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娟
(萬州區廣播電視臺,重慶 404000)
?
淺析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傳播與發展途徑
易娟
(萬州區廣播電視臺,重慶404000)
摘要:紀錄片是一種記錄和表達真實生活現象及社會現實變化的影視藝術形式。我國紀錄片發展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紀錄片的傳播和發展途徑悄然發生變化。現在,傳統的紀錄片傳播方式如院線上映、電視臺播映等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因此,重視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傳播及發展問題具有現實意義,應該引起新聞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本文基于此,探究新媒體時代,在機遇和挑戰面前,紀錄片創新傳播和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傳播發展途徑
紀錄片是根據現實和歷史,采用真實記錄和真實再現的手法還原歷史真相,或取材于現實生活,記錄真人真事。其最大的特質就是真實。以往紀錄片的傳播途徑主要靠傳統媒體,也就是電影、電視等。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已經無法適應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發展了,因此催生了很多新型傳播途徑:互聯網、IPTV、手機APP等融合高新技術的數字媒體。在傳統媒體時代下,紀錄片的生存空間一直不理想。電影紀錄片方面,1998年為紀念周總理誕辰制作的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云》成為同期成功進入院線的紀錄片佳作。該片講述了周恩來總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步履蹣跚的外交史上建立的偉大功績,通過“人所共知的歷史事件,鮮為人知的情節鏡頭”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票房總量達3500萬元,位居當年國產影片年票房第一名。但是,能成功進入院線的電影紀錄片作品畢竟是少數。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很多影院側重于商業電影,往往把紀錄電影拒之門外,使電影紀錄片發展滯后。
電視技術誕生以來,以迅猛的發展速度進入千家萬戶,很快發展成為第一大媒體。紀錄片與電視傳播手段的結合,促進了一大批優秀紀錄片作品的誕生,鑄就了紀錄片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輝煌期。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漸漸發生了變化,不僅追求物質生活,更加重視精神訴求。特別是在2000年電視臺確定以收視率為核心的價值評估體系后,為了追求高收視率,電視臺對欄目板塊進行了改造,使紀錄片播映時間和總量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這一時期紀錄片的發展途徑遭到遏制,影響了我國紀錄片的發展。
中國紀錄片與新媒體相互碰撞產生了兩種新的傳播方式。一種是紀錄片在專業網站和門戶網站傳播。2007年,設有片庫、電影節、記錄人、論壇等板塊的紀錄片領域首個專業網站“良友紀錄”開通后,搜狐視頻也開創性地推出門戶網紀錄片頻道。緊接著中國網絡電視臺開辟紀實頻道,鳳凰網、愛奇藝、騰訊網、網易等都開辟了紀錄片板塊。這些網絡共享平臺的建立為廣大紀錄片工作者和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成為行業內文化交流共享的新平臺。并且各網站為了增強競爭力,開始加大對紀錄片的投入,如搜狐視頻開播的《搜狐大視野》開啟了自創紀錄片的先河。從此,紀錄片的拍攝不再局限于傳統媒體和機構組織,促使更多的獨立紀錄片創作者產生,拍出了一批更貼近生活、喜聞樂見的紀錄片作品。
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的另一種傳播方式就是社交媒體。在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微信、微博、微視等社交媒體的出現,讓傳統媒體紛紛加入進來,利用社交媒體發布和傳播紀錄片。例如,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在開播的時候,陳曉卿在微博上呼吁“今晚沒事都看看吧”。這條信息迅速讓《舌尖》走紅,網友們在微博上評說觀后感,推薦美食等,加強了與觀眾的互動,擴寬了紀錄片品牌的影響力。
在新媒體時代,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網絡上觀看喜愛的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使中國紀錄片一夜間成為了大眾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引起了全社會、全媒體的廣泛持續關注。通過這部片子,中華美食文化不僅得到了傳播,還讓紀錄片行業的創作者得到鼓舞和動力。該片能夠成功傳播,除了安排在最佳的電視傳播平臺——央視綜合頻道的戰略遠見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新媒體的充分介入。新媒體的眾多特點迎合了觀眾的個性化需求、拓寬了紀錄片作品的傳播渠道。與電影電視相比,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發展具有一些新的特征。
(一)大眾傳播增加了紀錄片的潛在受眾
紀錄片在發展過程中,盡管嘗試著用平民化的視角“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力圖表現人文精神,但收視率一直不高,熱愛紀錄片的仍然是“小眾”群體。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這一狀況得到了極大改觀。在互聯網和移動信息等信息化傳播手段之下,人們欣賞紀錄片不再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性觀賞喜歡的紀錄片內容。現在,只要打開電腦或手機,就可以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紀錄片,這樣就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方式從而滿足了觀眾的個性化欣賞需求。據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而在網民最期待看到的視頻內容中,“紀錄片”以高達35%的投票率排名第一,超越了美劇和日韓劇。由此看來,紀錄片已逐漸脫離小眾,為更廣泛的人群所接受,也暗示著紀錄片產業所具有的廣闊市場前景。
(二)開放式傳播,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
