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璐
(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
從人物描寫上探索記者的寫稿風格
周璐
(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摘要:記者的寫稿風格是記者性格在新聞作品中的集中體現。通過分析優秀的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記者寫稿風格與作家文學創作個性,為即將踏入媒體行業的準新聞人提供更多的從業指導與思路。
關鍵詞:人物描寫;風格;新聞作品;記者
風格,作為文學領域上用來研究作家作品的一個常用概念,它“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創作個性”。[1]在新聞學的研究中,早就有人把這一方法借鑒過來了,如新聞實務界的艾豐在其《新聞寫作方法論》中把“風格借鑒創新態度”專門作為一章來論述,他寫道:“記者的風格是一個記者‘作品群’的主要特征。”
通過分析優秀的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記者寫稿風格與作家文學創作個性,為即將踏入媒體行業的準新聞人提供更多的從業指導與思路。
文學領域里的主要描寫對象是人,而描寫人就必定要寫出人的模樣,也稱作肖像描寫。人的肖像,特指人的外部形象。例如,面貌、體態、衣著等。但它也不僅指外部形象,同時包括人物在內部精神上的反映,如精神、情感等。
每個人的外貌和內心世界都有不同于旁人的基本特點。國內外名家筆下的不同肖像不僅反映了人物在性格、性別、職業、年齡上的不同,還透露出了人物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經驗等的不同。這些名家所描繪的肖像千差萬別,但有一個共同點:都著重突出刻畫人物的獨特特征,并將作者對人物的情感和評價隱藏其中。
文學是心靈的鏡子。而用文章去揭示人物的心靈奧秘,就必須去深入探討、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文學是以情動人的。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描寫人物的情緒以及內心活動。若以文學寫情,就必須表現出人的喜怒哀樂以及各種情緒。在這一方面,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也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鑒的經驗。
記者的寫稿風格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這個記者為人處事的作風和品德;其次是記者的新聞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基本特色。前者是屬于倫理學的研究領域,而本文著重研究的是記者的新聞作品在內容和形式統一之后所體現出來的一種記者風格。
記者的風格與記者的特色之間是既有聯系也有區別的。依據風格學的標準,風格與特色是一種上下層的關系。特色是處于較為初級的等級,風格則是達到了最高境界,可以稱作是特色的極致。記者通過寫稿,其風格是可以體現在他的新聞作品中的,而獨特性、穩定性是風格最為本質的特征。一篇新聞作品所映射出的獨特點并不能成為這個記者的風格,這只能稱為特色,但在記者大量新聞作品中體現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特點才能被稱為記者的風格。
對記者風格進行這樣一個科學的分類研究是有重大意義的。它不僅可以幫助認清記者不同風格呈現出來的特點,從而作出精準的審美判斷和正確評估,還有助于從宏觀的角度去探討記者風格的形成以及表現出來的客觀規律性,最終達到指導記者業務實踐,鼓勵記者追求自己的風格,使自己的思想與業務水平日臻成熟的目的。
(一)對中外名記者的風格分析
西方的新聞記者寫作風格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第一,盡量壓縮稿件字數,以簡短的句子為追求,使每一個字都產生最大效果;第二,用事實說話,不主觀議論、夸大,不使用逾越的最高級形容詞、限制詞、生硬詞匯;第三,刪掉過于花哨的字、詞和從句,適當強調重點內容,從而使新聞通俗易懂;第四,段落簡潔明了,但力求每一段都有完整的信息,以至于刪掉其中一段后,并不會影響對全文完整性的把握;第五,避免優雅的文人描寫,要用表現力強的詞語,不用生僻的詞句;第六,一定要語法規范,并遵循用詞規則。以上是西方新聞記者寫作所要遵守的規范和要求。
中國也出現了梁啟超、邵飄萍、范長江、穆青等一批叱咤風云的名記者,他們是時代的驕子,他們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又有高超的報道技巧,不僅在當代有巨大影響,許多作品在幾十年上百年后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他們的作品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但是在現在的社會很難再找出能說的記者了,這也是中國記者應該去反思的問題。
(二)經典新聞作品中記者對的毛澤東的描寫
名記者筆下的人物刻畫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同是我們熟知的毛澤東的報道,在不同的名記者那里人物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國外著名記者斯諾曾有一段關于毛澤東的描寫,在《紅星閃耀中國》里提及他1973年見到毛澤東的感受。斯諾把毛澤東描寫成了一個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對他的身形和外貌描寫則寫到毛澤東的背有些駝,黑發濃密而長,雙眼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這樣細致的描寫就十分生動形象,不同于一般刻板的人物描寫。
