產生審丑疲勞,認為這種現象很正常,降低了社會道德底線;有些惡搞炒作毫無底線、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篡改史實,腐蝕了優秀的傳統道德觀念。
(三)堅持審丑適度原則
“丑”意味著不和諧、不完滿,審丑就是使人看到這種否定和不完滿。人們也會在“審丑”所產生的否定性力量中認識現實,反觀自身,實現主體的自我超越,這是我們進行審丑的現實意義。[5]對于當前的審丑現象,大部分網民并不是帶著批判的目的來的,而是單純地以圍觀丑、取笑丑、傳播丑來發泄自己的情緒、獲得優越感。
堅持審丑適度原則,需要社會、媒體、受眾的共同努力。首先,增強媒體道德約束。媒體不能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舍棄社會效益,應該宣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輿論導向,擔負起媒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其次,加強法律規范。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網絡管理相關條例、法規,對網上言論、網絡劇以及相關電視節目加強監管,避免對某些不良現象的過度傳播。最后,受眾要提升自身媒介素養。學會正確使用媒體,增強自身辨別真偽的能力,學會理性看待網絡上的各種現象,不盲目跟風。
注釋:①中國網-觀點中國-事件庫-審丑時代。
參考文獻:
[1] 朱曉宇.網絡審丑文化的傳播學審視[D].浙江工業大學,2012.
[2][DB/OL]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7/ t20150723_52626.htm,2015-07-23.
[3] 侯金亮.網絡“審丑”現象的傳播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1(2):10-12.
[4] 郭芙蓉.當代青年網絡審丑的心態透視及引導[J].當代青年研究,2015(1):62-65.
[5] 胡靜.娛樂審丑成為一種時尚——從影、視、網看大眾娛樂的審丑趨勢[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8,4(3):29-32.
[6] 張九海,邢少花.大眾“審互”現象的羅維度評析[J].理論導刊,2013(12):103-104.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79-02
作者簡介:徐文潔,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