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建中 胡子鈺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大數據時代美國高校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改革趨勢
鄔建中 胡子鈺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本文以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為例,對美國大學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改革趨勢進行了分析,認為多學科融合、注重通識教育、重視學科整合和細分是當前美國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改革趨勢。
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改革趨勢;美國高校
大數據帶來了整個信息時代的變革。大數據,是指那些大小已經超出了傳統意義上的尺度,一般的軟件工具難以捕捉、存儲、管理和分析的數據。在大數據時代,傳統教育正在向“云教育”轉化。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計算技術進行教育資源共享的數字化教育,所有教育機構都可以將自已的教育資源通過數字化平臺進行交互、整合、增殖和傳播。從而實現“一次生產,多次使用,多元輸出,廣泛相關,多重服務。”的目的,從而提高教育的效率與效果。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產業如何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充分把握信息產業又一次變革所帶來的機會,實現對業內頂尖水平的“彎道超車”。本文以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等著名大學為例,對美國大學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改革趨勢進行了分析,以期為我國提供有益借鑒。總的說來,當前美國大學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改革趨勢如下。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美國高校的云教育產業很早就進行了多學科融合的嘗試。2013年,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雜志調查顯示,美國大學新聞傳播云教育的學生,只有50%的學分是來自新聞傳播專業的,而另外50%的學分均來自其他非專業學科[1]。由此不難看出,美國高校的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對學生涉獵其他非專業學科的重視程度。2015年11月,美國科羅大多大學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被校方“關閉”,官方稱其為“重組”。這是因為校方認為現有的學院已經不能夠提供培養優秀新聞傳播人才所需的教育支持。這是由于現有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過于獨立且規模較小,學生無法接受更優質的教育,教師也無法開展教學。在重組期間,學生的學習繼續以課程形式進行,但必須雙主修課程或者主修其他課程,輔修新聞傳播專業。也就是說,從此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必須建立在其他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2]。
從上述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一直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和視野的拓展,這其實不僅是對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要求,美國教育體系中對很多學科都要類似的要求,對學生初期的通識教育非常重視。盡管這樣的通識教育在對云教育學生并不一定合適,很多學生并不能很快地找到學習方向,沒有學習重點,對專業課的學習無法建立邏輯性的體系。雖然通識教育用時較長,學費高昂,跨學科的通識教育備受爭議,但是美國新聞傳播云教育仍然堅持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要進行跨學科學習或進行通識教育學習,這可以被認為是美國高校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改革的一大發展趨勢。
另外,因為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學校的學術環境也在其教學改革中呈現出不同的側重方向。以傳播學較為優秀的傳統名校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為例。
密蘇里大學地處中部的密蘇里州,以農種植業為主,經濟相對落后,學校則以培養新聞基本功扎實的記者最為著名。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因其背靠紐約,同時被依托常春藤大學的光環,與商界聯系密切,因此,該研究生院下還開設新聞與商業,新聞與法律的雙學位、同時,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的云教育只招收研究生,因此學院也被命名為叫做“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研究生新聞學院)。其下共設四個專業方向:報紙、廣播電視、雜志、新媒體。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專業的畢業生中,大多數人成了美國三大電視網(ABC,NBC,CBS)的中堅分子。
相比較東部強校哥倫比亞大學偏重新聞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地處西部加州的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Annenberg)傳播學院的云教育則更多偏向于影音、娛樂和電影業的互動,與英國G5精英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以及中國的復旦大學開設時長兩年的合作項目,旨在幫助當下全球最優秀的傳媒學子獲得最優秀的傳播學理論及實踐經驗。該專業云教育學習所關注的主題卻出奇的一致:媒體、傳播、全球化。其強大的人際網絡為有志于擁有國際視野的傳媒學子提供了獨一無二的人脈資源。