史沫特萊也寫了毛澤東,不過她寫的毛澤東卻有幾分神秘色彩。她筆下的毛澤東有著白天睡覺夜間工作的“怪”習慣,“我的印象中他的靈魂有一扇從不向任何人敞開的門?!保?]史沫特萊著重觀察了毛澤東的個性,去了解他的知識結構、軍事素養與理論的文章,強調從毛澤東的個人愛好等方面去刻畫這個人物形象。
彭子岡是位中國記者,1945年在重慶談判時見到了毛澤東,她的新聞作品中也有關于毛澤東的描寫:“‘很感謝’,他幾乎是用陜北口音說這三個字,當記者與他握手時,他仍在重復這三個字,他的手指被香煙燒得焦黃。當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時候,我看到他的鞋底還是新的。無疑這是他的新裝?!保?]一個52歲的毛澤東形象就這樣被描繪出來,與前兩位外國記者明顯有著不同的風格。
名記者不僅對每個人物的印象不同,各自也有自己習慣的描寫手法,如有的傾向人物造型,有的特別注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的則喜歡把人物投入矛盾沖突中,還有的偏愛大肆渲染人物性格等,這些都形成了名記者表現人物的不同特點。
(三)名記者所具有的語言個性
記者的風格是體現在他的新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上的,并且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表現都有所偏重。從風格學的角度來說,剛柔渾融型的風格和剛美型有著無法比較的柔美,而相比于柔美風格,又有陽剛作為其扎實的美學基礎,所以風格是一種最高境界。
縱觀整個新聞行業,受眾公認的形成自己獨特風格的記者并不多,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新媒體時代,能沉下心來鉆研寫稿的記者更是少之又少。記者所形成的任何一種風格類型都是及其難能可貴的,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鑒的。記者的這種寫稿風格所產生的美感特征和效果完全不同于單純的柔美感或者剛美感,它是兼二者之長的,給予了人更加豐富的審美感受。這種寫稿風格的記者在新聞作品中體現的藝術價值比前兩種風格的記者更高,它的生命力也更旺盛一些。所以,柔美風格和剛美型都應成為記者們的努力方向。
20世紀初期的世界政治局勢動蕩不安,人們每天就是為自己的第二天擔心。正因如此,新聞事件的報道顯得尤其重要,畢竟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世界各地政局的變動情況,給公眾一個窗口去了解各種局勢的變幻。不可否認,那個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新聞記者,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寫稿風格,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描寫人物,報道事實。
斯諾在中國生活多年,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戰爭報道,就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地背景中寫出來的。這些報道揭露了中國當時真實的情況,為國內外了解中國戰事提供了可靠資料,直到現在,斯諾的作品依舊值得每一位新聞學子認真研讀。
查看斯諾的工作年表,他先后擔任了《紐約先驅論壇報》《紐約太陽報》等著名報紙的撰稿,后來又任《芝加哥論壇報》的駐華南記者。長期擔任報刊記者的原因使他形成了作品中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都很強的風格。斯諾的文章大多是為報刊而寫的,報紙缺乏形象的畫面描述,這個缺陷是不利于新聞事件的完美展示的。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斯諾新聞作品中的文學性剛好解決了紙質媒體形象性不足的問題。
由上不難看出,記者想要寫出有風格的新聞作品肯定是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才能在真實記錄事實的情況下,還具有故事性的寫作風格。而在新媒體時代,各大媒體在爭相從技術上制作數據新聞、VR新聞的境況下,從文字上講深度,從記者身上講風格,這更是難能可貴、不可被淹沒的。
參考文獻:
[1]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374.
[2]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美).中國的戰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178-181.
[3] 彭子岡.毛澤東先生到重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454-455.
[4] 周勝林.高級新聞寫作[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77:23-65.
[5] 艾豐.新聞寫作方法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33:1-45.
[6] 熊顏.百年新聞經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33-50.
[4] 法拉奇(意).風云人物采訪記[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157-189.
[7] 劉明華.中外名記者叢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108-123.
[8] 斯諾.紅星閃耀中國[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197-204.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44-02
作者簡介:周璐,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新聞與傳播學專業碩士一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