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琬璐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
淺談古裝劇中的中醫文化傳播
劉琬璐
(湖北大學,湖北武漢430062)
摘要:中醫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彩的一章,而古裝劇由于劇情的需要,大量涉及中醫、中醫情節,使得中醫文化融入古裝劇中。隨著現象級古裝劇的熱播,中醫文化也逐步滲透進受眾的思想中,古裝劇中的醫者、中藥、醫理蘊含著中醫文化,但是古裝劇中中醫文化傳播具有其特定的優勢與誤區。
關鍵詞:古裝劇;中醫文化元素;傳播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獨特于世界之林的標記。中國的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中醫學是融合了人文、自然、生命的醫學科學,是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完美融合的知識體系,是世界上唯一傳承至今并依然活躍的古老醫學體系,中醫文化世代相傳,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基本物質范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的基本組成部分。由于古裝劇的歷史設定,與中醫的發源盛行期重合,加之如今中西醫結合,受眾對中醫不甚了解,甚至部分受眾幾乎沒有接觸過中醫藥,使得古裝劇能利用中醫文化要素輔助劇情發展,從以前的古龍、金庸到現在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的古裝劇,無論是武打還是宮斗,每一部播出的古裝劇都少不了中醫、中藥的身影,尤其是隨著近幾年現象級古裝劇的熱播,不僅電視劇的情節受到關注,其中蘊含的中醫文化的傳播也備受矚目。
(一)古裝劇中的醫者形象
中醫在我國一直有濟世救人、普度一方的社會化標準形象,但在古裝劇中,由于醫者具備掌握人生死的至關重要的職業技能,所以隨著劇情的需要和藝術的表現手法,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醫者形象。
一種是憂國憂民、懸壺濟世的良醫。在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論述到“凡為醫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謂明理而盡數也;正物者,謂能用藥以對病也。”為醫者必先做人,醫者不僅需要醫術高明,兼通醫理,還應具備高尚的品德與醫德,這也是《女醫明妃傳》中所體現出來的醫者形象。無論經受多大的苦難,治病救人是女主角杭允賢的第一要務,無論是官宦還是平民,所有的病人在她眼中一視同仁。在她被皇帝封為司藥女官后,發現皇宮里的太監宮女以及位分較低的嬪妃沒有資格被太醫診治,全憑沒有根據的經驗到御藥房拿藥,不僅義務為他們診治,還編撰了一本《太平藥膳方》勸諫皇帝免費派發給百姓,這樣百姓不僅得到了實用的醫術指導而且還贊賞皇帝的仁德。當杭允賢和皇帝被瓦剌人俘虜后,秉承醫者仁心,杭允賢摒棄世俗的怨仇,依舊救治瓦剌的傷者,并贏得了瓦剌人民的擁戴。這集中體現了我國傳統的醫者形象,家國天下為一體,正己正身而正名。
另一種是唯利是圖、奸佞不堪的庸醫。這里的庸醫并不是指醫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心懷不軌的醫者。尤其是在宮斗劇中,醫術可以成就一名醫者,也可以毀掉一名醫者,這不僅考驗技術的高低,還是他們醫德與靈魂的試練場,為了后宮或前朝的利益糾葛,需要一位能在無形中鏟除異己的角色,往往這一角色非醫者莫屬。在《羋月傳》中,羋月出生時,女醫摯受到脅迫,給懷孕的向氏下藥,雖未遂,但也是害人之舉。《女醫明妃傳》中,太醫程十三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毒害杭允賢的爺爺,還配合皇太后毒害各種與她作對的宮人,罔顧他人性命,是一個為人唾棄的負面形象。
當前,部分古裝劇對醫者的形象塑造還呈現一種兩極化的態勢:要么把醫者塑造成全心全意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純潔如白蓮花;要么將其塑造成只顧追求利益的衣冠禽獸,罔顧病人性命,隨意使用毒藥害人。這樣一來,古裝劇對醫者形象的塑造要么天使化,要么妖魔化,導致醫者形象銀幕上呈現臉譜化,仿佛人物都一樣,只是換了一張臉譜而已。醫者形象的臉譜化,既影響了醫生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也使得受眾識破情節,減弱了醫者形象的傳播效果。
