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蘭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新媒體沖擊下《朝日新聞》的應對策略研究
羅蘭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面對全球化、數字化的巨大浪潮沖擊,傳統報紙媒體正努力尋找轉型契機以求突破,期望在數字洪流中呈現媒體變革后的新價值。本文通過分析日本《朝日新聞》的應對策略以期給其他報紙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新媒體;《朝日新聞》;應對策略
同處亞洲的日本,具有獨特的讀報教育與文化,當全球報業受到新媒體的沖擊時,日本的《讀賣新聞》和《朝日新聞》依舊維持全世界第一和第二的發行量。盡管如此,數據顯示日本報紙印刷版報紙的市場也正在加速萎縮,日本五大全國性報紙(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中,目前除了《讀賣新聞》較少涉獵電子版外,其余四家正積極在數字化中尋找適合的商業模式。朝日新聞社的新媒體融合可以說是新媒體時代日本報社生存與發展狀態的一個縮影。在日本,大型報社往往同時掌控報紙、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媒體也各自營運自己的網站。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充分掌握資源的傳統媒體走全媒體化道路,相對容易實現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乃至通信行業的全面互動。朝日新聞集團下屬有《朝日新聞》、朝日電視臺、朝日廣播電臺、新聞網站等媒體,遇到重大事件,網絡、電視、廣播和報紙相互支持,可以呈現具有深度及廣度的全方位報道。
而《朝日新聞》擁有135年的報業歷史,資源豐富,這些年來的發展不僅橫向形成系列報刊群,縱向形成上下游產業鏈,更穩步向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發展。通過資本運作和內部市場化,建立一個以《朝日新聞》為核心產品的現代傳媒集團,積極探索和挺進新媒體傳播與營銷產業的領域,逐步形成以傳統媒體為支撐,以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和行動技術的新媒體為發展方向的綜合性媒體機構。因此,通過研究《朝日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應對策略可以給我國報紙行業發展新媒體提供一些參考借鑒。
朝日新聞digital是朝日新聞社在新媒體沖擊下的產物,而且也是幫助其成功突圍的新媒體助手。針對朝日新聞digital,朝日新聞提出了內容結合、外部合作、分眾推廣、幼兒教育等四個主要的策略。分別如下:
第一,內容結合。朝日新聞仿效《紐約時報》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snowfall的方式來制作類似的作品,圖像、聲音、影片、照片、計算機圖形結合,以“日本滑冰皇后淺田真央”做說明。淺田真央:http://www.asahi.com/olympics/sochi2014/lastdance/ lastdance.html。這是朝日新聞特別為日本滑冰皇后淺田真央貼身采訪所累積下來的數據,包含數據、照片、flash動畫、訪問,呈現的完整報道。觀看者60%以上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一個月的瀏覽數據為300萬,創下極佳的記錄。
第二,外部合作。《朝日新聞》和《赫芬頓郵報》合作推出《赫芬頓郵報》日文版,主要是網絡原生新聞,策略上和朝日新聞digital不同,不收會員費,主要收入來源是以廣告為主。《赫芬頓郵報》在世界上11個國家發行,兩家報紙共同經營。發行之后一年之間,不重復使用者突破1300萬人,主要的閱讀層是年輕人,朝日新聞社成功把朝日新聞品牌打入年輕人之中。
第三,分眾推廣。針對年輕人所建置的網站withnews.jp,不同于朝日新聞digital和《赫芬頓郵報》的發展策略,該網站主要是由20歲左右的年輕人結合技術、業務、記者等多重角色所組合而成的團隊。主要的工作是以用戶為導向進行的采訪服務,貼近年輕使用者的生活,讓年輕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
第四,幼兒教育。在日本,從幼兒教育開始就采用平板教學,朝日新聞digital特別針對不同類型的教育議題制作多元主題,內容獨特且專業,獲得老師們的信賴,也深受小朋友的喜愛,透過數字和實際紙張交互的討論,讓同學們實際感受共同作業的樂趣。
對于報紙行業的未來,朝日新聞社制定計劃從三個方面來重點打造朝日新聞digital的未來媒體。
第一,協力產出新專案。朝日新聞的新項目模式是利用協作方式尋找技術人員、記者、年輕人等各個不同層次的人組成不同的團隊,為難懂的社會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再透過數據、圖表等方式進行項目發表。
第二,每年召開學術論壇。朝日新聞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年度論壇自2013年開辦以來,每屆朝日新聞社社長都會親臨,并且由MIT媒體實驗室主任主持,邀請海外產學專家做簡報,一同探討媒體未來的可能性。MIT媒體實驗室以不斷開發各種尖端的媒體技術與應用,引領媒體最先進的發展而著稱,通過論壇方式,充分顯示朝日新聞對于媒體未來的迫切渴求。
第三,發展穿戴式技術。在2014年的東京可穿戴技術展覽會上,朝日新聞開發出名為“AIR”的概念產品。它的原理源自GoogleGlass,此產品可根據讀者在報紙上看到的內容提供更多的數字體驗信息。按照朝日媒體實驗室的說法,“AIR”的目標是要以科技更好地傳遞富有情感的內容。
全世界發行量第二的報刊《朝日新聞》深刻認識到,面對日趨衰退的報業市場,報業必須改變,而數字化digital正是媒體積極發展的方向,《朝日新聞》在1995年設立了自己的新聞網站,2009年開始面向手機網站提供新聞,2011年創刊電子版,在策略上走的是收費和多平臺的路線,限制免費會員的權限,透過提供加值服務與實時快速的新聞,讓使用者心甘情愿付費閱讀。另一方面,積極與外部網站合作,開拓新的市場、年輕族群。目前,朝日新聞的免費會員達到150萬,付費會員達到17萬,成效顯著,可以明顯感受到《朝日新聞》對于網絡媒體的戰略是主動、積極且全方位的布局。
新興科技正快速改變著受眾消費媒體的習慣,到處充斥著不同載體的傳播平臺。全媒體時代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產業運作模式,傳統報業正面臨發行大幅下跌、廣告急劇萎縮、閱讀人數快速流失的競爭力弱化的困境,被迫轉型,走改革之路。在數字化浪潮之下,朝日新聞不斷思考,設法找出媒體的轉型點,不僅突破逆境,更是憑借多媒體科技潮流順勢而上,取得了成功。其突圍發展的經驗值得我國眾多報紙媒體參考和借鑒,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只有與時俱進,借由新媒體之力改造自身才可以成功突圍獲得發展。
中圖分類號:G219.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