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柱
“雜牌軍”奏響開國大典上的國歌
●王建柱
1949年10月1日,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即,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羅浪,指揮200名軍樂隊隊員,奏響了雄渾激揚的《義勇軍進行曲》。沒有人想得到,這支整齊有序的軍樂隊,其實是一支雜牌軍。

開國大典上的軍樂隊
1947年10月,晉察冀軍區野戰兵團在清風店打了個大勝仗,殲滅了國民黨第三軍主力并俘虜了該軍軍長羅歷戎。羅歷戎是黃埔軍校畢業生,因此被俘后見到曾任教官的聶榮臻,開場白就是:“人也被打散了,槍也被繳獲了,就剩下一個軍樂隊了,算是送給老師的見面禮吧?!?/p>
當時任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樂隊隊長的羅浪聞訊后非常驚喜,趕緊纏著上級說,請把軍樂隊留下來,千萬不要遣散,以備將來派用。
幾天后,聶榮臻叮囑時任華北軍區宣傳部副部長的張致祥:“盡快將國民黨第三軍的軍樂隊收容過來?!苯邮苋蝿蘸?,張致祥親自來到抗敵劇社對樂隊隊長羅浪說:“趕緊帶人把國民黨第三軍軍樂隊收容過來,以此為基礎,成立我們自己的軍樂隊?!?/p>
羅浪帶著學徒單洪順騎著繳獲來的自行車,歷時半個月,在保定、高碑店一帶找到了所有軍樂隊隊員。經過組織上政審、鑒定和調查,最后確定留下40人,與抗敵劇社樂隊原有的10多人,經聶榮臻司令員批準,改編為我華北軍區軍樂隊(后來,以此為基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正式成立,羅浪擔任軍樂團團長兼指揮)。
緊接著,羅浪又馬不停蹄地到石家莊軍校青年訓練營挑選了40多人。他們當時所使用的樂器多數是日本投降后留下的。到了1949年7月,組織上決定由羅浪負責組建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之后,他又聯合了20兵團各部隊的軍樂隊成員,并收編了北平警察局軍樂隊20多人,組成了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
回憶往事,羅浪說:“新成立的這支軍樂隊可謂來自‘五湖四海’,有解放軍的宣傳骨干,有起義投誠的舊軍人,有收編過來的北平舊警察等,使用的樂器更是五花八門,基本上都是戰利品?!?/p>
直到1949年8月初,羅浪才知道組建的這支聯合軍樂隊將要參加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閱兵,而是開國慶典。那時還保密,并不知道將要參加開國大典的演奏。從閱兵副總指揮聶榮臻到閱兵指揮部主任楊成武,都再三強調這次閱兵的意義十分重大,要大家“一切行動聽指揮”。聶榮臻還向全體人員發出一道命令:如遇空襲,要原地不動,天上下刀子也不能動,保持原隊形。
1949年7月,29歲的羅浪奉命組建聯合軍樂隊的時候,并不知道自己將要成為指揮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第一人。
直到9月初,羅浪才知道,自己將要舉起的是開國大典上那支重若千鈞的指揮旗。
令他們歡欣鼓舞的是,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代國歌。
羅浪為新中國國歌的誕生感到分外高興。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軍樂隊參加了一系列重大活動,政協開幕、閉幕以及給紀念碑奠基的儀式上都有軍樂隊隊員的身影。羅浪記得在政協第一屆會議開幕式上,軍樂隊員穿著剛發的新軍裝站在前排的座位上演奏《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會議休息時,毛澤東從主席臺上走下來,與第一排軍樂隊隊員握手,后排的戰士因為沒能和毛主席握上手而急得哭了起來。
當《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代國歌的時候,負責通知此事的工作人員卻忘了通知羅浪。兩天后,羅浪接到遲來的電話后,立即著手配器,他挑燈夜戰,憑著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頑強的毅力,在很短的時間內拿下了對代國歌總譜的配器。經過反復計算,羅浪決定,配合國旗上升的時間,《義勇軍進行曲》要連奏3遍。
國歌確定后,開國大典的閱兵式上又采用什么樂曲呢?這也是一個大問題。9月初,閱兵指揮部就召開會議,幾經討論,都難以定奪。
當時一部分人主張按老規矩辦:采用舊軍隊的閱兵曲即德國的樂曲;一部分人主張“一邊倒”,全部采用蘇聯樂曲,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只能用“老大哥”的樂曲。蘇聯顧問聽罷,咧嘴直樂。
年輕氣盛的羅浪則提出了第三種方案,就是要用經改編的我軍的某些革命歌曲。新中國自己的慶典,為什么不用我們自己的樂曲呢!