(二)古裝劇中的中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深奧理論,而是可以深入尋常百姓家的妙手醫術。在古裝劇中,隨著劇情的發展,主要人物在遭受苦難的時候通常需要藥物的治療,而這些藥物通常都觸手可及、隨處可見,如在《羋月傳》中,羋月因故被禁足,魏美人發現羋月生病卻無人來治時,按照羋月的指示,在花園中挖土茯苓的根為其解毒。在《女醫明妃傳》中,用地上的雞矢白、地漿水和扁豆混在一起救治霍亂病人。雖然電視劇存在夸大的嫌疑,但是這些偏方都能起到一定作用,有合理的藥理成分。
在眾多古裝劇中出現過許多奇珍妙藥,《羋月傳》中出現的土茯苓、《女醫明妃傳》中出現的鐵皮石斛、《甄嬛傳》中出現的靈芝等都有一定依據。在唐代開元年間道家經典《道藏》中提到,“鐵皮石斛、天山雪蓮、千年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為九大仙草”。在《女醫明妃傳》中,杭允賢參考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救治了一個瘋狗病患者,而今屠呦呦也從《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中獲取靈感,提取出治瘧疾的青蒿素,最終拿下諾貝爾醫學獎,傳承千年的中醫功不可沒。
中藥文化也是一種哲學,不僅有真正的藥石理論,還有祝由學說,充滿了思辨的魅力。尤其是《女醫明妃傳》中提及的“祝由術”,百度百科中解釋道:巫術在古代又被稱為祝由之術,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它曾經是軒轅黃帝所賜的一個官名。當時能施行祝由之術的都是一些文化層次較高的人,他們都十分受人尊敬。祝由術是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人食天地之氣以生,內傷于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傷于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以生病。黃帝曰:“其無所遇邪氣,又無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見,古人早已認知病因分為外因和內因,也早已關注到心理健康問題。由古及今,對現代醫學也有所助益。
(三)醫理對應人理
中醫不僅是工具也是一種文化。在近期大熱的古裝劇中,凡是精通醫藥的正面形象的人物,都通過闡釋醫理透露出為人處世的道理。所謂,醫者理也,醫者意也。《瑯琊榜》中,靜妃是醫女出身,精通醫術,為人嫻靜溫婉、淡定雍容,置身于權利爭奪之外,是一位擁有大智慧的女性。她的住所名為“芷蘿院”,意為香草爬蔓,芷蘿院游離于榮華奢腴的宮院之外,未植富麗花樹,反而辟出一片小小藥圃,寧靜雅致。屈原在《離騷》中經常使用香草美人為喻,香草美人在古代就代表著君子高潔的品質,這正符合靜妃的個人品德。靜妃長期沉浸在中醫藥的文化氛圍中,性格沉靜,語言表達也透著個人修養,當蕭景琰被皇帝責罰,靜妃聽說后不怒不急,反倒一笑說:“安撫什么?小戶人家的孩子尚且免不了要挨兩三下巴掌,何況他是皇子?經一事長一智,于他也是進益。要是真的心生抱怨,那就是臣妾教子無方了。”
張仲景說學醫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在《女醫明妃傳》中,起初杭允賢學醫不僅是因為自小成長于醫藥世家,而且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家人,而后憑借著不拘一格的醫術拯救了許多人。在她學醫的過程中,她身體力行的詮釋孝道:為了延續哥哥的為醫夢想,為家族正名,雖身為女子,卻做著當時只有男人能做的事情——學醫,并突破重重困難,成為一名醫藥女官,成為百姓口中的“活觀音”,而后為家族洗清冤屈,恢復祖姓。杭允賢作為家族獨女不僅身負家族重任,作為一名大夫,她用藥不拘一格,一度將地漿水等匪夷所思的東西作為藥物救人性命,她認為只要是能治病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良藥,不單是名貴的藥材,凡是有用之物都應當發揮其獨特的功效。正如古人所說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淺深,合機者妙。做人也一樣,不應當眼高手低,看人也不應該嫌貧愛富,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一)古裝劇傳播中醫文化的優勢
古裝劇有利于中醫文化的傳播。隨著劇情的發展,中醫文化不斷滲透進受眾的內心,融入受眾的生活中,經過受眾的選擇性記憶、理解、吸收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醫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是歷久彌新的人文文化科學。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時代的要求。例如,在《女醫明妃傳》《瑯琊榜》中出現的一些藥膳食譜,都具有保健養生功效,可以直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僅享受電視劇帶來的愉悅,也可以品嘗美味、強身健體。
