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福生
(重慶師范大學 編輯出版中心,重慶 401331)
?
地方院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的誤區(qū)與局限
左福生
(重慶師范大學編輯出版中心,重慶401331)
摘要:關于地方院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問題,學界存在兩個認識誤區(qū),一是地方院校學報不辦特色欄目就無法生存或無存在價值;二是為特色而特色。在實際操作中,地方院校學報發(fā)展特色欄目存在一些現(xiàn)實局限,如選點不當、支撐不足、影響受限等問題。特色欄目的建設一定要具備現(xiàn)實條件,在綜合考察、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
關鍵詞:地方院校;特色欄目;學術;誤區(qū);局限
近十年來,關于地方院校學報特色欄目、品牌欄目建設問題一直是編輯學界關注的熱點,并引發(fā)持久的討論和研究??v觀這類研究成果,對地方院校學報建設特色欄目持肯定和提倡態(tài)度的占據(jù)多數(shù),當然也有一些業(yè)內人士對此提出質疑和反對。就筆者而言,地方院校學報是否建設特色欄目應該以事實為依據(jù),以客觀條件為基礎,而不應該為特色而特色。
地方院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的訴求和呼聲有其現(xiàn)實依據(jù)和需求。從管理層面而言,教育部早在十年前對高校社會科學學報改革發(fā)展問題就鮮明地提出了有關設想,尤其是于2004年出臺了《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實施方案》,對學報欄目的建設有了相應的引導,給新形勢下全國各高校辦刊人以一定的啟示和觸動。
從實踐層面而言,全國有幾所地方院校學報在特色欄目建設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績,受到業(yè)界的矚目和專家的肯定,如湖南理工學院主辦的《云夢學刊》的“當代學術史研究”欄目、《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的“人類學研究”欄目、《南都學壇》的“漢文化研究”欄目以及《殷都學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欄目等。他們在學術傳播上形成的影響力也在啟發(fā)和刺激著全國其他地方院校學報的敏感神經(jīng),使其意識到特色欄目建設的現(xiàn)實性和緊迫性。
在以上兩種力量的作用下,理論界關于地方院校學報“千刊一面”,“全、散、小、弱”的批判和指責讓不少學術期刊的理論研究者和學報編輯們紛紛加入相關探討。形成的基本傾向是地方院校學報必須改變“全、散、小、弱”的現(xiàn)狀,盡快形成自己的特色欄目。有爭議者甚至擬文直接以《特色欄目建設:地方院校學報生存的必由之路》之類的題目來回應和表達迫切心情。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雖然地方院校學報特色欄目建設有少量成功的范例,但這并不意味著搞特色欄目就是地方院校學報生存發(fā)展的唯一出路。全面地看待這一問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躁動背后存在的不理性因素,其誤區(qū)和局限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期刊界和理論界不可回避的事實。
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認識上的不全面和欠成熟,甚至是只突出優(yōu)點而忽視其余。一種看法是地方院校學報不搞特色欄目建設就無法生存、無存在價值。這一觀點有其不當之處,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存在價值的大小不是由某個局部要素來決定的,更不是人們主觀的推導和擔憂決定的,而是由其所依賴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來決定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規(guī)定:“高等學校學報是高等學校主辦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學成果為主的學術理論刊物,是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保?]高校學報過去尚且如此,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高校學報的定位也不會有本質的改變。何謂特色欄目?“有別于常規(guī)欄目的那些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欄目,它以選欄策劃的多樣化為核心,以獨具匠心的原創(chuàng)性欄題為形式,以集中刊發(fā)高質量相關選題研究成果為內容,通過潛心經(jīng)營,連續(xù)累積,逐步形成學報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標志性品牌效應?!保?]由此看來,真正的特色欄目標準較高,必須具備原創(chuàng)性、連續(xù)性、標志性、高質量等方面特點。這不是某些人想當然地以為設個他人沒有或奇特的欄目就可以完事的,不是地方院校學報說有就有,說建就能隨時建起來的。它涉及所依托高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狀況,尤其是學術積累和專業(yè)隊伍等核心實力,缺乏其中任何一環(huán),特色欄目建設就只能淪為口號和幻象。從當前地方院校的辦學實力和學術水平以及國內學術環(huán)境來看,地方院校學報開展特色欄目建設會遇到不少現(xiàn)實障礙,必須謹慎對待不具備條件的學報。
