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森
(菏澤電視臺,山東 菏澤 274000)
?
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主觀性選擇
李森
(菏澤電視臺,山東菏澤274000)
摘要:電視紀錄片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這種客觀性也是相對的,他是由人主觀反映出的一種客觀。主觀性的創作也是電視紀錄片創作必不可少的,其可以讓紀錄片給觀眾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中,加入主觀性可以讓紀錄片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是記錄更高層次、更高境界的創作。本文主要探討在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主觀性表現,探討電視紀錄片創作的一些相關問題。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創作手法;主觀性選擇
電視紀錄片的主要內容是記錄實事,是一種現實性的電視、電影藝術手法,是一種特殊的節目類型。電視紀錄片的本質是記錄,不能夠脫離記錄事件的客觀性,但是在創作的藝術空間中具有主觀性。因此,對于電視紀錄片本身是主觀與客觀相互交融的一種節目類型。紀錄片不斷地強調客觀性,但是紀錄片的主觀性也是不可回避存在的,其實在紀錄片的創作中主觀性與客觀性并不存在矛盾,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是電視紀錄片的關鍵。
在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我們通常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反映客觀性,但是對于客觀性的反映具有主觀性的選擇,因此在對于電視紀錄片的素材選擇上就有了極大的主觀性。
例如,拍攝福建土樓的紀錄片,由于素材角度的不同給人的感受也發生了極大的差別,土樓千奇百怪的傳奇故事以及獨特的構造,不同類別的電視紀錄片節目對于記錄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對于人文類紀錄片,在拍攝素材的主觀選擇上就會選擇反映福建土樓居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氛圍,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當地居民食物、節日、生活姿態等。例如,生活場景:當地居民自己磨豆腐吃、土樓水道內養烏龜,以此來測量水質這樣的場景拍攝,來記錄土樓居民獨特而又真實的生活場景。而歷史建筑類電視紀錄片則會在對于福建土樓的構造特點、年代以及建筑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選材拍攝。
紀錄片的拍攝并不都是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在一旁拍攝就可以,對于電視紀錄片而言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并不是所有材料都可以在發生的同時拍攝。而且電視紀錄片具有一定的拍攝時限,因為拍攝記錄具有一定的巧合性,如果等待拍攝期間,想要拍攝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并沒有發生,就失去了記錄的意義。
因此,我們在記錄的手法上就有了選擇性,拍攝手法的選擇主要存在兩種:一種是對于經典內容的真實記錄;另一種是對于真實事件的情景演繹。
例如,怒江峽谷的拍攝,要反映當地人民生活情況,記錄鏡頭真實地拍攝了下來,當地居民溜索過江的艱難的生活場景也被鮮活地反映了出來,真實地再現了溜索運牛的場景。在拍攝的時候為了確保安全做了充足的準備。
而以真實事件為基礎的情景演繹記錄拍攝,也是電視紀錄片的主觀性拍攝手法。在反映湖南九嶷山瑤族的婚禮習俗時,由于時間關系,導致無法進行真實的拍攝,于是就根據當地真實的婚禮習俗,用情景演繹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婚禮習俗,達到了拍攝的目的。
在紀錄片的拍攝素材和拍攝手法的確定,并不代表紀錄片拍攝完成,它還需要后期編輯完成。這部分工作屬于靜態工作,對于拍攝靜頭銜接與主題表現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選擇,不同鏡頭的組合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編輯者的思維對于拍攝紀錄片也有著一定的主觀影響。在紀錄片拍攝完成之后會有一個主要的中心思想與記錄核心,但是在最初中心思想是散亂的,需要編輯人員進行鏡頭組合。編輯剪輯工作的完成可以使紀錄片的主體重新確立,也許與開始會有一定的偏離,這就需要后期編輯的主觀性與拍攝記錄的客觀性相結合,和諧處理兩者才能形成優秀的電視紀錄片。編輯手法的使用也是促進紀錄片趣味性的重要手法。例如,在拍攝一個題材為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節目時,在拍攝的前期,尋找了很多的一妻多夫以及一夫多妻的實例進行記錄拍攝,但是當拍攝完成之后并沒有達到想要的新穎的記錄效果,他們跟普通人的生活起居并沒有什么差異,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習俗就是這樣,一直延續并沒有任何的新意。所以,我們改變了編輯手法,把這個當做一個宣傳的點,用很長的時間去記錄了在拍攝過程中經歷的一些曲折路程,同樣也達到了電視記錄節目的目的。
拍攝之前確定的主題思想,是整個紀錄片的核心,在任何的創作中都包含著創作者的主觀思想與創作目的,表達的方式種類很多,而主題思想的確立也是多種多樣的,充滿了生命力與活力。
也正是因為主題思想的不同,促成了豐富多彩的優秀電視記錄作品產生,在主題選擇的時候我們也有一定的標準,不要輕易丟棄他人不想要的,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自己想表現的,只有這樣才不會錯過一些有趣的題材。因此,作為一個記錄者要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這樣才能在自己的主觀基礎上客觀地反映事實,達到記錄的效果。
紀錄片主體是客觀的,但也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而這種主觀性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客觀。紀錄片的創作從社會、生活、歷史等方面汲取素材,能夠真實地反映某種客觀情況或是事件,因此作為紀錄片的創作者要以一顆平常的心態,合理地處理自我主觀性與事件的客觀性,把握時代發展的特點,深刻體現記錄的本質。電視紀錄片在主觀表現的同時也要深刻地把握、表現客觀事物,達到紀錄片的目的,創作出優秀的紀錄片。
參考文獻:
[1] 劉潔,梁振紅,韓柳潔.紀錄片的虛構:與紀實一起抵達“深度真實”[J].中國電視(紀錄),2010(09):57-58.
[2] 殷亮.理性看待紀錄片劇情化的新走向[J].傳媒觀察,2011(11):28.
[3] 蘇孝余.論紀實性電視紀錄片的主觀性[J].今傳媒,2014 (04):31-32.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