傳統媒體主要是“我播你看”、“一對多”的傳播模式。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發生逆轉,觀眾不再是單向接收信息,而是變被動為主動,自主選擇喜愛的作品。這種新的傳播方式在紀錄片和受眾之間搭建起了一個交流平臺。在對紀錄片欣賞時,觀眾可以把自己的所想與所思不受拘束地發到微博、微信圈、論壇等互動平臺上,參與評論、交流和分享,這樣就便于制作者更好地了解觀眾訴求,更加精準地服務受眾,從而制作出更好品位、更高質量、更符合受眾口味的紀錄片。在為紀錄片帶來了更多的受眾的同時,也為它的傳播與發展帶來了一股清風。
同時,網絡的存儲空間是海量無限制的,網民可以實現無時間限制地循環觀看,這與紀錄片跨時空、跨區域、跨文化的特點相呼應。加上網絡傳播的時效性強、更新快,遇到突發事件或者熱點時事,各個網站可以推出相應的實時報道,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2015年5月28日,在重慶東方輪船公司的“東方之星”翻沉事件中,除了電視上持續關注播映外,各大網絡媒體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騰訊、新浪、搜狐等網站對搜救進程進行了持續性報道,網民們不僅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到時事進展,還能進行評論傳播與分享,各個紀實頻道還會對原有的視頻進行加工,把有完整故事情節的視頻進行整合,重新編排成紀實性專題,滿足大眾的觀看需求,也為紀錄片傳播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
(三)全媒體互動傳播,促進新樣式產生
如今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人們不在固定的時間接收信息,而是習慣于利用瑣碎的時間自由地選擇接收有效信息。因此,導致了紀錄片發生變革,出現了一種新的紀錄片樣式——“微紀錄片”。篇幅短小、內容精悍、易于傳播是其典型特征。《舌尖上的中國》熱播后,為飲食節目培養了廣泛的觀眾基礎,不少媒體頻道開始策劃“微紀錄”形式的美食節目,還出現了很多網友自己創作的原創紀錄片。這些為紀錄片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的同時,也為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快餐化的審美受眾帶來滿足其需求的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隨著數字虛擬技術的運用的普及,紀錄片與數字新技術的聯系更加緊密了,拓寬了紀錄片的選題范圍,延伸了創作手段,提高了播出質量,是我國紀錄片節目形態的全新探索。
通過對紀錄片發展狀況和新媒體下紀錄片的發展特征的梳理,我們基本上已經比較清楚地了解了新媒體時代給紀錄片發展帶來了機遇與便利,而紀錄片也應該迎著這個趨勢對自身進行有效的改進。
(一)紀錄片在內容上要進行創新,避免同質化
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為各大媒體與網站傳播紀錄片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給行業帶來了競爭。為了各自的利益與發展,很多網站都會致力于精品大片的收購和播映,用以吸引網民、制造傳播熱點。2012年1月7日,愛奇藝紀錄片頻道抓住春節返鄉大潮時機,獨家首播紀錄電影《歸途列車》,上線一星期點擊量達24萬,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度。但是,購買精品也容易出現內容同質化的現象,要想在這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在內容上進行發展創新。新媒體時代也是新崛起的青年發展的一代,在內容上可以有效地捕獲到這一代人的需求,準確定位他們的興趣,再利用微博平臺、互聯網共享資源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宣傳,在制作手段創新的基礎上把內容推出去。
(二)新媒體要與傳統媒體傳播手段進行結合
在新媒體時代下,雖然網絡在傳播中的地位日漸凸顯,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的傳播媒介的地位有所下滑。但是,無法否認的是電視在信息與內容傳播上的重要地位,它仍然是紀錄片傳播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今天,依然要加強對傳統主流媒體的重視以更好地幫助紀錄片傳播。在新媒體快速發展時代下,電視也進行了改良,不僅要有更好的視聽享受,還要能讓紀錄片跨文化傳播走向大眾視野。所以,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才是加強對紀錄片傳播的最好方式與途徑。
(三)開發紀錄片發展的新載體:移動終端APP
眾所周知,我國網民的數量是巨大的,僅手機網民規模就達到了6億多。目前,手機超越了臺式電腦成為中國第一大上網終端。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移動終端漸漸地成為紀錄片傳播發展的又一大途徑。傳統媒體、視頻網站、微博等紛紛開發了移動客戶端,只要安裝上這些應用程序,人們就可以進行視頻觀看和瀏覽網頁信息。不僅如此,人們在使用移動終端接受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利用手機攝錄軟件進行信息的記錄和上傳,為紀錄片的傳播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和生存方式。
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影視藝術之一的紀錄片,其傳播始于院線、發展于電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多元化,原有的發展途徑已不能很好地契合社會發展。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給我國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打破了傳統媒體發展的困局。在新媒體時代,我們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巨大發展空間,形成別具特色的紀錄片發展格局,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不斷完善紀錄片,使人們更加重視紀錄片,而不是沉浸于娛樂節目,重新創造紀錄片發展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 楊智慧.新媒體時代我國紀錄片傳播發展研究[D].鄭州大學,2014.
[2] 劉丹丹.新媒體對紀錄片產業化發展的影響——以《舌尖上的中國Ⅱ》為例[J].今傳媒,2015(1):121-122.
[3] 郝君.新媒體環境對中國紀錄片創作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4.
[4] 王思薇.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5] 何加晉.新媒體時代中國紀錄片的生存與發展[J].新聞世界,2013(8):265-266.
[6] 侯悅.新媒體時代我國紀錄片傳播發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5(9):154.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81-02
作者簡介:易娟,中文、歷史雙學位,從事新聞宣傳工作7年,研究方向:新聞學及紀錄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