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自媒體視野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及其優化策略
楊 丹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新媒介的迅速發展改變了以往的傳播模式,大學生的媒介接觸狀況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自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日益顯著,優化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已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在研究自媒體視野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基礎上,從政府加強完善網絡監督管理制度、學校構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和社會加強建設輿論引導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優化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策略。
自媒體;媒介素養;大學生
“自媒體”定義為:“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高校大學生作為網絡活躍群體,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及時快速地傳播信息,并借助其展示自身個性、發表個人觀點。自媒體平民化的特點賦予了普通公眾話語權,同時,也降低了言論表達的門檻,導致自媒體上的信息良莠不齊。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2]。自媒體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而,獲取信息過程的便利并不意味著大學生能正確認識與使用自媒體及其帶來的信息。調查研究表明,許多大學生不能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同時,由于自律能力欠缺,對移動網絡的依賴程度逐步提高,大量的時間被浪費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碎片化”閱讀的過程中。對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不能及時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對輿論信息進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有待提高。
3.1 政府加強完善網絡監督管理制度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與以往相比,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傳播更加快捷便利。與此同時,社會不斷開放,多樣化的思想不斷涌現,媒介環境因此變得更加自由開放。因此,政府作為“把關人”應該提高甄別與鑒定能力,嚴格把關,對自媒體上的傳播內容進行審核。在對媒介內容進行“把關”時,政府機構應該發揮應有的監督管理作用,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凈化網絡環境[3]。自媒體因平民化、個性化等特點很難對自身進行嚴格審查,因此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進行有力的監管。推進網絡實名制,使大學生受到現實生活中道德標準的約束,限制其大膽隨意地發表評論,促使大學生對自身言行負責,進而提高其媒介素養。
3.2 學校構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
在優化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過程中,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應該與時俱進,積極構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學校組建高素質的媒介素養師資隊伍,利用校園媒體強化學生的媒介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軟件,使學生能夠高效地獲取自身需要的有益信息,并對自媒體平臺存在的不足有清晰的認識。老師在分析評論事件時應使用嚴肅理性的公眾話語,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培養大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4]。同時,學校需要注重提高思想文化建設,構建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引導學生欣賞高雅文化,鼓勵優秀大學生積極投身建設優秀校園精神文化。
3.3 社會加強建設輿論引導機制
輿論引導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公布事實,自媒體上的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為避免片面的或錯誤的信息影響大學生的意識,干擾大學生的正確判斷,應該通過大學生比較信賴的官方微博及時公布事實,促使公共事務透明化、公開化,讓大學生能在第一時間了解真相,使其基于事實理性發聲,從而達到網絡輿論的引導效果。自媒體時代需要打造高素質的輿論領袖,所謂輿論領袖,就是指在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5]。輿論領袖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發揮輿論領袖積極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可以間接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隨著網絡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自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已成為社會、學校、家庭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優化大學生媒介素養勢在必行。媒介素養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許多方面,我們需要將其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統籌兼顧社會、學校、家庭、媒體、大學生自身等各個方面,共同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6]。高校必須端正學生的培養理念,為優化大學生媒介素養創造條件,大學生自身應注重網絡道德規范的內化,使兩者相結合,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1]廖君.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發展策略[J]新聞前哨,2013(6).
[2]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黃昆.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J].青年記者,2014(9).
[4]李喜鏇.新媒介語境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優化[J].赤峰學院學報,2012(5).
[5]王坤.自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網絡輿情管理的對策[J].學理論.2014(2).
[6]任志明,王文昇.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與方式探究[J]當代傳播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