三種意見爭論激烈,哪個也不能輕易被否定,這讓閱兵指揮部主任楊成武為難了,略傾向于第三種意見的他讓羅浪連夜起草了一份文字方案,一并上報到中央軍委。那哼唱了多年的熟悉的旋律征服了中央首長的心,聶榮臻批示“同意用我們軍隊自己的曲子,請五大書記審閱”,毛澤東隨即瀟灑地揮筆寫下了“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周恩來批閱“同意主席的意見”。
羅浪當時所報的曲目是:《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團結就是力量》等。這些歌曲至今還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唱。
于是,一套以解放區流行歌曲為主,其中穿插了《騎兵進行曲》《炮兵進行曲》《戰車進行曲》,以及后被中央軍委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為主旋律的開國大典軍樂曲誕生了。隨之,羅浪抓緊修改配器。整整半個月,羅浪和他的樂隊為迎接開國大典那一刻的輝煌,度過了一個個辛苦而興奮的白天和黑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令世界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拉開了序幕。羅浪率領著號稱禮樂之神的軍樂隊提前進入天安門待命。
秋天的北京是最美的,天高云淡,一切都透著喜慶。參加開國大典軍樂隊隊員的軍裝和皮鞋都是新發的,就連樂器也都重新噴上了漆,在陽光下閃閃發亮。200人的軍樂隊面向天安門城樓,站成兩個方隊,各自以十行橫隊和十行縱隊的宏偉氣勢奏響同一支威武雄渾的樂曲。羅浪回憶說,我把大小軍鼓都安排在第一排,這在當時是一種創造性的思路,是為了展示一種威武整齊的新面貌,是為了造成一種鼓樂喧天的大氣勢。以宏偉的氣勢等待著黨和人民的檢閱。
此時,毛澤東和開國元勛們正沿著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穩步登上天安門城樓。
羅浪的心“突突”地跳了起來。當時還沒有報話機這類設備,當毛主席登上天安門城樓時,如何通知羅浪開始演奏《東方紅》呢?在排練時,典禮指揮張致祥望著城樓上飄舞的紅旗,急中生智:何不用塊小紅綢子在城墻上向羅浪發信號呢?于是張致祥與羅浪事先約定:就用這種土辦法聯系發出信號!直到1955年以后,城樓上與軍樂隊的聯系信號才正式改為揮動小紅旗。
14時30分,羅浪悄悄瞄了一眼軍樂隊,但見隊員們個個儀表端莊,軍姿挺拔。陽光下樂管泛金,樂鼓流銀。羅浪心中暗暗喝彩。
14時50分,一直守候在城樓西側的典禮指揮張致祥,看著毛主席和中央領導談笑風生,拾級而上。此時,羅浪也正緊張地盯著張致祥。當毛主席一行登上天安門城樓時,張致祥立即向樂隊揮起了紅綢子。頓時,軍樂隊奏響了高昂的《東方紅》。15時整,大典司儀林伯渠宣布慶典開始。接著,毛主席以洪亮的聲音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天成立了!”
當時的氣氛既熱烈又緊張,司儀宣布“升國旗”、“鳴禮炮”后,卻忘了宣布“奏國歌”。毛主席的話音剛落,羅浪就準備指揮軍樂隊演奏國歌,這時卻未聽到司儀發布命令,等了大約半分鐘后,羅浪按預定的程序,果斷地指揮軍樂隊奏起了國歌,天安門廣場上頓時歡聲雷動。
司儀緊接著宣布閱兵式開始,軍樂隊奏響了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步兵、騎兵、炮兵和坦克兵等方隊依次通過天安門廣場,共和國年輕的空軍也首次駕機掠過天安門廣場的上空……雖然軍樂隊的排練時間非常短,但在開國慶典上,200人的演奏,竟沒有錯一個音符。
談到國歌奏響那一刻的心情,羅老興奮地說:“老實講,我當時就只有一個念頭,就想著執行命令,堅決完成這次任務,不出任何差錯。28響禮炮鳴響的時候,整個天安門都在晃動著,我知道這28響代表著28年浴血奮戰的成果,軍樂一響,整個天安門廣場回聲四起,好像有許多樂隊在同時演奏,場面很壯觀!事后回想起來,這的確是一個很激動人心的時刻,而我曾經在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里扮演了一個激動人心的角色,我很驕傲。”
后來,毛主席對軍樂隊在開國大典上的出色表演十分贊賞,興奮地說道:“我們國家這么大,天安門又這么大,要有一支千人軍樂團嘛!”于是,1951年初,有關部門責成羅浪負責籌建一支千人軍樂團。聶榮臻為此批示并專門撥出經費用于軍樂團建設。同年7月,軍樂團擴編為1000人,羅浪擔任團長兼總指揮。
羅浪是著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學生,1937年從馬來西亞回國。抗戰前期到上海求學,17歲時到達延安,1939年到達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他說,開國大典是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次大總結,大檢閱,是解放區黨組織和地下黨組織的一次大團圓,也是一次勝利品的大展覽。
羅浪回憶,當時參加閱兵的隊伍所使用的全是在歷次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軍樂隊的樂器、戰士手中的槍支、從天安門前經過的每一輛戰車,每一件戰利品上都留有我們中國共產黨人28年艱苦奮斗的痕跡。
開國大典后,羅浪于1949年底南下,后來調到上海軍管會文藝處工作。1950年任上海交響樂團副主任。1951年又回到北京,為國慶兩周年籌建千人樂隊,作為華北軍樂團團長、總指揮,他參加了國慶兩周年慶典。1952年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
此外,他還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所軍樂學校的校長、訓練總監部軍事電影處處長、中央廣播樂團團長、八一電影制片廠軍教制片室主任。他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2002年,羅浪被授予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勛章。
在戰爭與和平時期,羅浪的音樂創作內容都十分豐富。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創作的作品有歌曲、大合唱、歌劇等200余首,如《一分區進行曲》《七月小唱》《狼牙山謠》《五壯士之歌》《獻花曲》《生活在晉察冀真快活》等歌曲,成為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
新中國成立后,他在軍樂曲方面又創作和改編了數十首。周恩來總理曾選用他的軍樂唱片作為饋贈外國貴賓的政府禮品。
幾乎每年國慶的時候羅浪都會到天安門看一看,停一停,回憶回憶當年的往事。天安門廣場濃縮著中國的發展之路,當一個個方隊踏著我們演奏的旋律走過時,那種激動而自豪的心情,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羅浪感嘆道:“我是在內憂外患、顛沛流離中長大的,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一天讓我終生難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