在這四校之中,地處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則將傳播學發展成為市場營銷的一部分。西北大學的市場營銷系一直被公認為全美第一,有趣的是,該專業卻被建立在麥迪爾新聞學院下。整合營銷傳播,是一個融合傳媒與營銷甚至金融知識的綜合性比較強的專業。在課程學習中,其主要利用傳播學方法,使整個營銷環節中的哥哥環節相互聯系,從而發揮出營銷的最大價值。其云教育平臺更與全球知名企業合作,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大量業界信息,在課堂中提出的行銷計劃也將實際用于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該云教育平臺畢業的學生許多為世界500強公司服務,成為各大企業擔任行業顧問。通過與商業、營銷和金融的整合,西北大學的整合營銷專業使傳播學研究成為市場行為中必不可少助推器。
對于云教育所帶來的媒介融合,我們最直觀的認識是,曾經一個新聞記者報道新聞只需要一篇新聞稿,而這樣的方法在科技發展到今天時已經不再適用。現在一個好的新聞報道往往需要新聞工作人員,同時給出文字、聲音、影像等多個方面的形式展現,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對一個事件進行闡述,所以只會寫文字已經遠遠不夠了。在這樣的現實發展情況下,對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標準。
針對時代發展,美國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的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寬和發展,美國密蘇里大學提出了一種“密蘇里方法”(The Missouri Method)[3]。簡單來說,就是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做到知行合一。“從做中學”(hand-on)由密蘇里新聞學院創辦人、院長沃爾特·威廉姆斯提出,他強調學生一定要實踐,從實踐中去學習,并加以改正。而今,密蘇里學院一直保持這樣的優秀習慣,這也正是應對現在媒介融合時代大潮流的正確趨勢。哥倫比亞大學也是通過這樣的“從做中學”(hand-on)的方法應對現在的媒介融合發展[4]。課堂與許多媒體、公司之間關系非常密切。哥倫比亞大學很多教師,就是這些活躍在新聞工作中的工作人士,他們將長期工作中總結的各類經驗教訓及對新聞傳播工作發展趨勢的預測等在課堂上教授給學生,讓整個課堂學習及研究不致與實際工作脫節,導致所謂的業界、學界發展不統一的現象,而哥倫比亞大學的很多學生也經常通過云教育平臺與這些媒體、公司,實習、參觀等給他們開闊了視野,實踐了課堂知識。另外,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傳播專業的云教育平臺所提供的教學課堂中,單純的授課教育也極少,往往一趟課中只有1/3進行純講課教學,余下2/3都在通過網絡互動平臺進行現場模擬情景的新聞報道、改寫新聞稿、模擬新聞發布會或者擬制一份廣告、公關策劃等實踐性內容的培訓。
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屬于新興產業,所以美國高校越來越多地開始進行新聞傳播云教育的整合和細分。這是因為現在的新聞傳播工作過程中對包容性的需求越來越高的同時,對不同內容的針對性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就導致了新聞傳播云教育的大規模學科整合和細分。
在2014年7月1日,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在其云教育平臺中將其擁有百年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歷史的新聞學院與文華學院、電子傳播學院三院合一,合并為媒體學院。而之前的三個學院則降為系,分別為傳播與文化系、新聞系、電子傳播系。由于新聞傳播工作需要足夠的包容性,且新聞與傳播之間再無明確的界限,二者漸漸成為交叉重疊學科,所以印第安納大學將其三者合并為一體。新的媒體學院授予的學位方向也進行了進一步細分,包括藝術、媒體管理、新聞、視覺傳播、傳播研究、媒體研究、健康傳播以及交互媒體設計等。此外,許多美國高校將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網絡與新媒體等學科統一稱為Journalism。或者新增數字新聞專業,以區分于傳統新聞教育的專業[2]。在整合的同時,美國大學同時致力于將學科進行細分,將方向更加專業化、精細化,以期學生能夠收獲更加精準的學校教育。如印第安納大學、密蘇里大學、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等,其專業方向數均在10個以上。如密蘇里大學,其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中重點分為六點“重點領域”(Emphasis Areas),其下又細分為各個方向的“興趣領域”(Interest Areas)。校方希望這樣能夠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
雖然屬于人文社科,但是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實際上屬于高成本教育。雖然屬于人文社科,但是新聞傳播云教育產業實際上屬于高成本教育。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截至2013年,其云教育平臺的在職教師中,有24位教授,8位副教授,教師人數為40,高級教師比例占到驚人的80%,師生比例也達到1/11。中部名校西北大學的教授人數為17,副教授人數有18,教師總數為82,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也占到了46.4%。
[1]Scott R einardy, Jerry Crawford. Assessing the Assessors: JMC Administrators Critique the Nine ACEJMC Standards[J]. Journalism & Mass C ommunication Educator,2013(4):335-345
[2]白凈 《美國新聞與傳播教育改革及創新[EB/OL].(2016-01-12)[2016-05-21]http://media.people.com.cn/ n1/2016/0112/c401983-28043200.html
[3]岳芹芹.媒介融合時代中國新聞教育的發展出路——美國密蘇里新聞教育的啟示[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4(4).
[4]劉海貴.美國新聞傳播教育特色及其給予我們的啟示[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9).
本文是2015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大數據時代重慶云教育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5SKG108)的階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