學界關于地方院校學報不辦特色欄目就無生存的觀點之所以流行,與一些研究者觀念上的混淆狀態(tài)不無相關。有些持論者把具有濃郁文化特性的學報簡單化地等同于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商品,把辦學術期刊與發(fā)展商業(yè)活動直接聯(lián)起來。有作者在探討特色欄目的構想時直接以名牌商品,如對“可口可樂”“耐克體育裝”“招牌菜”等名目加以比附和推論,視特色欄目為商品的一種,嚴重忽視了二者的可比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理念如果僅針對商品而言,那是一種極好的追求,這樣的商品一定是經(jīng)得起市場檢驗的商品,可以實現(xiàn)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文化產品以追求社會文化效益為主要動機和目標,在本質上與商業(yè)活動存在很大區(qū)別。商品不求優(yōu)特,則很可能面臨虧損,直至退出市場競爭。學報以傳播和實現(xiàn)文化價值為目的,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更是以傳播人類思想的結晶為要務,強調意識精神性和普遍人文性,如果離開這些層面來談“優(yōu)”和“特”,那就是舍本逐末、脫離實際。
誠然,如果辦刊者能適當借鑒一些商品經(jīng)濟行為來更好地服務作者和讀者,以其憂患意識來促進學報質量的提升,創(chuàng)造出更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價值,那么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完全以商品意識來決定學術期刊的出路,那則是危險的、錯誤的。
其次為特色而特色。鑒于唯特色欄目才能生存發(fā)展的認識,有關地方院校特色欄目建設的對策和舉措成為近年來討論的核心。打造特色欄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依托學科優(yōu)勢;二是以地域文化優(yōu)勢為支撐。由于地方院校在學科優(yōu)勢上普遍弱于其他級別高校,想在此方面謀得特色欄目極為不易,因此多傾向于后者,且多以當?shù)貧v史文化、人物研究作為特色欄目的突破口,如“柳宗元研究”“劉基研究”“《淮南子》研究”等。但以此策劃特色欄目存在一些風險:一是放大區(qū)域文化的價值,地方院校所處地域與研究對象有某些瓜葛和聯(lián)系,往往產生奇貨可居的心理,在好奇心、榮譽感、優(yōu)越感的驅使下,把本無多大文化價值的對象加以過量挖掘甚至炒作;二是低水平、封閉性研究,雖然有些地方院校在特色欄目選點上抓住有學術價值的對象,但在學界已經(jīng)有了成熟研究,主體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取得學術突破。如果學報以此設置欄目,其成果無疑是邊緣性、低質性的學術生產,其參考價值十分有限,更別提學術的增值和超越。這種為特色而特色的做法達不到特色欄目的應有標準,對學報質量也無本質提升,只是改變了一套玩法,徒有特色之名而已。
地方院校學報由于所處環(huán)境、依托對象等主客觀條件,特色欄目建設會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由于特色欄目選點過窄過偏,很難吸引足夠的作者和讀者。這樣欄目極易成為少數(shù)幾個人自說自話的言說空間,難以形成學術交流和爭鳴。一般呈現(xiàn)出的局面則是氣氛沉悶、水源不旺、后繼乏力、容易半途夭折。
第二,就現(xiàn)實情況分析,某些地方院校學報在組織建設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往往缺少有影響力的學術人才,尤其在某個領域有專深研究的專家,一般不是專家來辦欄辦刊。即使開設特色欄目,也很難吸引校外高水平學者的關注,遑論認可和支持。
第三,在當前我國學術環(huán)境下,學報實行層次化分類管理,地方院校學報大多難以躋身“核心”“學科級”“CSSCI來源”等高水平期刊之列。在發(fā)文重刊物級別的學術評價、職稱評聘、科研考核的體系下,地方院校學報哪怕有好的特色欄目,也不易吸收高水平稿源。什么級別的刊物吸引什么作者和多少重量的文章可以說是基本成比例的。
鑒于這些因素,地方院校學報在欄目建設上,必須走求真務實之路,事先做好充分考察和論證,摸清家底,做好充分準備。如果意識到辦特色欄目沒有適合的條件則切忌急躁冒進、為特色而特色。把常規(guī)的工作做扎實,如把好用稿關,在審、編、校稿件上嚴謹認真,為展示現(xiàn)有教學、科研成果做出自己的特色?!叭?、散、小”未必就一無是處,這也包涵著為多學科、多方向服務的可能和特點。高校學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展示和傳播學校教學和科研的平臺,地方院校學報依托地方院校的現(xiàn)有教學科研能力而生存發(fā)展,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S].1998:1.
[2] 鞠德峰.高校特色欄目與選欄策劃分析[J].編輯之友,2009(2):35.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17-01
作者簡介:左福生(1971—),男,福建武夷山人,文學碩士,重慶師范大學編輯出版中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