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軍
(作者單位:遼寧東港人民廣播電臺)
融合新媒體 拓展新空間
——東港廣播電臺利用新媒體創新發展的探索
何 軍
(作者單位:遼寧東港人民廣播電臺)
隨著社會變革和技術創新,網絡平臺、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這大的背景下,加快傳統媒體融入新媒體步伐,是傳統媒體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既是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進宣傳文化領域改革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廣播電視部門適應媒體格局深刻變化、提升主流媒體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舉措,同時也為廣播電視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東港廣播電臺做了積極的嘗試,以期實現服務網絡化、活動立體化、新聞可視化。
新媒體;網絡;創新
在新媒體傳播手段多樣化,普遍得到受眾歡迎的背景下,作為廣播如何繼續發揮主流媒體作用,鞏固和發展受眾群體,這就需要傳統媒體必須適應時代發展,變革傳播手段,創新工作方法,主動融合新媒體,增強傳統媒體在新時期的競爭力。東港廣播電臺首先從新農村頻道的直播節目開始建起微信公眾平臺,讓廣大聽眾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參與節目互動。這個頻道的“咱村也有文藝人”欄目吸引了農村廣大文藝愛好者,不少聽眾都把自己唱的歌曲錄制好,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參與節目,不僅豐富了節目內容,更使節目呈現出鄉土化的特點,受到農民歡迎。節目主持人的熱心聽眾(粉絲)加入微信的多達幾千人,名牌欄目主持人的粉絲加入微信平臺的更是多達近萬人。節目中主持人與聽眾的互動,極大地滿足了節目和聽眾的娛樂化需求,讓原本嚴肅的廣播電臺節目也變得活躍起來,有效地增強了覆蓋率和影響力。
廣播電臺媒體從產生之時就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概念上來講,就是通過廣播節目制作和電波發射將信息傳播給社會公眾。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廣播節目的一些信息在網絡上都能夠隨時收聽并且可以圖文并茂,這為廣播自身發展提供了空間。東港廣播電臺通過網絡技術建立了東港廣播網,把電臺的節目內容、宗旨、節目主持人等內容在網站上公開,重要時政新聞主要由東港廣播網推送,新聞中心負責新聞內容,經領導審核后交由新媒體部上傳;熱點社會新聞由新聞中心、新媒體部提供新聞內容、圖片及說明,經領導審核后交由新媒體部編輯上傳。這樣極大地補充了廣播只能聽的短板,受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點播節目收聽。東港廣播網的開通,改變了廣播以前只能用來聽的狀況,把其從幕后推向了前臺,受眾不僅能聽,還能通過手機、電腦邊聽邊看,讓電臺主持人也露了廬山真面目,在聽眾面前不再神秘,增強了廣播的影響力。
廣播電臺作為主流傳統媒體,為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從直播節目的開播以來,就辦起了交通廣播,特別是在現在私人汽車擁有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交通廣播更受到了廣大司機的喜愛。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如何滿足廣大司機群體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這一部分受眾群體的覆蓋率,搭建在線收聽平臺是必然選擇。東港廣播電臺通過建立了廣播在線收聽平臺,把智能手機和車載平臺等新興終端相設備相連接,探索出了傳統媒體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本臺的《新聞綜合廣播》的“新聞大嘴巴”欄目和《交通生活廣播》的“暢通980”等欄目,聽眾收聽后都提出了很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更迎合聽眾的口味。
廣播電臺從誕生之時起就擔負著主流媒體作用,那么在與新媒體融合中怎樣保證主流媒體職責不變?東港廣播電臺在不斷變革傳播手段的同時,加強了網絡傳播的監管力度,重新組建了新的部門——東港電臺新媒體部,由各相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設主任1人、新媒體編輯2人,其他組成人員(兼)由新聞中心、新聞綜合頻道、交通生活頻道、新農村頻道、網絡技術各抽調1人組成。新媒體部主要負責統籌、策劃、審核及相關獨立內容的采集、各類信息的匯總、編輯和推送。并把信息服務類、時政新聞類、戶外活動類、微信話題策劃類等內容在各部都制定出了詳細的任務分解,對上報的數量、時間及時效性都做出了嚴格要求,對編輯、記者按照稿件采用量和聽眾點擊量實行量化考評,既保證了傳播稿件的政治性、嚴肅性,又調動了編輯、記者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實行各部門負責人把關、新媒體負責人及編輯審核、臺領導簽審的層層簽審制度,保證了微信公眾平臺、東港廣播網、在線收聽平臺等網絡媒體傳播內容健康向上,維護了廣播電臺媒體的主流媒體作用。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類新媒體也會不斷涌現,這對傳統的廣播媒體來講也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廣播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探索,這也必將成為廣播電臺的主流發展趨勢。
[1]陸益峰.試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的走向[J].新聞傳播,2016(5).