電視劇中塑造的醫者形象,對現如今的醫患關系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雖然在電視劇中,醫患關系較為簡化,但是在醫生和患者發生矛盾和沖突時,劇中的醫者會通過解說、勸諫或使用“祝由術”之類的方法安撫患者的情緒,并力圖形成“醫患一體”的大團結景象,在當今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上也有借鑒意義。
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傳播中醫文化,也是響應國家的號召,早在2009年的時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頒布了《中醫醫院醫藥文化建設指南》,提出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誠”四個字來概括。隨著古裝劇等大眾文化的傳播,既可以傳播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形成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助益中醫文化的普及,改變受眾的不良認知,也可以有效地復興和傳播中醫文化。隨著收視率的上升,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得以傳播與發展:一方面可以突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固有價值,這種內在價值能夠提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彌補西醫的缺陷,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類似《甄嬛傳》《瑯琊榜》等的眾多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走出國門,進行跨文化傳播,既可以展示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還可以重塑人類道德體系,促進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和諧,更能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二)古裝劇傳播中醫文化的誤區
古裝劇中傳播的中醫文化并不是中醫文化的全貌,也存在一定的誤區。中醫文化本身具有神秘化的特點,而古裝劇是大眾的、通俗的文化產物,從內在來看,古裝劇無法成為中醫文化傳播的完美載體。具有自身特殊體系的中醫話語通過古裝劇表達出來,受眾理解的時候容易產生對中醫文化認同的矛盾。另外,除了以中醫為題材的古裝劇在宣傳方面會部分涉及中醫文化,其他題材的古裝劇在中醫文化方面就明顯處于宣傳缺失狀態,信息不對稱也極易導致受眾對中醫文化的錯誤解讀,盲目跟從。
中醫文化發展至今,是一個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但是在古裝劇中,中醫文化仍然擺脫不了封建迷信的外套,大量充斥著巫蠱神術,部分情節為了博取受眾眼球,甚至會使用一些毫無根據的治療方法。從古裝劇本身的表現手法來看,古裝劇中對中醫藥的演繹大都使用藝術化的表現手法,對觀眾造成錯誤的認知導向,使觀眾產生認知偏差。盡管在許多古裝劇的片頭有類似“純屬虛構、請勿模仿”的提示,但是由于藝術表現的夸張手法,在劇中中醫藥具有神奇的療效,如出現有生死人、肉白骨功效的仙丹妙藥,一碗紅花湯能使人終生不育等十分夸張的故事情節,使受眾忘卻提示、沉迷其中。繼《甄嬛傳》后,《女醫明妃傳》的播出又掀起了一陣中醫熱的浪潮,許多受眾效仿影片中的各種秘方,對劇中的配方深信不疑,而后搜狐、鳳凰資訊等媒體紛紛為劇中的各種藥方進行權威解讀,但是在這樣一個“傳播——質疑——專家解讀——受眾接受”的過程中,受眾的認知經過理解、解構、重構反復幾個過程之后,中醫文化已經在受眾心中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古裝劇對中醫文化的傳播效力也大為減弱。
參考文獻:
[1] 鄭曉紅.回歸民間走向世界——中醫文化發展傳播的當代使命[J].中醫雜志,2016(01):2.
[2] 陶林,張宗明.論中醫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突圍[J].理論月刊,2015(03):70-73.
[3] 鄭曉紅,王旭東.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J].中醫雜志,2012(02):271.
[4] 崔躍.電視劇《心術》中的醫者形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175-02
作者簡介:劉琬璐,女,湖北襄陽人,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5級傳播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